◎為兩岸關係開啟新頁
我相信住在臺灣的人,沒有人希望看到兩岸關係緊張,任何不妥的主張或對策,都會影響兩岸未來的發展,尤其是臺灣的永續成長,因此臺海的穩定平和就必須先調整與中國的關係,也就是必須先了解中國的對台政策 -- 一國兩制
中國三個階段戰略:
首先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長期戰略;
二是遏阻台獨的中期戰略;
短期戰略則是力促全面三通,促進交流,爭取台灣的民心。
在實際的運作方面:
一、在軍事上,恐嚇勒索,不斷放話,不排除以武力解決台海問題;手法上,主要是利用軍事演習以及利用媒體進行文攻武嚇。
二、在外交上全面封殺台灣,使台海問題成為中國內政問題。
三、在經濟上採取全面交流,企圖使台灣在經濟上強烈依賴中國,﹁以民逼官﹂、﹁以商圍政﹂,然後依﹁香港模式﹂接收台灣。
四、透過兩岸官方互動,逼迫台灣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以侵蝕台灣的主權根基。
五、在秘密工作方面,拉攏、分化台灣內部,利用各種矛盾削弱台灣內部的團結。
北京中南海的領導人仍然停留在舊思維,以為現在的兩岸關係仍是﹁國共內戰﹂的延續。中國一方仍囿於過去,又不能體會台灣民心,用恐嚇來代替友善
即使李登輝總統提出﹁特殊兩國論﹂主張,在國際大氣候之下,中國亦不敢輕率對台動武,這表示中國也受限於國際現勢,在新秩序下不得妄為。但是,暫時的和平並不代表台灣可以高枕無憂,中國目前正以﹁蠶食﹂代替鯨吞,這也是為何我一再提出,新中間路線的主軸就是國家安全的主因。
我認為只要在兩千年總統大選,大家選擇民進黨執政,就能打破﹁國共內戰﹂的舊有格局,因為民進黨是台灣本土由下而上所產生的政黨,與﹁國共內戰﹂沒有任何歷史糾葛,屆時我們將藉民意的強力支持,開啟兩岸良性而全新的互動機制。因此台海危機的真正解決,必須在本土的民進黨執政下才有希望達成,這也是我提出中國政策的背景。
為了開拓台灣的生存空間,兩岸關係與務實外交互為槓桿。
為了讓台灣走出去,我在市長任內推動「城市外交」,卸任後,曾經多次訪問美國、日本等地,正是秉持上述信念。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日,我本著前述的理念正式將長期研究、關心中國政策的心得向外界公布,並提出下述五項主張:
一、我們歡迎兩岸就任何議題進行談判。
二、我們希望建立制度性的互訪與對話。如果現有協商管道出現障礙,我們不排除以其他管道來補強,不論是第二軌道或第三軌道,只要有助於對話我們都表示歡迎。
三、我們希望以軍事互信機制來降低軍事衝突的風險。我們可以從人員互訪、演習告知、海上救援、設立熱線等措施做起,逐步降低敵意,增進互信。
四、我們主張在不危害國家安全的前提下,檢討開放對通航、通商、投資的限制。
五、我們主張在中國承認的對等國家地位、遵守聯合國﹁和平解決爭端﹂的原則,不預設未來走向等三項前提下,與中國簽訂和平條約或基礎條約,做為暫時規範兩岸關係的架構。
之後,我也提出,如果當選公元兩千年的總統,我希望能在就職前的這段時間,前往中國訪問,為兩岸關係正常化在千禧年來臨之前開啟新頁。
我將藉著總統大選期間,提出有關臺灣躍昇的議題,破除過去臺灣選舉無議題、空洞口水戰的現象,讓我們藉著議題凝聚全民共識,使我主張的﹁新中間路線﹂在大家的認同及參與之後,轉化為日後施政的藍圖,也讓長期以來糾纏不清的國共內戰,徹底終結。藉著全民意志,以實力來要求北京中南海的決策者,必須面對歷史的真相,以平等互惠來重新開展兩岸關係,使兩岸人民在千禧年來臨的前夕,完成躍昇的準備,而非相互對峙的虛耗,兩岸必須共創雙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