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
......或許我痛恨的是人本身也說不定.
今天放棄了會計課,特地泡了杯紅茶開始看這本我聞其名已久的小說,我相信我對電影的疑問,會在這本書中得到答案.
因為是你所寫的,所以我相信這本書可以告訴我答案.
【一】人、族群、馬勒巴
你是哪裡人?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電影的想法,那時候我的想法是
好嘈雜的城市,許多不一樣的人,不分種族,不分膚色,不分語言都生活在這一個充滿了光明和罪惡的城市,不知怎麼的我想到了紐約,這個架空都市讓我想起了紐約這個矛盾的大城市。好像是融合的,至少政府努力想做到融合,都市裡的人卻無時無刻不想著自己的種族身分、家鄉還有背景,我是白人,我有錢,我住在高級住宅區,我,高人一等;我是黑人,我窮,我住在犯罪率最高的哈林區,我天生就是垃圾;亦或,我是白人,我窮,但我天生就是比那低等的東西高尚;我是黑人,我有錢,我有地位,我,不再是低等黑人。多麼可笑啊!人,光是在膚色上就有這麼多無意義的比較,那已經不是用教育可以改變的了,而是根生柢固的信念,人,天生就該被分等。
甚至在同一個種族,同一個膚色之下,還是有階級,為什麼?即使在甘願屈居別的膚色之下;即使親身品嘗著階級之苦,回到自己家來,也要享受著這卑微的權威?而不管怎麼分,總有些人「注定」只能活在最底層,也就是那所謂的「垃圾」、「敗類」。
看了小說之後,又勾起了我令一個一直都感到無解的答案,人,站在生物學上應該都處於平等的地位,為什麼……要區分人種?然後區分國籍!
每個人都有他的根,但是最終所有人不都是生活在同樣的世界嗎?
你是哪裡人?這句話聽起來很親切,當我在外地遇到同樣是台灣人的陌生人,他們總是會親切的問我是哪裡人,可是如果今天我是一個混血兒呢?我是哪裡人?這個問題變的尖銳,他衝擊著一個人的歸屬,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中美混血,在台灣我們說他是美國人,尤其當他是在美國長大的時候,回到台灣卻半句中文不會,我們當然認為他是外國人,但是他在美國真的被認為是美國人嗎?他的身分是華裔美國人,即使英文說得再流利,他因為血統被認為是中國人。
那他到底是哪裡人?
曾經我的想法是:他認同哪一邊,他就是哪裡人!也有想過:那他就是中國人也是美國人吧!更甚者:為什麼要分別是哪一國人呢?他不過就是個人!
但是隨著我看過的事情多了,我卻發現……事實並不是你怎麼想,而是你所在的環境,你的過去、你的背景,所有客觀外在的條件,塑造了你這個人的外觀,然後你所遭遇的每一張面孔就用他們所接收到的你的外在,去給你他們自以為是的評斷,這個判斷有心理上的壓力,有實質上的壓力,即使你不去面對,他會押著你去正視那冰冷的事實。
族群融合需要的是溝通和智慧。
台灣是一個意識形態很強的地方,藍綠、省籍、國家認同,許多問題,我想幾乎每一個在台灣生活的人都飽受這些問題的困擾,尤其當你有了投票權之後,這些問題變成你不想管,還是會有人硬是要灌輸進到你腦袋中。
為什麼要區分呢?我們都是台灣人不是嗎?現在都一起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都只是想讓明天可以過的更好,不是嗎?難道台灣就只能屬於一個特定的族群?其他族群就只能滾出去?這樣說太嚴重了。
事實上,我感覺台灣的族群認同問題並沒有媒體所說的那麼嚴重,或許的確存在著一些基本教義派,但是大多數的人們根本不在乎對方的省籍,曾經我這樣想:台灣根本就是民粹!大多數人都被政治人物擺弄著!為什麼要隨著別人的操弄而起舞呢?為什麼就不能冷靜下來看看自己身邊的人?一旦沒有了選舉,或許台灣就不會有這麼高張的省籍情結。但失去了選舉等於失去了民主,這是最不應該發生的結果。
語言是其中一個問題,不同的族群沒有共通的語言可以溝通,所以產生了誤會。但是政府大力推行官方語言是不是也是一種暴力?是不是會造成特定族群的文化斷層?就族群之間的溝通而言,的確有一個共通語言存在的必要,所以我想推行官方語言是一種傷害比較小的方式,我很想客觀,但這種事是很主觀的。
再談下去就變成政治話題了,沒有多大意義。
我只想說,很慶幸我想台灣暫時還不會有小說所設定的那悲慘的結局。我們至今都還是很和諧的共同生活著,因為大家對不同族群還是能夠真心接納,彼此間並不存在所謂族群的隔閡。或許我們有過難以彌補的傷痛,但是新世代已經逐漸放下了過去的傷痛,而舊世代也正在學習接受和放下。傷痛已經被承認錯誤,而新世代正在療傷,這是毋庸證明的事實,只要睜開眼睛用心看就可以看到,大多數人並不真的痛恨著不同族群的人,「非我族類」對大多數的台灣人來講是不可思議的。不可否認的確有文化的差異,但是這才是多元社會的魅力,不是嗎?每一種文化都有發展的空間,彼此互重平等,這才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讓每個生活在這裡的人都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台灣。
如果做不到融合,那麼最終也只有玉石俱焚的下場。
小說裡面的國家認同演變成流血事件,政府呼籲著要無國界(這個名詞就借我用用吧。),可是誰做得到呢?人從很久以前就有地域觀念了吧?或許這種地域觀念已經深入我們的基因之中,變成了一種民族的回憶,不同國籍的移民共處在一個城市中,原本的計畫是和平共處,簡單的說就是他希望呈現地球村的景象,所有人都是同一個城市的人,但是……這樣是不是變成另一種地域區分呢?但還未到達這個地步,這個計畫便已經隨著人性而失控。
族群沒有融合,反而成為鬥爭的力量後盾。
沒有變得更好,有的只是更多爭鬥。
身為一個法律人,我很不願意看到書中政府無能到幾近不存在的程度,因為秩序來自一個權力的存在,一個強而有力的強制力,這樣或許可以抑制人無限度的慾望擴張。一個充滿移民的都市,為了生存而來到這個都市,所以會用盡一切力量去獲得利益,也會用盡一切力量捍衛自己所得到的,沒有一個權力可以完全掌控人的慾望,移民社會都有械鬥的紀錄,小說作者並沒有先見之明,還記得漳泉、閩粵等等曾經在台灣發生過的械鬥嗎?只不過在小說中,換成了韓國日本和台灣廣東而已。
小說裡面描述的許多殘酷場面,在閱讀時我感覺到恐怖,但是當我回頭和真實發生過的過去放在一起,其實人所做的事還是一樣,為了保護自己、為了得到更多,不惜犧牲別人。這是我的!你不准碰!只是單純這樣想而已。
真正無奈的是為了生存所做的掙扎。
第一次看電影,我寫下了這樣的話:
在那陰暗的角落,也還是有人為了生存而繼續掙扎,即使是陰濕的下水道,即使是沒有屋頂的破屋,即使只是路邊的蓬子,也都還存在有生命,不停的掙扎著,年輕的生命為了衝出這牢籠掙扎,而即將逝去的,只為多延續一次呼吸。
即使是原本應該天真的孩子,為了生存,也不得不掙扎,為了生存,犯罪已經成為必要,那樣的世界……對孩子而言,對不知何謂殘酷的孩子而言,卻是永遠的回歸之處,在他們失去了方向之後,還是會回到這裡,就算是宿命吧…..他們屬於這裡……屬於這個充滿悲劇和嘲諷的角落……
生命為了延續會做出任何事,如果傷害別人能讓自己存活下去,沒有人會猶豫吧?是不是還會有人寧願犧牲自己而保全別人呢?
達爾文的演化論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演化論至今還是一個理論,他還沒有變成真理,他不是一個定律,他或許已經接近成為一個定律,但是我希望他在人類的世界中是不適用的。
小說裡的城市已經變成一個戰場,每個人只在乎自己能不能活下去,或者有些人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現在我們先說說想活下去的人吧,至於那些不知道為何而活的人,我們現在身邊就有不少真實例子。
如果這是個弱者淘汰的世界,那未免太殘酷了。
我想我是個懦弱的人,我無法接受弱者就應該被淘汰,弱者就活該被強者掠奪,每個人都有活下去的權利吧?因為我們是「人」,不是嗎?因為我們是人,所以我們擁有更多能力,所以我們可以不必像野獸一般拋棄沒有生存能力的夥伴。是這樣嗎?
同時我的理智也告訴我,弱者理所當然被淘汰!因為他們已經不適合生存在這個環境中,他們既然沒有生存的能力,就只會拖累別人而已!但這跟野獸有什麼分別?我們的智慧真的不足以讓我們克服這個問題嗎?我們的智慧不足以讓我們保護弱者嗎?
為什麼要付出我的能力去保護弱者?為什麼我要幫助他們?大腦裡面有這樣的想法,總是在我唱高調的時候毫不留情的提醒我,我---並不如我所想的那樣善良。好人跟壞人不斷的交戰著,截至目前為止,我仍努力讓好人佔上風。
人可以創造出一個違背演化論的社會吧?現在我這樣相信著。
都只是想要平靜的生活而已。
小說裡面的主角們,不論他們是敵對還是朋友,都只是想讓自己所生存的城市變成一個和平的城市,不要再有鬥爭流血,每個人都能安心的生活,並為了自己的理想奮鬥,而不是淪為僅為生存的野獸。
在書裡我看到這麼一段話,很有意思,是黑幫老大飛少華所說的:
『為了得到自由,人們常常這樣說,然而這個自由往往不都是建立在某種犧牲之上的嗎?』
這裡的犧牲……指的是誰的犧牲?自己的犧牲?他人的犧牲?
『除非有人站在頂端創造出一個即使有些犧牲也不會有爭端的良好環境,否則人類永遠會爭鬧不休的。』
這裡我聯想到自由主義的修正,以及前面所提到一個強而有力的強制力(這個力量也對後來法律的發展鞏固了部分基礎),在過去可能是神權、王權,在目前的社會中指的應該是政府,但在小說中應該是指黑幫的力量。
我想大家都應該對自由有基本的概念「個人之自由以不侵犯他人之自由為限。」,所以人的自由是有限的,為了大多數的幸福所以每個人都必須要有一些犧牲,這樣才不會發生糾紛,而必須要一個力量去強制,就是上面引述中的「除非有人站在頂端創造出一個即使有些犧牲也不會有爭端的良好環境」。這不過是法律人為法律尋求支撐力的一個論點,但也許是有些道理的。
『人各自為自己的和平而奮鬥,以得到自由。』
我很想問問作者,你為什麼會這樣想呢?我並沒有否定的意思,而是單純對於作者如何得到這個結論感到好奇。
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國富論、天賦人權、獨立宣言、人權宣言,人類用許多宣誓去把這個權利的記憶打入基因中,所以為了追求幸福人有可能變的更好,當然也有可能因此而互相毀滅。
小說中的主角們也都是在追求幸福,他們認為自己是追求大多數人的幸福,他們都想要拯救這個都市,各自盡最大的力量去做,但是卻失敗了,最終這還是個混亂的都市。
最終還是要原諒才能解決問題。
因為他們還是充滿了仇恨,即使理智告訴自己要放下,但是還是無法擺脫仇恨的情感。
曾經寫過一篇有關中日情結的文章,許多中國人到現在還是放不下二戰時對日本的仇恨,的確……仇恨很難讓人忘記,我也沒有什麼資格跟立場去說什麼,因為我並沒有體會過自己的親人被殺害的那種傷痛,我相信那是無法忘懷的痛苦,最珍惜的親人被殺害了,怎麼可能不恨!
但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話嗎?
「冤冤相報何時了?」甲殺了乙,丙為乙報仇殺了甲,丁為甲報仇殺了丙,這樣下去要殺到什麼時候?
難道要因為你放不下過去的仇恨,而去殺害日本人嗎?沒有人會這樣做吧?日本人殺了很多中國人,中國人也殺了不少日本人,如果真要算總帳,要從什麼時候算起?難道從元代忽必烈與日本對戰開始算?
二戰的時候日本人的確做錯了!但他們也付出代價了啊!
呵呵,雖然是這樣說,當我在回顧那段慘痛的過去時,我還是無法原諒日本的罪行。但對我而言,那不是「日本」所犯的錯,而是「人類」所犯的錯。人類發展的軍國主義所犯下的罪,錯的是「人類」,所以現在我們不能走回頭路。很多人都不能接受這樣的觀點吧?或許會認為我哈日,但對於納粹我也是這樣看的,錯的是人類發展了這樣的思想,錯的不只是希特勒、伊藤博文、明治天皇,而是人走錯路了,依著本能發展出來的路錯了,不應該要有種族歧視,不應該視生命如草芥,所以現在的日本人無罪,現在的德國人無罪。或許我痛恨的是人本身也說不定……
一直放不下仇恨而互相報復,這才是這個都市衰敗的原因吧?有力量的人不能互相合作,而是各自為自己的利益而傷害對方,為了滿足自己因仇恨而空虛的心想要置對方於死地,即使有再遠大的理想都不可能實現。所以小說中的章錯了、翔錯了,而孫定賢……他對還是錯呢?他錯的是始終都提不起勇氣對翔說清楚吧。
出生在和平時代的我,無法體會那種深刻的族群仇恨,這就是時間治療傷痛的辦法吧?新出生的世代彼此間並無仇恨,為什麼會彼此仇視,恐怕也是因為上個世代的經驗吧?民族的情感會不斷的延續,但是民族的仇恨傳承卻有限,我是這樣希望的。但是真實世界卻不是這麼簡單的,小說中族群的仇恨是虛構的,但是現實世界的確存在著種族間的仇恨,到現在我們還是找不到平息的方法,然後這種仇恨卻頻繁的被人利用著。
放下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我是這樣想的。
大家都是「人」,不是嗎?請原諒我這個並未經歷過仇恨的人所做的無知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