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銀行通路系統之功能
銀行通路系統是銀行與客戶之間往來之管道,經由雙方間有效的溝通,克服供需雙方時間、空間、契約協議之障礙,以達到客戶獲得金融服務,銀行提供金融商品獲取盈收。
銀行通路系統之功能:資訊之傳遞與收集。金融商品之促銷。協商溝通。契約簽定。金錢之收付。風險承擔。實體分配。
二、通路策略的基本原則
銀行之通路策略的基本原則包括區域問題、位置問題、交通問題、資訊傳遞問題等,分別說明如下:
區域方面
銀行應考慮通路對象是誰,主要群體是誰,次要群體是誰。考慮區域方面應注意經濟的發展,例如都會區與非都會區、農業區、工業區、商業區等,其對象顯然不同,經濟形態不同,金融商品的需求也不同。像都會區可將重點放在企業金融,住宅區、文教區則將重點放在消費金融,鄉鎮區則可設簡易分行以降低成本,農業區當然要注重農地抵押貸款與農產品季節性週轉金貸款。
位置方面
傳統銀行特別重視位置的選擇,主要讓顧客便於得到金融服務,銀行與客戶大部份有地緣關係,客戶的著眼點就是方便性。
但銀行對營業據點的選擇也要考慮成本,黃金地段的房租可能大量侵蝕盈餘,稍微偏離黃金地段可能也有理想業績。但太過於偏僻卻可能使客戶怯步又有安全的顧慮。
交通問題
交通便利,則銀行可擴大服務範圍,擴大客戶層面,在今日更需要有便利的停車場,方便客戶惠顧,進一步延伸客戶範圍,另一方面,有便利的交通也便於銀行員工外出擴展業務,對銀行的營運績效有正面的效果。
資訊的傳遞
傳統的銀行,將其金融商品訊息傳遞給客戶,一般有二種方式,一種是由總部透過媒體廣告讓客戶瞭解,一種是經由分行員工將其訊息直接告知客戶。這些訊息須有效傳遞,客戶才能瞭解金融商品並吸引採用,真正找到有效需求。
由於電腦網路的進步,網際網路也受全世界普遍使用,電腦網路已成了銀行不可或缺的通路,它打破了區域的藩離,全球無遠弗屆,電腦資訊傳輸更是傳統交通所無法比擬。資訊的傳遞效力更強又是最便宜的工具,這是銀行正奮力開發的通路。
三、通路策略
1.通路設計策略
2.通路管理策略
通路成員的選擇,包括銀行內部適任人員之選派,外部人員之篩選。其中委外公司之選擇,風險較高,應週延的評估其信譽,合作態度,經營能力等。
3.通路協商策略
銀行之通路系統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合作、衝突與競爭。其中銀行內的通路系統是屬於內部事務,較易解決衝突的情形較少,偶然的衝突只是短暫性的,可經由協調與上級督導而解決,相對的合作互補成份則較大。
另作不同銀行間共用的通路系統,其衝突情形較多,合作的困難度最高,牽涉到利益的爭奪,此消彼長,茲分別敘述如下:
A.
通路合作,基於互利互惠的原則雙方須體認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共用通路系統須有公正不偏之態度才能抓到平衡點,維持雙方合作。
B.
通路衝突,主要是由於爭取市場佔有率,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發生衝突,一般而言,共用通路系統之合作關係較難持久,銀行應盡量避免之。
C. 通路競爭,不同的通路系統必然有競爭存在,有競爭才有進步,良性競爭可擴張市場,提高銀行競爭力。另一方面也會產生優勝劣敗效應。
4.通路結構策略
通路結構是指銀行將商品傳遞、銷售至客戶的過程,所經歷的中間商數量在以前(約)980年前傳統銀行業之特性,銀行的通路絕大部份皆由銀行自行發展,自己掌控,其通路結構為零階結構。近年來,銀行為節省成本,開始推廣委外業務,因此通路結構產生變化,部份銀行商品逐漸產生一階通路,二階通路的產生。例如信用卡業務的推展,代理商逐漸普及,代理商也承擔業務行銷,資料收集,風險分擔等。另外催收款逾期汽車貸款的催理等委外業務都有顯著成效,銀行針對通路結構,必須依據銀行商品的特性,通路控制程度,以及客戶接受度及售後服務滿意度來評估,以求降低成本及促進業務的成長。
5.通路調整策略
通路也要經常評估其成效,衡酌內外在環境的改變,做適當調整,才能提升銀行的競爭力,例如長期績效不佳的營業據點,應遷移至適當地點,或調整該據點的經營形態。另外配合環境的變遷,科技的發展,新形態的通路系統也須採用發展,可吸引更多潛在客戶,甚至可降低通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