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30



過丘

這個月,得到兩個升學機會,兩個都是修課碩士,都沒助學金。細思近一月,都決定放棄。

第一個來自中文大學,文化管理,兩年兼讀,今年收第三屆學生。課程包括一般管理課程三
個、文化研究理論課程兩個、專業管理課程一個,還有研究習作一個。乍看對在職者有點吸
引力,但綜合在念和不再考慮此課程的朋友言,說此課程對從事藝術行政助益不大,加上學
費總計六萬,無法獨力負擔,因此在月中的付款最後限期前,已不去想它。

第二個早前略已介紹,嶺南大學的文化研究碩士是也。課程較重理論,乍看不太「實用」,
即缺乏增加找工作本錢的內容。同樣兩年兼讀,但學費稍廉,全期四萬,積蓄夠支付有餘。
可是現時工作難找,現時的工作又約滿,因此能否、應否把積蓄都投進去這個課程,頓成疑
問。

案這類開支甚大,曠日持久的事,我不得不先問問雙親意見。父親沒說甚麼,母親則說不贊
同。她認為,現時進修須增值,類同興趣班的文化研究,不念也吧。接著順藤摸瓜,母子(
月內先後共兩次,一次家父不在場)一同檢視兒子的不聽話歷史,包括大學副修性別研究、
當兩年記者、以及失業八個月等。結論還是兒子只做自己愛做的事。

第一次檢視時,我並不力辯為何我要念那個碩士課程;後將母子二人的觀點跟朋友分享,看
看第三四五六七八者的意見如何。有希望我入讀那課程一起做同學的,有支持我進修的,有
叫我先問問自己想要甚麼的,也有建議如何滿足媽子要求的。他者意見收集一堆後,再跟媽
子談談,她結論依舊。

「只做自己愛做的事」。我頓時找回點甚麼。

讀過不少傳統故事,說父母早出晚歸胼手胝足克勤克儉,只求子女的日子好過一點;子女又
承父母之志,屢敗屢戰不眠不休,將父母所望的實現。曾經想過多次:父母付出那麼多,子
女也應給父母一些吧。可是,都是想。到了這回,當我再一次聽媽子的責任論,和聯想起父
母子女難二分的理論後,我決定:與其繼續與他們對著幹,不如盡量聽教聽話,他們想如何
就如何好了。不想再求他們改變甚麼,也不想叨「孝子」美名。

何況,文研不靠上課,也可以找文章來念。

至於日後如何,有賴雙親明訓。


2003.04.11



26歲前的自我訪談

「星期天你就二十六歲了,有說話要講嘛?」

「有。心很亂。要選念哪一個碩士課程,兩個都是文學碩士,學費也貴的很。要找工作,因
為工作合約七月屆滿,到時相信沒機會續約了,那很可能是預算或制度的問題,但不等於我
工作表現很好。大學畢業也四年了,但發覺自己在這類『工作』裡顯得無力,從沒成功過,
錢也賺得不夠,整天怕沒錢。

「下班後還是一團糟。跟人合著合編的民間史書,自己那部分進度緩慢;同人誌積壓了一些
稿件,未刊出;經常想寫些甚麼,但完成的文章很少,自己又嫌寫好的東西不堪入目。還欠
了人家一些稿件。

「有些壞習慣:懶、不守時、脾氣差,還有其他。不專注也要命。」

「你怎打算?」

「--總有些時候叫自己改叫自己改,但最終改不了,或是改的很慢很慢。我想,我要再專
心一次,解決最逼在眉睫的事情,安頓後才理其他。

「甚麼叫『最逼在眉睫』呢?就是那些跟其他人有較大關聯的事,和一些我以為重要的事。
說現在的話,會包括那本史書、同人誌、找工作和思考升學、前途甚麼的,其他的事,先暫
停或緩辦好了。」

「那麼,公開日記……」

「先停它一會。一會,不知道那一會會多長。」


2003.04.08



新封面解說

左面的圖取自我收到的一封垃圾電郵,它的主旨是推銷一些支持美軍攻打伊拉克的T恤,買者
穿者可趁機表示愛國云云。右面的所謂「誡命」是我杜撰的,叫人以愛民族(nation)之名
愛國(state;跟用華語思考的朋友解釋時,用「政府」會好一點,蓋華語的「國家」,指涉
的可以包括政府、領土、社群之類,不易也沒有很多人設法分清楚)。那封面表達了我對所
謂「愛國」觀的不滿。

有關戰爭的討論,稍後重寫,希望早點能給大家指正。

第一屆香港國際口罩電影節

肺炎依然在香港流竄,「非典型」還跟「肺炎」拉上關係,過半的香港人繼續戴口罩。雖然
不少文藝活動,因為表演者沒到港,或怕成了集體傳染的場合,被主辦者取消或改期,不過
今年的國際電影節依然如期舉行。主辦機構如是說:

「儘管近日非典型肺炎肆虐,但香港社會的日常運作基本上不受影響,絕大多數文娛活動亦
如期舉行。事實上,際此社會氣氛緊張時期,欣賞電影對廣大市民實有舒緩身心壓力的積極
作用。因此,第廿七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將如期舉行,今天是節期第一天。

「不過,我們會密切留意有關事態的發展,盡量緊貼時勢,以作出最恰當的安排。

「電影節辦事處亦將與各放映場地通力合作,盡量維持戲院的清潔衛生,以保障我們觀眾的
健康。如有需要請佩戴口罩,以防感染或傳播病菌。懇請各位繼續踴躍支持!」

多少較大型的娛樂活動被延遲了,我不清楚;但以我所知,較大型的文藝活動,取消改期的
不在少數--最少我得稍後往藝術中心退邱禮濤導的「反收數特遣隊」的票;原定昨天在中
文大學邵逸堂上映的,張虹導的「中學」也會延期。也不用提醒,想很多電影節的觀眾都已
戴口罩。有朋友估計,電影節期內,各場地會有不少戴口罩的觀眾;是故,我們辦過二十六
屆國際電影節後,第二十七屆的電影節,也可叫(as known as,簡稱aka)第一屆香港國際
口罩電影節。

誠然,戴口罩雖未必杜絕非典型肺炎傳播,但也教大家稍為安心,而我剛為本屆電影節起的
「雅號」,可能亦太過了。可是在這人人怕傳染的當兒,還有多少人會到電影院去欣賞電影
?想看電影舒緩身心壓力的話,選的媒體,很可能是VCD或DVD,地點會改在家。主辦機構如
此解釋為何如期辦電影節,似乎是在找個好看一點的理由,卻把取消後的票房收入加租金損
失隱去不提。

另一方面說,估計今年電影節觀眾多戴口罩,不過因為市民多戴口罩,加上健康幾已是全民
共同追求的,並不等於電影節成了廣大市民的活動--我以為,香港國際電影節尚未成為全
民的,或是在此地被廣泛討論的藝文活動。公告用了「廣大」兩個字,知者難免奇怪。

非全民的電影節

香港從來不乏電影入場者。沒有免費電視的大半個六十年代,粵語片、國語片和美國片受港
人歡迎;無線電視在一九六七年啟播後,我們還有大量的受支持的電影演員和幕後人員,以
及賣座電影。雖然電視年代的香港電影人,不少來自電視台體系,但他們轉投影業後,觀眾
也不因電視台節目的魅力而捨棄他們。如果電影魅力不衰的話,為何每年在復活節舉行的國
際電影節,仍幾為小眾盛事?為甚麼不少電影觀眾只選復活節檔期電影或電影節電影,兩邊
均沾者幾希?

先從香港的慣用詞「文娛康樂」說起。「文娛康樂」在政府公文常見,指的包括文藝、娛樂
和康樂;政府現時也有一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aprtment)
,文藝和康樂併在一起。政府這種做法,不時被研究文化政策者抨擊,指不能顧及文藝界的
獨特需要,會將文藝活動康樂化,限制嚴肅文藝發展云云。民眾也將「文」「娛」分割,以
為文藝費心神,換不了豐厚的經濟收入,娛樂不耗腦力,也是一盤生意。

孤陋寡聞,未知其他地方的「文」「娛」鴻溝是否如香港的深,但已知不少國家已有各自專
司文藝、體育,和其他康樂活動的部門。將香港的情況套用於電影,民眾會將電影會被分為
易明,可解悶的「(商業)電影」和難懂沈悶的「藝術電影」;而國際電影節放映的,除了
一部分年內放映過的本地商業電影,以及華語片專題放映的老商業電影外,其餘七成左右的
都是國外的電影。那些國外電影雖然不少屬當地的商業片,但由於香港的國外商業電影,被
歐美的易明,較重娛樂或官能刺激的片子(甚多是荷里活片)雄霸多時,那些電影節放映的
國外電影,容易被二分,甚至先入為主的被判為「悶戲」。結果娛樂的愛好者,多不願接觸
電影節電影,直至它們被引介到電影院為止。電影節長期擁護者也有不少自我排拒於商業電
影,或/和電影院的放映日程之外,於是寧捨復活節檔期電影而取電影節。

我們對電影不夠包容,取捨過多,也跟我們如何交流電影資訊和意見有關。在互聯網未在香
港普及前的八十和九十年代(至九四-五年),雖然已有正規的大專電影課程,但在學院以
外,研究和欣賞電影的社團不多,多數報刊也只有小量的電影討論版面,甚至只有電影廣告
、上映電影資訊及影人新聞等,電子媒體也多不得那裡去。較費心機討論電影的,除了《電
影雙週刊》外,就只有後來停刊的《年青人周報》。互聯網漸漸普及,愛好電影的人因而可
以更容易發表自己的電影文字,和聚合討論電影;但那否有助電影觀眾包容更多種類的電影
,進而擴大電影節的觀眾基礎?電影節又是否需要撕去「藝術電影」的標籤,遷就非電影節
常客的電影觀眾的口味?

說到底,我們到底要不要一個全民的電影節?


2003.04.03



上班時的吃飯經 (from 4.1 to 4.3)

大學畢業快四年,當中從事受薪工作三年,長工兩份,短工作又兩份。星期一一時興起,借
人家的留言板憶記自己打工時所吃的午飯;現下再詳述。

第一份長工是電台財經記者。所屬的部門最初設於黃埔,若在附近吃飯,通常都光顧附近的
茶餐廳、快餐店,吃的多是客飯或碟頭飯或外賣等。當時較多吃的,包括快餐店的燒臘飯,
和百貨店美食廣場的各式客飯。偶爾會上館子,但食物沒有甚麼特別。部門對面商場設蔡瀾
美食坊時,部門已決定另遷中環,時為2001年初。當時詠藜園未遷來,金鳳餐廳的牛排和午
飯印象則較深。

遷到中環後,附近的特色食店較多。鐵行里的素食店福祿壽,午市兩菜、湯飯麵米粉任盛套
餐,二十六元;多吃了,因此認識更多種類的素肉。租庇利街的新記,鐵板扒餐二十塊有找
,不用三十塊就可再加雪糕餐飲;熱則熱矣,味倒一般。新記附近有一間樓上會所,午市客
飯二十元左右,亦經濟實惠,是我被辭退前幾月的發現。

我嗜豬肝,在德輔道中和皇后大道中各有分店,相距約一百公尺的羅富記的豬肝粥,投我所
好,可是粥的味精仍多;它賣的鯪魚球更顯它的廣州式風味。沿附近的行人扶手電梯上山,
近一點的地方則有聲稱是麥奀後人或傳人開設的幾家餛飩麵店,還有湯底甚清的蛇王芬蛇羹
;更遠的荷里活道就有蔗汁店乙家,所賣蔗汁,其色為古人詠的「鵝兒黃」,其味固然甜,
可還添了昔日的風味。

若說同事聚餐,較多選的其中一間飯館為蓮香樓。它的傳統小菜,如柚皮、豬肚等,以及湯
料十足的老火湯等,都好。

因工作關係,當時不能每頓飯都在部門所在地附近解決,可是有不少被宴請的機會,中菜西
餐也有,但卻記不起甚麼特別的菜式。記得住的,只是知道西餐午宴不一定設湯,一碟沙拉
就能代替。


找新工作八個月後,在現在工作的地方安頓下來。上學日多吃家裡的便當,若在學校假期上
班,我跟同事午飯時就大多在附近的食店吃。食肆雖多,但具特色的不過兩三家:走中上路
線的小餐廳又一村;牆舖碧玉色瓷磚,陳設一如六七十年代粥麵店的昆記;以及隔壁賣辣咖
喱飯的茶餐廳食口福。如果說特別好吃的店,更是沒有。


2003.04.01 II



口罩

開始打這篇的時候,還未到上午十時;但大家的目光,多被疫症和戰爭引了去,幾乎沒人建
議在這個上午愚人兼娛人。

言歸正傳。肺炎稱呼尚未改,恐怕是未確定致病的微生物為何。家人為防染病,已在星期五
弄來3M 8210口罩一兩個,並囑在外時戴上。星期六下午,我第一次戴口罩。

乍暖還寒時戴口罩,首先並非體會它如何擋住外來的塵垢甚至細菌,而是它保暖保濕的本領
。一次次呼氣,從身體出來的熱氣和水蒸氣,不像平日般向前發散,全先在口罩和臉築成的
空間裡迴蕩。鼻和唇以至附近的皮膚,不久就習慣那些陸續來到的呼氣,熱感和濕感漸淡。
初用口罩,力求戴穩;有時呼吸稍難,就略加調整圖改善,但效果不大,卻也勉強接受了。

我那口罩似用紡織品製成,嗅之有它特有的味道。第一天戴,其味如存倉甚久之貨,或濃烈
的花生味。其後一兩天想它已被內外的空氣中和,味道轉淡,像米,又像梨。隨戴用的日子
漸長,其保護功能會漸弱;可能未到無味時,已被丟棄。

(口罩連用三四日,不衛生的很。午飯後決意換新。)


2003.03.28 (amended @ 2003.04.01)



有一個空位留給我

昨天收到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的電話,說第一屆的兩年兼讀制修課式文化研究碩士課程取錄
了我,並在下月發信確認云云。暫時未決定是否入學,畢竟不能光付錢上課,而不求生活吧
?教我再三思量的是:現在的工作七月約滿,預料不會再續;倘若有幸九月或之前上新工,
老闆要加班時怎辦?若老闆不喜歡我念這些「非增值」課程的話,我又怎辦?

那課程的資料請按這裡

Pass with credit

等四個月多一點,終於收到倫敦商會初級簿記試的成績報條,竟拿到不該拿的Pass with credit
。收到時不知如何自處,修訂此節時想:待手頭的工作略減,就溫故知新,準備中級簿記試
--但不知要到何年何月。

非典型

昨天政府一聲令下,香港各中小學將停課九天,下星期中小學生一律不用上課。原因可是那
教人人自危的非典型肺炎;或隔了數天,大家會改口叫「冠病毒肺炎」。

非典型。大家怕「非典型」,因為不好醫治,又能傳染開去。因為「非典型」,平民不怕變
異類,戴口罩的人漸漸增加,非典型的動作,似快要變典型模式了--有朋友說,經此一役
,口罩會在此地流行起來。我說,將會有人從台北運些時新口罩到香港販賣。因為「非典型
」流行,想我們日後會繼續講「非典型」,把它跟「另類」交替使用。雖然那時候,典型的
很可能仍是今天的典型,非典型也很可能仍是今天的,典型的非典型。


2003.03.10





好久沒見。沒更新日記,其中一個理由是多花了時間睡覺。不時覺得我是個充電池,暑假或
失業時每天睡它十多個小時,必保開學或重投工作初期時刻精神奕奕,隨後定不時昏昏欲睡


在去年儲備的能量,今時早已拿不出一點。二月最後的星期一和星期四都請假,中間的兩個
工作天,工作時好像沒法醒過來。

那星期二上午七時人雖出門,但洗臉水和奶茶都失效,身心仍在睡夢中。轉車時半醒,在禮
堂監考時,站著不動也不能打消睡意。

第二天早上,或許監考時站久了,一雙小腿竟麻痹起來。兩天午飯後飯氣攻心至昏昏欲睡,
更不在話下。明知每天須0600起床但仍有勇氣只睡它四五個小時,出問題時怪不得人。

同一個星期朋友irene從台北來香港玩,星期一至星期五回。送別irene時,跟她和erica談起
我這問題。我說,星期六日會多睡一點,彌補一下;erica則勸我平日早些上床休息。可我家
中近十時晚飯,若提早上床,充其量每晚睡約六小時半,幫助有限。

不過,接著的一個星期,我「黃昏睡」兩次,各約兩小時。

遞表格

遞了三個念碩士的申請,餘下一個在準備。

給梁瑋瑜和張杏詩和你和妳

是的,我也渴望朋友提起我,那怕只提名字。在我來說,是我太著重自己,也擔心人家怎樣
看我和我的說話,因此冀望人家理會我,跟我坦白,說說我做過甚麼。但悲觀的想:從來人
家關心我後,我鮮有改進。


公開日記總目錄
有關公開日記
我的入門網站
借自己新聞台的留言板一用
或用eric_spanner@yahoo.com跟我聯絡
看完可以關閉本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