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29



被轉載了

十六天前,鄭立告訴我,說我去年寫的兩篇日記,被轉載了。那轉載無聲無息,不為我所知


網上不問自轉的風氣並非新事,看人家的網上日記,也曾讀到當中好幾位寫手投訴誰誰誰把
自己的文字拿來自用,並說是自己的東西。相較起來,我這回被轉載還好,至少對方列明出
處,有讀者按之找我聯絡也方便。那個網站想是非牟利吧,這些經營不易的網站,無謂向它
追究;但若是某一天那個商營網站的編輯不識貨,錯把我的練習轉載,又被我知道的話,向
對方索點潤筆就免不了。

如果問我是否因此在首頁亮出甚麼「版權所有,不得轉載」的字眼,我想不必。其一我每次
所寫不免有他人的影響在,不肯定何年何月會有人按那八個字,向我再索版權費——你既然
宣示了自己的版權,我再宣示一下,要你納錢也很應份吧——;其二當聽聞版權、專利權等
,統稱為知識產權的東西,如何被各方人等利用,或取利或令人回報微薄甚至一無所有時,
似乎還得要先理清它是何物,才敢祭它出來警示大眾,或是趕快跟它劃清界線。

在這過渡期裡,若四方人士想轉載我的各式文字習作,先通知我。我的電郵並不難找。謝謝



2004.08.24



一篇談「文化」在香港用法的筆記

本來我們的香港話裡,「文化」往往與「藝術」連成一氣,類近於high culture,非平民的
一類東西,還有就是形容某民族,nation也好,race也好的整套生活方式跟集體價值觀等。

在1997年前後,似乎並非受中國大陸的影響(如果有,就很可能是將「文化」跟「教育」交
替並用了,如「文化程度」即指教育程度),由政府和部分大機構開始推動「文化」的新用
法,如「選舉文化」,或是「企業文化」、「增值文化」甚麼的,我暫時找不到這種用法的
確切來源,但在這種用法裡,「文化」跟「藝術」或「教育」未必有很大的關係,卻往往變
成了一套套的行事方式、價值觀、規範或規則——如同「文化」一詞的學理定義般——:如
某企業的「企業文化」可能是指一套進取、植根本地、間中做點回饋本地社會的經營方針和
運作方式,「增值文化」可能是指社會大多數勞動者甚至企業主都要設法,包括進修,來提
高自己在經濟體系的產值,並幾乎形式社會規範,不增值不可。

而這種「文化」語言,經過眾多宣講,就進入了我們香港的語言裡,也成了我們生活方式的
一小節,的確成了我們的「文化」。

後記

一直想做幾篇有關香港當下流行用詞的筆記。剛巧十數天前在慣到的討論區有人說「文化」
,就打下這篇。這裡的版本修改了些。


2004.08.22



去看《小情人》吧

By Cinemathai.com

今年的農曆新年,為了新建的網站,獨自跑到泰國曼谷參與第二屆
曼谷國際電影節。那幾天
蘿蔔糕冬菇蠔鼓自是無緣得嘗,也沒時間享受當地佳餚,但雙眼卻吃了塊滋味不錯的泰國果
汁軟糖——那可不是甚麼特別的人事物,而是去年十月初上映,取得近一億四千萬泰銖票房
的電影《小情人》。

《小情人》的泰文原名是Fanchan,譯將起來就是「我的情人」。若只從片名去想,很容易會
想到兩小無猜或是人細鬼大的兒童類愛情故事,但除了青梅竹馬的男孩Jeab和女孩Noi-na,
這電影講的事還多得很。此片亦呈現了跟當年香港近似,時間為1985年的,七十年代在泰國
出生一代的成長回憶。我跟片裡的角色一樣,都在七十年代出生,加上沒有做太多的觀影前
功課,第一次看《小情人》時,不但愈看愈歡愉,更覺驚喜:終於有人將我們這一代的童年
拍成電影了。

雖說港泰二地文化不盡相同,作為片中故事主場地的海邊小鎮,也不好跟公共屋村的窄巷球
場相提並論,但當聽到被當成電影配樂的〈天蠶變〉,或泰語版〈京華春夢〉時,除了倍感
親切,你或許訝異香港流行文化當年真能揚威異域。而看到穿藤子•F•不二雄筆下角色的T
恤,做安東尼和小甜甜的角色扮演,把流行曲唱的滾瓜爛熟,追趕電視播放的肥皂劇,但又
繼續自己的戶外家家酒或全裸跳水遊戲的片中人,若不聽對白的話,你可能已不把他們當作
泰國人,而是二十年前念小學時的自己的化身。

談到「自己」,片裡矚目的不只是Jeab跟Noi-na一對,還有十個性格外貌各異的孩子,有男
有女,有懶鬼也有書蟲,有討人喜歡的,復有惡霸,也有小歌王和公司的小太子爺,把自己
,當年的身邊朋友,或印象深刻的同齡者代進去任何一個角色並不難,也可藉代入角色回想
自己的童年往事。而片裡的各式事情,雖是典型,卻既真實又為我們普遍經歷:你或許亦會
從Jeab的趕上學戲想到當年貪睡的自己,從Noi-na一家遷離小鎮,憶起當年父母如何不讓你
到機場,送別要移民國外的好朋友,從Jeab學校裡的男女之戰,聯想到在小學時如何跟異性
同學吵架鬥嘴,或從片中各式的戶外遊戲,突然回想童年時某個下午,跟朋友鬥塑膠刀劍,
打羽毛球或跳繩的情景。

這電影的故事無疑典型得很,一切都是慣見之事,並無驚險奇幻之處,也沒有太多的悲慘情
節或批判視角,然而當我們這一代已可在劇場和網上片段懷八十年代成長的舊,不妨也先放
鬆自己,(再)走進電影院,在本地影人還在懷我們出生時的舊的當兒,邊吃這塊進口的果
汁軟糖,邊回想我們當年半熟未熟的童年歲月。只要不因此沈溺在一面倒的甜美回憶,偶而
快樂一下又何妨?

後記

我寫的較深入分析見這裡。還有這片的劇情簡介

而這篇,本來主要想給香港朋友看的。


2004.07.21



日清

現在我賴以為生的工作,是協助比我高級的人員,如評稅主任或助理評稅主任,將欠交的稅
款追回來。稅務局如何追稅,業已公開,不外乎扣款民事訴訟禁止離境等,我無須再加詳述
;至於追誰的稅,和怎樣追某個欠稅人的稅,因為法律要求,我不會透露分毫。然則工作還
是有些細節可以說說。

我的職稱是「追稅文員」(Default Clerk)。每個追稅文員每個工作天都要清理檔案;而在
任何處理檔案的辦公室裡,積壓檔案都是家常便飯。回想二月初剛到任時,前任已離職數天
,他在之前的一個月亦每天積下若干個檔案,加上及後約兩個月裡,我要邊做邊學,處理檔
案的速度自然不及熟手同事,檔案愈積愈多。

檔案積壓過多,自然不是好事。到職三個星期後,我就先抽一些能處理的檔案,按自己習得
的方式處理,並即日清去能處理的來檔,間或自願加班——不過每天只得個多小時,星期六
更少於一小時,蓋辦公室要準時上鎖——有時工作和下班後節目之間間隙較長,正好順便留
下來清檔。還有一條:工作時間集中精神做事,減少專跟同事聯誼和閒談的時間。

如是者,到了六月底,我到職四個半月後,手上已沒當日前兩天或更前日期要處理的檔案,
當日的來檔也全處理過——我成了「日清」族,餘下的時間便清理桌面、傳遞檔案、替檔案
注頁次等。據說全組七十五名追稅文員裡,之前只有一人能夠「日清」。

我將此事說出來,很難洗脫示威之嫌;但更重要的,「日清」除能免去積檔帶來的工作壓力
外,試圖成為「日清」族的過程裡,我曉得多一點:專心工作的好處。專心是好,聞之已久
,可過去知道的主要是專心的美德,並不是它能助我多少。今回明白它的助益了。

張藝謀的《十面埋伏》(2004)

它是繼前一年的《英雄》後,他第二部古裝武打片。我到現在還未看過《英雄》,無從比較
。但覺除了鮮明的用色外,《十面埋伏》並不令人驚喜。

誠然劉金兩個捕頭為了查案,設一局大鬧牡丹坊無可厚非,但設局之意,在劉金一起在大廳
做戲時,已經浮現無遺。而觀眾從飛刀門掌門得知劉的臥底身分時——固然並非新鮮的橋段
,但當華語觀眾還對《無間道》系列記憶猶新,還記得陳永仁(還是梁朝偉?)說「三年又
三年,十年將至了!」,面對一個大家心中「劉德華」比「劉捕快」形象更明顯的演員時,
觀眾即時響起的笑聲,說明了他們以為張等的故事安排,不一定純然巧合。

而「棋子論」和「風的哲學」兩節,我應該可以多說,不過現在未能說出來。


2004.07.07



溝通,和解,最終都只是增加曝光率

這一個半月來,此城政治建制內的,不論要求普選,或是實然捍衛威權,還有跟建制關係千
絲萬縷的人,不少都說要雙方溝通,大家要試試和解。一時不少輿論紛紛讚好兼大力推動,
兩方和緩之局似臨。

然則像樣的對等和談見不著。劉千石說點和緩話,大批舊日戰友和民眾紛表不滿;喊不喊「
還政於民」成了遊行搞手是否轉態的指標。跟建制沾不上邊或被摒棄的民眾和團體,更肆無
忌憚,七一當日山呼「還政於民」,力言運動尚未成功,絕不妥協,大有實踐孫文遺訓「一
心一德,貫徹始終」的味道。另一邊的偏右陣營裡,有官員指繼續抗議人大常委「426」釋法
乃「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未分得權力的右翼評論人樂某,還在指證民族敗類如何害港。

大夥都慣了打。這場十幾年尚未能分勝負的權力陣地戰,畢竟是不少人的生活中心,實現理
想的場域,還有是爭取功名利祿的地方。當看不見對方確切放下武器,又未能把對方打倒在
地,敢放手的人是很少的。而那些喊溝通和和解的人,不論真心假意,他們口中的願望難有
可能實現,馬上能爭取到的,不過是曝光率而已。

還要在這戰場混日子的人,不如繼續磨槍來得好。


2004.07.06



最近新設「最新短訊」,靈感來自這裡

七月第一週

七月一日,下半年的第一天,有重新開始的意味。今年的七一遊行跟香港網站的朋友同走,
體力消耗比去年多,花的時間跟去年差不多。後來讀龍應台的描述,她說今年參與遊行的人
大多很靜。跟我說,今年的參與者不像去年般團結。而我們那小群體聲音就較多,較好玩
,見到的其他朋友很多時候都靜,自發的叫喊也少。

七月二日跟人吵了架,五日晚又跟另一人吵了一架。

七月四日看了《麥兜菠蘿油王子》,結構幾無,如同片末那分飾N角的光頭大叔介紹的有菜有
肉有獻汁的碟頭飯般,拼湊成品。感人處還是有的,如麥炳給譚玉蓮離別書一節,和At 17
唱的〈我的心裡只有他〉。


公開日記總目錄
有關公開日記
關於我
肥肚腩推介
我的入門網站
我的新聞台
公開日記的討論板
或用eric_spanner@yahoo.com跟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