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馬特遺書

「蒙馬特遺書」應該是台灣賣的最好的女同志書籍吧,作者邱妙津的自殺更為這本書添上了神秘的光環,創造出拉子文學前所未有的話題性。魏瑛娟將這本書搬上劇場,想當然爾是女同志圈的一件大事,大家都想看小劇場版的遺書會怎麼呈現。在邱妙津魔力的影響下,我買了票、聽了座談會、也看了戲,這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場演出呢?

◎ 書

先談談這本書吧!顧名思義,遺書是即將死去的人寫給世人的話語,因為一切都要放棄了,所以也沒有什麼好隱瞞的,可以赤裸裸的把最後一點對生命的感受用最最自我的方式寫出。也因此,這本書與作者是不可分的,批判書就等於是批判作者。剛開始看這本書的人,很容易著迷於邱妙津對於感情關係的洞察力與描述,書裡有很多很棒的的句子,幫人們說出那最痛的、最愛的、最疑惑的種種感受。尤其作者是個女同志,看在拉子的眼中,那些對愛人訴說的心情,彷彿是在為自己說話,別有一番親切的交流。可是這本書真的有這麼好嗎?老實說,我很不喜歡這本書,好不容易看完之後就再也不想重看。跟我有同樣感覺的人並不少,通常人們不是很喜歡這本書,就是很不喜歡這本書,這種現象充分反映了這個作品有很獨特而明顯的個性,就像這個作者一樣。

這本書的主題應該是傷害吧,來自愛情的傷害。有人說邱妙津的愛情是很法西斯的,因為她一向只談論自己的感覺,只去講自己要什麼及不要什麼,只哀憐自己遭受的背叛與傷害,卻沒有花多少時間體會對方和瞭解對方。提到對方的時候,心情好就把為方說的很完美,心情不好就把對方說的十惡不赦。看完這本書,我們依舊說不出絮(邱妙津的情人)是什麼樣的人,書中只有邱妙津的聲音,沒有絮的聲音,她不斷的被邱妙津所指責,可是邱妙津說的就一定是事實嗎?

邱妙津在書中說話的方式就像皇帝發號施令一樣,完全無法讓人與之對話,要嘛就接受她說的都是對的,要嘛就只能完全否認,然後逃的遠遠的,免得被傷害到。我想絮跟她在一起的時候一定過得很痛苦,口口聲聲毫無保留的愛,其實只是依自己喜歡的方式無止盡的索求。讓人最無法諒解的是她居然會對絮施以暴力,我完全無法認同這樣的行為,妳能夠邊打一個人邊跟她說妳愛她嗎?簡直就是病態!到最後,邱妙津乾脆以死亡證明她對絮的永恆的愛,結果成就了書的大賣,卻將絮緊緊貼上背叛的標籤。絮何其無辜啊!也許一生一世就這麼活在間接殺死人的罪惡當中。

看吧!我果然沒辦法在批評書的時候不批評她。以文學的角度,這本書是極有價值的;以讀者的角度,這本書是極讓我討厭的。

◎ 劇場

「蒙馬特遺書」是本完全以第一人稱寫成的文學作品,要將它改編成舞台劇,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不過更困難的是怎麼不被其強大的感染力所影響。導演魏瑛娟在座談會說她覺得自己輸了,創作這齣戲是一場甜蜜的相互折磨,她常常被文字的力量拉著走,總覺得劇場作品在視覺上勝不過小說。所以最後她選擇了將自己的觀點都抽離掉,純粹將文本當成文本,不去理會現實的事件與小道消息,盡量保持客觀,不批評也不歌功頌德。所有的台詞都來自書本,沒有加入任何一個自己寫的句字,她將整本書影印下來,用剪貼的方式將想要的句子解構與重組。她要求六個女演員一字不漏的將台詞背熟,以希臘詩隊的形式呈現,舞台是空的,唯一的道具是六本「蒙馬特遺書」,觀眾會同時看到六個邱妙津或是六個絮。附註一下,這是魏瑛娟第一次沒有使用自己創作的劇本。

身為一個長期看魏瑛娟的戲的觀眾,我聽的有點遺憾,因為我就是想要看她怎麼去詮釋這本書。魏瑛娟是個很優秀的小劇場導演,長期焦慮、認同、關注著女性議題,屢屢推出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其表現形式與內涵給我帶來很多的刺激與思考空間。但是當魏瑛娟碰上了邱妙津,她卻說自己沒有辦法駕馭這個作品,讓人覺得她甚至想要逃離這個作品,安全的保持著不被影響的距離。聽完講座,我隱隱的感到這個舞台劇大概就是個抽象劇了,而且會瀰漫著一大堆撒狗血的台詞。

不過演出比我想像中好,看似雜論無章的書被釐出了還算清楚的劇情,先是交代邱妙津與絮所發生的事情,然後一一的探索邱妙津對於絮的態度,背叛帶來的痛苦、藝術家的自覺、為何想自殺、試圖救自己、和臨終絕望的心情。

演員與六本道具書有很多有趣的互動,像丟擲、撕毀、折頁、緊握、高舉、將碎紙灑滿舞台,再集合成小丘............ 書代表了這齣戲,也代表著邱妙津,這些動作帶來很高的純度,像淺藍與深藍的交戰,像自己跟自己跟對話,完全呼應了鑽著牛角尖、看不到自己以外的世界的作者。

舞台雖然沒有道具,卻不讓人覺得空洞,布幕上紅色的幾何方形,引出無限的遐思與哀傷。音樂更是稱職的召喚著觀眾,前往時而沈靜、時而狂亂的內心世界,份量不嫌多也不嫌少。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六個演員兩兩互相壓迫,暗紅色的燈光微弱的照在舞台上,只見身影彼此糾纏、控制、翻滾、分離又聚首、連綿不絕痛苦的呻吟,沈重的台詞則一句句從演員的五臟六腑迸發出來。頓時以為自己是在看舞蹈表演,台詞只是另一種音樂。

至此,不得不佩服魏瑛娟的處理方式很聰明,用疏離的形式側面攻擊一個情緒怪物,這個怪物的力量可是大到足以吞食正面所有物品。在結構與解構中,怪物雖然因此扭曲,怒吼卻更加的清晰,一點也沒有失去其本性。

咳咳....好話說的差不多了。好幾個朋友看完後說她們看的快要睡著了,我自己在下半場也開始不堪台詞的折磨,有些片段根本就不想去聽演員在說什麼,只希望趕快演過去。這可是齣遺書呢!而且遺書中盡是強烈的情緒,咆哮聽久了真的是一種疲勞轟炸。想不透為什麼導演在下半場一開始給的是很沈悶的段落,既然整齣戲都很沈重,經過了上半場的刺激,觀眾的耐心已經被磨的差不多了,如果沒有不同的表演形式,觀眾很容易延伸著上半場的感覺,並且更加的鬱悶。很不幸的,這發生了。看完下半場無聊的第一段,我對於第二段的創意不再有完全的精力去咀嚼,雖然知道編排的還不錯,但是我已經累了。

此外,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錯覺,下半場的戲似乎處理的比上半場來的隨便,輪廓比較不清楚,演出比較不細膩,好像沒有被導演完全而充分的修飾過。是排戲時間不夠的因素嗎?還是導演已經被邱妙津折磨的疲倦了?總覺得這齣戲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改善質感,悲情的部分太被強調,以致於層次不夠豐富,所有演員都是在邱妙津式情緒的漩渦中,導演卻一直想表現疏離感。

據說所有參與這齣戲的人,到後來沒有人喜歡這本書。這就是邱妙津吧!像龍捲風似的捲起人們的狂烈情感,等一切恢復平靜時,才發現整個事件是很不健康的。

戲,落幕了。來看戲的幾乎都是女生,而且一大半都是女同志,不知道對她們來說「蒙馬特遺書」是否仍是個神話?對於其拉子的道路又有什麼樣的影響?「春光乍洩」的導演王家衛說他不是在拍同志電影,他只是在講愛情,魏瑛娟會不會有同樣的感覺?然而,頂著女同志的標籤與自殺的光環,邱妙津的「蒙馬特遺書」是很難被當成純粹的文學的,無論導演怎麼想,這齣戲依舊是在台灣女同志的歷史中,重重的寫下了一筆。


維維 
2000.9.19


【讀者回應】

我以前不太敢直接說:
“我不喜歡蒙馬特遺書”
只是很含蓄地說:
“這麼強烈熾熱的愛,不是我能了解的罷”
那本書確實有很多我不了解的部份
可是我根本不想反覆看任何我不了解的部份
只是讓字從眼簾前滑過
迫不及待讓時間流逝把書翻完
翻完就算了,交差了事
因為我覺得她的文字對我的精神造成太大的壓迫
好像被強迫直視有人在眼前
活生生用刀在自己身上切割或翻動傷口
對於這本書被膜拜我是可以理解的
我光看到封面就覺得要有眼淚滴在其上
(可是那僅止於封面而已,我不會再把它打開啦)
可是這本書永遠不能成為我的養分
(好啦,至少不是太營養的養份
而且我也不建議我的女友攝取)
妳的評論突然讓我覺得鬆了一口氣
(對對對!沒辦法讀它第二遍又怎麼樣呢?
難道這樣就“不夠拉”嗎?)
而且讓我再度深切地同情起魏導演來了
試想可能要讀這本書一千兩百遍
果然沒辦法多演幾場
(所以我也向隅了)
我猜每個人多多少少有一些妳不忍回顧不忍逼視
可是絕對不能容忍任何一角滅失的回憶
比如我,幾乎不再讀以前的情書第二遍
可是房子要失火了我可能只搶救那幾紙情書吧
(說真的,有點矛盾,既不願回顧又何苦不忘卻呢?)
我又猜蒙馬特遺書之於我可能也是屬於這一類:
不能沒有但不願回顧的事物

立夏
2000.10.2

上一篇》《下一篇


夜之隨筆 | 維維日記 | 同志畫廊 | 自剖 | 留言版 | 更新記錄 | 首頁
go@ms2.url.com.tw

Since Sep. 19,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