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oe2(拾悅號)
蒙大家厚愛,掛念鄙人為何遲遲沒有文章出爐,心存銘感。其實四月寫了《憩》轉個頭就竟然去了上班,世事難料。如是者忽然間就過了半年,天啊,我短暫的人生又過了半年!我的出版計劃最快要明年五月考完試才能偷偷進行(事關還有論文);終於起了一個極punchy的書名,希望到時一樣潮!
過去半年可以用一個字形容--tsoe〔粵音第二聲〕。
抱歉沒有差不多的字音可以比劃。用英文音可能容易些:churr丟掉R音便成。用Collins Cobuild的方法解說:tsoe通常用來形容sale屎或老闆;如果你說那個sale屎很tsoe,即是說他為求做你的生意,手法非常急進,予人咄咄逼人的感覺。香港話很可愛,無端端多個新字,但那聲音大家一聽就明解。感謝上帝。
Tsoe是因為打衝鋒過了三科MBA考試、立即返新工、出埠、入醫院剝牙、一眨眼過了probation、再隊兩科,重陽節今天考完(終於可以玩幾日......)。事情的件數不是多,但過程感覺豐富,半年如像半世紀。
讀MBA是很高興的事,雖然讀完有乜so(jackso的so)是遙不可及、我關心不了的事。能登大學的課程果然能登大雅之堂,與吹水怪之流有明顯分別。課程以自修為主,主打能登教授雞精班為次,輔以無謂可走之課堂。能登教授確實有些人文素養,又有industry experience,某些甚至有大師級風範,著書立說之餘,能於兩天十四小時內深入淺出打通任督二脈。於商場亂碌多年,終於有些framework去看事物,讀些有intellectual challenge的journal和書,很是過癮。即使今個學期的《國際會計及財務》讀得我攤攤腰(因此要頻頻去Thai massage)媽媽聲,總算捱過了--注意:是捱過,不是碌過,希望有個comfortable pass。而且,出乎意料之外,原來會計極之有趣,一點也不死古古(更別說「創意會計」必然「有趣」)。"Profit is opinion, cash is fact."--對於我這種本來連balance sheet, profit & loss statement和cash flow statement 都不知為何物的dummy來說,就已是驚為天人之說。再者報稱賺大錢的德國大公司過大海到紐約上市,同一盤數在美國的會計制度下變了蝕大本,好神奇啊。難怪扶貧機構的數簿總能是令客戶十分放心!(只是,數既然是任造,公司年報上昂貴的核數師的橡皮圖章所為何事、會計作業存在的意義又是甚麼?)
我的mission impossible幸得幾位認真求學的書友仔互相砥礪才得以實現。日光日白幾條友放大假泡圖館來study group這套,在我的學習生涯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今次這科大約50%應考、60%及格的《國際會計及財務》考試若非兩位分別曾主修會計和財務的兩位同學大力襄助兼打氣,必死無疑。
上學期三科成績尚算彪炳,一洗當年undergrad的頹風,亦終於解了自己多年的謎團--原來我是能讀書的,而且享受讀書,晚晚讀到兩、三點還high high地(無奈這是我的prime time),非常犯賤。這個消息,相信對於我的大、中、小學同學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中學時代曾試圖跟盧某去自修室,半天便熬不下去,一回到家就嘔吐大作;大學時代的同房與蛇更能見證我屢次一打開書就嚷頭赤要睡覺。這是我的前半生。
返新工是很機緣巧合的事。原以為慢慢來,還幻想出書、去旅行、乞食,才待業。結果說到羅哲弟兄仙遊了還沒成行,算是一個小小的遺憾。(無論如何,我總覺得他是我們天上的朋友,我常幻想此刻他可能正在跟另一個「籮記」Lolek(若望保祿二世的乳名)快樂地吹水和唱泰澤歌。)新工是headhunter找舊同事然後彈來給我的,見證Granovetter (1995)所說"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strong ties是親戚和密友,這「軍佬」說出奇地勁多人是靠weak ties轉工)。以為不會再在這行業/界別覓食,世事的發生卻是幽默的。
粗略來說這是我第九份工,仍有大開眼界的感覺。這裡有極優良的hygiene factors(Herzberg, 1968),例如老闆好、老闆的老闆好、同事人品好、工作時間尚算自由(不是「紀律部隊」)雖然不會短、公司重視員工開心不開心,所以有很多官方和非官方的吃喝玩樂以及逗人高興的小動作,以及公司品牌靚。奇怪的是集團極大卻竟然極亂,是我九個任職機構之冠,莫非天將降給我一個「佳人」耶?有時因為亂,浪費了許多時間與心機,沮喪得很想走人,但我又不是青年了,是不是不用那麼熱血呢?還有,我覺得敝部門不夠tsoe。說出來還可以動聽的,但事實上我覺得質和量方面我們都做得不夠。當我看見一些分行經理十年來只上過一、兩個非技術性的培訓課程,我是感到慚愧和虧欠的。或許我是言重了。可能是上一份工給我下的毒未解而致,也可能,是我不願意看見自己部門渣〔第二聲〕吧。Anyway,或者一晃眼我便又在這裡獃了幾年,而仍不感覺是壞事呢。
「視野由跨越而來」--這是龍應台今年在書展的講題。順手拈來,解釋這半來飽飫與感謝的心情。知性上一仆一碌跨了五個欄,從所讀的幾本書與幾十篇文章大有斬獲;經驗上,工作間的生物與死物、事與情總挑動一些比較,對現狀繼續positively critical & grateful之餘,對以往的又多了幾分欣賞,不管曾經嫌惡一些地方怎樣官僚或混亂或tsoe,很多事情自然不一樣,from a distance。
回到荷莉200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