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級中文:

下學期:

八課  |   課文  | 問答  |  魯迅生平 |  首頁 |  
從魯迅的《風箏》所想到……

一九二七年魯迅出了一本散文集,名《野草》。雖然他自己認為心情太頹唐了”“是碰了許多釘子之后寫出來的,但其中含蓄雋永、振聾發聵之作比比皆是。我翻到《風箏》一文,讀后思之良久,不僅感動,而且被引向人性的深遠之處。

魯迅早年認為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所以很是鄙薄,以至對小弟弟于風箏的喜愛也采取一种粗暴禁止的態度。終于有一天,他當著小弟弟的面將一個即將完工的風箏折壞踩扁,并傲然地揚長而去。待到中年,他從書本中明白,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頓然悟到自己過去的那种行為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心情如鉛塊般的沉重。他想補過,卻為時已晚,因為他和弟弟都已是長胡子的中年人了。于是,他期盼著他們在談起兒時的舊事時,作一個忏悔而得到小弟的寬恕。遺憾的是,小弟已根本不記得此事了。魯迅慨嘆: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么寬恕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衹得沉重著。

一些人談起魯迅就以為盡是些匕首投槍,還有人認為魯迅作文一向尖刻,甚至逮著誰跟誰急。其實,他們哪里懂魯迅呢?魯迅确實常常在精神上解剖世人,但他對自己的解剖和反省也是超乎常人的。從《風箏》一文就可看出,魯迅有一种強烈的忏悔意識,哪怕是一件過去的小事,他也不肯原諒自己。這里不僅僅衹反映思想觀念的對錯与糾正,而是直指現實生活中人對人的尊重及對人性的幡然領悟。人的行為受思想觀念所左右,當他實實在在明白自己的錯誤(是自己的錯誤,而不是推諉到社會影響或其它因素上)對他人造成傷害,而主動承擔過失的責任,深切地忏悔請求寬恕,這是許多偉大的思想大師人格的崇高之處,魯迅亦然。

在現實生活中,不知怎么很多人懼怕忏悔。且不說大和民族的一些人對二戰中日本侵華暴行的矢口否認,也不說文革中一些為非作歹者對當年丑行的諱莫如深,生活中就有一种人毫無忏悔意識。他們或許出賣過朋友,或許背叛過親人,后來也知道自己确實是做了很不齒的事情,卻始終在人前梗著脖子宣稱:誓不言悔。真的不悔嗎?恐怕未必。他們的虛榮心使他們產生這樣的心態:我錯了是我的事,我自己吃下酸果,何須別人說三道四,再說環境因素不能忽視,社會因素不能忽視,被心怀叵測之人誘騙也不能忽視,我究竟有多大責任呢?我有什么可忏悔的呢?于是越想越有理,對批評他們的人,甚至對曾被他們傷害過的人怨恨起來。他們不懂得,真正的忏悔會使自己的靈魂得到解脫而新生,會使被傷害人的心靈獲得一些兒慰籍,會使人世間的良知复蘇而升華。那么不忏悔行不行呢?當然,也可以。等待著人們的忘卻吧,全然忘卻,毫無怨恨,也就沒有寬恕可言了,讓靈魂在時間的陰影中偷憩。怕就怕人們沒有健忘,這時就得想一想,我在他們眼里是個什么東西?

人們都說日本民族缺乏忏悔意識,中華民族就有很強的忏悔意識嗎?這真的很難說。我不知道忏悔是不是西方人的專利。很多中國人与那些個日本人一樣,不知
道什么叫忏悔,無所謂自覺自省,一聽說這個詞,幵始感到陌生,繼而就東拉西扯起來,以阿Q精神來指責別人是Q”,很令人失望。幸而,還有很多中國人,他們或許并不象某些文化名人那樣流光溢彩,然而他們的腳步卻在歷史上留下深深的足跡。他們是魯迅、巴金等一干人,他們懂得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