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庭的變遷
向上

我的文學網誌!

首頁
筲箕灣某寫字樓員工的一段對話
月夜
香港的風土人情和習俗
我家庭的變遷
都市的一角
菊花
學而後知不足
桂林遊記

我家庭的變遷

本作業等第: B

要求:

1.      注意時間、空間、事件前後的銜接及變化的邏輯性。清晰地反映文章的內在層次。

2.      記敘語言要自然、簡煉又能表現家庭各成員的身分和特徵。

我是一名天主教徒,由小學時期起,已常聽到聖家節的事跡。耶穌的父母聖若瑟和聖母瑪利亞一生敬畏上主、實踐聖道。耶穌基督出生後,他們按梅的法律,一滿了他們取潔的日期,他們便帶著孩子上耶路撒冷去獻給上主,並祝聖於上主和獻上祭物:一對斑鳩或兩隻鴿。 這個家庭雖然充滿苦難,如在耶穌兩歲時便要逃亡至埃及…雖然如此,他們仍然敬愛天主,並沒有半點埋怨心態,而且互相尊重和愛護,真的活出基督徒那種高尚的情操。

癸酉年中秋是我們一家人最後一次聚首過節的一年。媽媽一如以往過節的習慣,煮了一頓豐富的菜餚:鮑魚雞湯、冬菇髮菜、茄汁蝦仁、白切肥雞和燒肉。記得那天是在西曆九月三十日,由於翌日(國慶日)要回到大陸工作,晚上必須回到公司取回所須的資料,所以匆促地吃了。誰知匆匆吃過這餐以後,我再也沒機會享受齊全的福樂了。到了現在,中秋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傳統的中國節日,純粹觀賞明媚的月色和吃各式各樣的月餅吧了。

記得我在八歲時,由於弟弟出生,經常哭叫,弄得媽媽脾氣變壞。祖母剛移民到香港不久,在生活上各方面都有待適應。她和媽媽兩人的個性都是剛烈,而且都不懂怎樣與人相處,所以二三天便嘈吵起來,而且她們對對方天不留情面,所以關係非常僵。一次祖母罵得激動,使指著媽媽的胸口。身為媳婦的,並沒有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還狠狠地了祖母的手,更囂張地向著爸爸說:「她指到我的心口了,我為什麼不拍開她,難道我要白白她幾下指頭?哼!」這樣的嘈吵並非是個終止,而是一個開始。媽媽一次更揚言,如果爸爸早些回家,叫他回來時收祖母的屍首啦!這些說話,使我這個小孩子感到不安,更害怕會不會終有一天發生事故?但多次吵架中,爸爸並沒有表明立場或勸解,只有一次在親友面前訴苦說:「一次吵完架後,她一聲不響便走了,誰來照料孩子?弄得我連上班也不成!」

雖然祖母不是容易相處的,但我記得一次清晨時,她拍門叫醒媽媽,希望媽媽一起喝早茶,她的心意是好的,豈料媽媽領情,反發出虎嘯般的叫聲:「這麼早就弄醒我,難道我不用休息嗎?」

媽媽對我這個女兒也不見得好到那裡去。我幼稚園時,媽媽便經常打我,記得一次計算不對,便不停捱滕條。那時,我雖年紀小,但記得爸爸曾對她說不要時常打女兒,要好好的教導我。爸爸回來後,看見我滿身滕條痕,便喃喃自語說:「已叮囑她別常打女兒,居然不聽,還背著我打個不停。」他隨即把條從十四樓的住宅拋出街外去。我在小時已經感到十分迷惘,小孩子不是不聽話,便被父母教訓的嗎?但為何爸爸會反對媽媽打我?他又為什麼會把條拋出街外去?或者是我根本不該打?加上日夜媽媽罵我的原因,都不外是爸爸太疼我。於是,我的童年就在困惑、吵架、憎恨之中渡過。安寧會否降臨在我們家中?

另一次是在美孚逛街,我們一家三口乘小巴。剛下車,媽媽便嚕嚕囌囌的,以極其粗大的聲對我說:「為何妳走路老是走得東歪西倒的?」爸爸好言相勸地說:「如果要教導女兒的,不如回家再教,這裡始終是公眾場所。」豈料媽媽二話不說便跑回家去,爸爸當時只是呆若木雞地站在美孚的鬧市中。本來一家人開開心心的出外散心,會落得如此收場。

幸好,那時候,爸爸對我不錯,如果學校有什麼事,我都會跟他說,他說自己童年時,祖母常常用惡毒的說話咒罵他,加上他是一名遺腹子,祖父己離 「父愛」對他而言,只是名詞一個而已。所以他一定不會胡亂打罵我們的。他經常給我玩具,記得最令我喜愛的一件玩具,是神奇女俠,因為我愛當神奇女俠。此外,又常帶我到處遊玩。

另一方面,我跟祖母的關係算亦算不錯的,她剛到香港時,最喜歡用酸的口吻對我們說:「我年輕時一天只賺一元五角,這樣就養活了自己和妳爸爸了。不過,我只能把妳姑媽交給姑婆代為照顧」有時,她更含淚和嗚咽地說:「你們以後要小心啊,如果不是,就會好像你的祖父般,容易發生意外呀!」妳仍在澳門生活,我一見到大而惡的狼狗便驚慌得亂叫亂跑,但妳立即趕上,把我抱起,以身軀擋住這群惡狗們果然走了!祖母在癸亥年的暑假時,我良久未回澳門,便提議帶我到澳門探訪親友,順道遊逛一番。起行前,我感到十分不舒服,肚子痛得很,但她仍堅持帶我去了,她當時平和地對我說:「我很久沒有帶妳外出了,一則不想妳失望,也不希望妳媽媽覺得我順口開河而已。」

到了澳門,我們在某親友家中休息。祖母為我探熱,當時我的體溫高達一百零三度,面部通紅,她馬上帶我到診金昂貴,但醫術高明的徐醫生處看病。那時她極為焦急但尚算鎮定,後來她聽到徐醫生說我闌尾少許發炎便大為著急,但整體來說吃藥也可治癒的。可是當看過醫生後,她立即帶我去問米,問卜的結果是平安。回到親友家中,她如釋負重地笑說:「她阿爺不想她這麼早就去呀!」所以童年時我雖缺乏母愛,但來自祖母與爸爸卻是源源不絕的。祖母,回想起來, 我問自己:我又曾為他們些什麼呢?

但最難能可貴的是,莫過於爸爸和媽媽雖然不是基督徒,但一次學校出通告,讓學生自由訂閱兒童宗教刊物,他毫無條件地答允。我很高興!那些宗教故事的中心思想全是告訴我們:主是愛的。我閱讀某個故事後,深深感動:兩姊妹準備參加明天的聯歡會,學校要求穿白色裙子,於是,這兩姊妹興高采烈地預備好漂亮的白裙子。由於姊姊很喜愛那條裙子,簡直愛釋手,並預早穿上,在家心雀躍地跳舞。不幸地,由於打翻墨水,姊姊的白裙子弄髒了,哭了一夜。富同情心的妹妹不忍姊姊的傷心,主動表示願意和姊姊穿校服。不久,一名親友前來探訪,送了一些很合宜的禮物給她們-兩條白色的裙子。這個故事深深感動著我,妹妹已經擁有她最心愛的東西,但也有同情心,放棄既有的東西,這才難能可貴。那時我雖年級小小,但覺得當一名教友是福氣原來愛護身邊的人,是多麼溫暖的,我的家庭,不正是欠缺這種福份麼?我的家庭何時才會變得如此溫暖的?有這一天嗎?

我一天一天地等待,家中各人仍然在吵架時中渡過。

直到乙年初夏,爸爸在居所附近購置了一所單位,本來也讓祖母一起同住的,但她堅持居住原先的住所,我們便決定定時探訪她好了。此時,一家人雖然分開,但卻換來暫時的平靜,我想該是我家的一個轉機了。誰知,媽媽只是轉移了「目標」,雖然她已經再沒有機會與祖母吵架,但卻她不斷指責姑媽和姑丈的不是,更使我無奈的,她仍把我視為眼中釘,她的裡不停掛著這一句說話:「如果不是因為妳,我就不會時常跟妳爸爸吵架了。」弟妹那時候年紀仍小,見到父母不和,又見到母親經常指責我,一次更站在我的房間門前,皺起眉頭說:「妳高興啦?爸媽現在又吵架了!」原來一個十多歲的小妹妹的罪孽是多麼的沉重!事後也曾嘗試跟妹妹提議大家積極修好關係,可是換來的只是:「人合人緣的,強求不了的。」

我的希望似乎遙不可及了。信仰給我的訊息是凡事盼望,我當時有一個很強的信念:也許有一天真的會改變吧?

由丙寅年至癸酉年,我的家都是在吵架聲裡渡過。雖然祖母已經和我們分開,但爸媽沒有因為這樣,家庭便和好如初,相反,他們經常數算對方多年來的過錯、互相揶揄、不叫對方參與活動,甚至連夫妻最基本的性事,他們也沒有默契的,多次為了這些事情吵得面紅耳赤,連我們身為孩子的,也知道他們因為這些「私事」而合不攏。我只能用「無奈」這兩詞來形容那幾年的家庭景況吧了。

甲戍年中秋前,爸媽吵得實在太厲害,媽一氣便奔回舊樓居住,爸爸對於她的搬走,已經見怪不怪了,他仍舊如常生活,這次媽媽離家出走跟以往不同的,就是我們已經長大了,爸爸不會因為我們不能上班,加上媽媽離家出走並非首次,雖然說不上是必然的事,但對於爸爸而言,已經麻木了,多名親友包括身為長輩的外祖父致電給他,著他出席他的生日喜宴。豈料爸爸淡然地回應:「我和XX(媽媽的名字)已經在不愉快的情況下分開了,前來已沒意思了。」其實,我該形容那時候的爸爸是麻木呢?還是去意己決較為恰當呢?唯一較顯著的改變是居然是屈強的媽媽先開口叫我和爸爸中秋節到她那裡用膳,但我們爸爸都有共同的想法:根本不打算去,因為大家都沒趣也不投機,即使所謂「人月兩團圓」,也只是形式上的聚餐吧了。還記得當年我們父女二人拒絕了媽媽的「邀請」後,到油塘某酒家共晉晚餐,差不多下車時,居然下起一陣秋雨來,很有一種淒然的感覺,但我們當晚無所不談:工作、旅遊、交友等…這次一家人雖然分開過節,但那種平靜感是多年來所沒有的,可能所感受到的是另類的「圓」。

時光飛逝,翌年(乙亥)的中秋到了。那年秋高氣爽,晴空萬里,我轉到新公司工作。我和爸爸都放假,一同到深圳的動物園看動物去。動物園環境幽雅,地方又寬敞,那些動物又十分聽話,他們過的生活比人更愜意。我們一邊講動物,一邊講人,又可乘搭國內的汽車,我在兒時那裡會有這樣的經歷呢?晚上在某細小的酒家共晉晚餐,地方有限,但勝在有雅興。當晚最使我難忘的一道菜是五香牛肉,它造得並不算花巧,但味道鮮美,總算給使我們過一個既簡單又暢快的中秋。

自古以來,美好的事都是曇花一現的,千變萬化的家庭生活,又怎會沒有例外呢?正當我以為可以跟爸爸過一些平靜和互相照應的日子,他突然對我說:「我年紀不算大,我需要一個伴侶,妳已長大成人了,該好好地學習自立。」原來他已找到新伴侶。本來作為兒女的,見到父親有伴,該是美事一宗吧?身邊有人在開心時與自己分享;失意時更可跟自己分擔困窘,其實我該支持他的。沒料到,爸爸介紹她給我們三弟認識後,那婆媳立即搬到我們家居住,而且喜歡搬弄是非,一次弄得爸爸幾乎聽她的話趕我走。我有點悔不當初,雖然後來爸爸對社工表示,只是一時之氣,我始終是他的女兒。

仍記得癸酉年一家團聚慶祝中秋佳節時,我匆匆吃完飯就離開,原來那次是我們最後一次在「人齊」的情況下渡過的,現在只能對自己說:此情只待成追憶。我的家庭的變遷,總括來說,只是各成員變得年長吧了,至於大家的關係方面,似乎我的家庭只會愈變愈散,愈變愈不像家庭。加上妹妹去年已出閣和祖母的離,家庭的疏遠感就更厲害。

聖家節為提醒我們應常以聖家作為榜樣,追隨聖家互愛互助的美德,彰顯在基督愛內團結合一的精神,好使將來能樂聚天庭,得見天主的聖容,共享永福。 我作為耶穌的門徒,又可以在無奈的家庭景況做到什麼呢?如果說我現在的處景像當年滯留在埃及的以色列人,我只能求主帶領我,早日橫越紅海,到彼岸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