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世界

 

 

沒有電腦的世界
「各位市民,今天是公元二零八三年七月十二日,現在是政府的最後廣播,再過一分鐘,地球的能源便會耗盡,我們必須適應沒有能源、沒有電腦的世界。我們要團結一致,生存下去,雖然我們的生活是依賴電腦運作,但數百年前的人類亦沒有電腦,他們都可以生存,所以我們必定可找到解困方法。對不起各位市民,廣播必須中斷,因為能源已經用盡了……」

以上的情景是不是很像電影橋段?未來世界被高科技支配,市民日常生活都要依靠電腦運作。終有一日,地球能源耗盡,全城電腦癱瘓,政府在最後廣播後亦只有無奈地迎接未知的未來。市民又如何?他們只有靜靜坐在家中,束手無策、默默無言地等待似是末日來臨。這樣的情景你可以當是奇想,但不久將來,你我的子孫可能就是故事中的主角。

隨著科技進步,人類世界漸漸變為電腦世界。走到街上看看,不難發現很多生活設施亦要依賴電腦才得以運作,例如馬路的指揮燈、大廈的電梯、銀行的交收系統等,無不是電腦操作的。本來科技進步為人類解決不少問題,但隨著生活電腦化後,電腦和人類之間的角色慢慢有了轉變。人類發明電腦是希望它能充當副手,而設定電腦為人類的工具,人類應有支配電腦的能力。但現在,電腦在生活中的角色漸漸重要,電腦已經不再是人類的工具,反過來有支配人類生活的能力,現在的人類是活在電腦化的生活世界當中的。

現今社會,電腦掌管世界金融經濟、社會民生各方面重要命脈,一旦電腦出現問題,社會必定出現動盪。所以每次當有新電腦病毒出現,世界各地政府和組織機構都緊張萬分、如臨大敵。我們這一代尚且如此,那下一代呢?大家有沒有想過電腦化的生活環境會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

大家不妨幻想一下,未來的孩子在電子化環境中長大,很多工作也有電腦代勞,也計到時他們只需按下一個按鈕便有東西吃,連煮即食麵也不懂。更甚的是他們終日坐在家中,利用電腦遙距學習及與人溝通,足不出戶。若然他們真的在這樣環境中長大,未來的人將會漸漸喪失應有的自我求生能力,一旦電腦故障,他們將不懂如何面對,一切只因平日任何事總有電腦代勞。

可能大家認為在高科技的將來電腦故障的機會率很低,就算真的發生也有預設的補救方法,但要知道,意外就是意料之外,一旦爆發一場災難令電腦失效,可憐的人類便只有待在癱瘓的科技世界中,無法挽求危機。

「物競天澤,適者生存」原是大自然的定理,人類能夠成為地球的統治者,是因為他們有高度克服環境限制的能力,但電腦的出現便令人類這種動物本能漸漸喪失。不要說失去動物預測地震災難等能力,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的腦袋思考進化定必進一步受到限制,因為人類已經不需有高度的解困能力,而事事有人工智能代勞。在未來世界,人類可能出現進化大倒退的情況,一方面失去動物應有的競爭本能,另一方面又失去生物的進化能力。

未來的孩子,出生的目的可能只是為了完成生存的使命;人類歷史的完結,可能就是只因為電腦、科技的發展。盲目依賴、追求科技的同時,若忘記向下一代灌輸運用科技的正確態度,到頭來只會為我們的子孫帶來無可挽求的災難結果。

「……沒有能源怎麼辦?我們什麼也不可以做,究竟怎樣才可以生存?食物在那裡?救命啊!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將來會怎樣?沒有電腦我們又怎麼樣……」

小學生「資訊科技挑戰獎勵計劃」

「香港電腦奧林匹克競賽」

「2003年校際中文輸入大賽」

「學習如此多紛」專題研習設計比賽

「智能機械人」競賽香港區選拔賽

P.1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