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n
Child鎮魂歌篇筆記第三頁
這是個什麼樣的世界?
對我來說他正描寫一個外在未曾改變,而屬於人的內在卻不斷墮落的世界。
從2001年的馬雷帕一直到2045年的馬雷帕,外在的環境並沒有改變多少,污染或許嚴重很多,但是我想這只是附帶性的描述,我們通常會看到所謂描述未來的電影或小說,都會有許多現在沒有的科技,但是在這個故事裡剛好相反。寫電影劇本的人有一種老式的浪漫,寫小說的人仍然無法忘懷小時後曾經看過的東西,與其說馬雷帕是未來,到不如說他是一個各個角落充滿了過去的都市,因為對那創作者來說那段過去總是美好的。
這個城市從未自我改變,但是居住在其中的人們卻變得越來越仇視彼此。
這到底是哪理出錯了呢?一開始這個城市的存在不就是為了要打破所有隔閡嗎?即使不斷強調的要融合,但是打從根本上人就是個無法和平相處的生物吧?
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斷的奮鬥著。這是天性,也是人會不斷的走到這一步的原因,到底真的有多少是為了別人?
當我看到這本書把孫定賢描寫的那麼的夢幻之後,我壓根就不相信這世界有孫定賢這種人的存在。
每個都人都有自由、財產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是所謂的天賦人權,這三個權利裡面沒有一個是為他人而存在的,都是為了自己,然後我們說藉由自由競爭,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盤算計較,整個市場就會達到一個最大的效益。
所以孫定賢他到底想要什麼?或許誠如作者所說他要的是這個城市的和諧,但是我卻可以說他無論如何是不會成功的,因為他沒有操控人的能力,他很簡單的就被章操控了,章只要說些話他就相信了,這個地方或許作者是為了要為章辯駁,因為電影裡面的章顯然從頭到尾都是個反派角色,沒有張力的一個角色。但是這樣做卻無形中矮化了孫定賢這個主角,但在其後又看不出矮化這個主角的用意在哪裡,因為孫定賢在林啟陽這個敘事者的眼中,仍然是一個神聖的存在。
孫定賢這樣的一個主角是很奇怪的,一方面作者想要烘托出他有智慧的一面,但是整本書看來孫定賢所擁有的最多是看不清楚現實的勇氣,他並沒有讓這個城市擺脫現有困境的智慧,他只能在別人的基礎上下工夫,比如說章要興建國宅,他去執行,在章的計畫上去實踐自己的夢想,而他自己本身卻看不出對這個城市有什麼專屬於他自己的願景,他只有一個模糊的夢想,他想要讓這個城市和諧共存,可是腦袋裡面卻空空如也,他什麼都不會。
不可否認他很有勇氣,但是他的勇氣比起其他小說的主角卻也不過爾爾,因為要讓一個城市更好,要帶領眾人,要的不是只有勇氣,而是要有怕死也不怕死的勇氣,孫定賢只有不怕死的勇氣,但是他卻沒有怕死的勇氣。
不怕死的勇氣每個人都很清楚是什麼樣子的,不外乎就是別人拿著槍抵著你,你仍舊可以無動於衷堅持自己信念,但是這對於帶領眾人是不夠的,對於實踐自己的理想是不夠的!要完成自己的理想,更需要有怕死的勇氣!
怕死很丟臉嗎?通常我們都會覺得怕死的小說主角真是太窩囊了,但是若是不怕死,誰能夠真正走到最後?如果孫定賢真的想要讓這個城市重生,那麼他所需要但缺乏的就是怕死的勇氣,如果他愛惜自己的生命,那麼他就不會選擇和翔決鬥,決鬥永遠是不智的,這個城市失去了這兩個人,抱歉我看不出來有什麼損失,因為他們都不是這個城市正等待著的人,或許應該可以這麼說,們都太過於懦弱。
我說了,這是個內在不斷墮落的世界,原本孫定賢和翔有過無限的可能性,但是我卻始終不明白他們所謂的命中注定指的是什麼,而這個命中注定將他們的視線變得狹窄。因為那旁人無法理解,甚至在我看來一點都不成立的命中注定,兩個沒有勇氣的人選擇用死來逃避,或許翔有逃避的理由和藉口,因為他的朋友親人都死了,但我卻一點都看不出孫定賢這個主角有任何必須死的理由,以他自己的主觀來說,如果他的是為了這個城市而拋棄的朋友家人,那麼在他的夢想尚未實現以前,他就與翔同歸於盡,那麼我無法明白他一開始為什麼要離開。
在我看來這整個對決依舊是不合理的,即使電影和小說都看過了之後,這個對決依舊是不合理的,如果翔和孫定賢真有作者所描述的那樣有智慧,對決根本不會出現,即使重要幹部都被殺了,身為首領的翔難道無法統合其餘的同志?如果做不到親自統一整個組織,那麼我也無法期望他對這個城市有什麼了不起的影響力,一切都不過是作者自己說說而已,身為一個領導人物的魅力僅限於身邊的人,那這個人將要領導什麼?大概只是一個6人小幫派吧!甚至連潤都比翔這個首領要來得有能力,因為他擁有更多群眾的魅力,群眾的魅力才是抗衡力量的基礎。而孫定賢選擇的不合理在前面我也已經提過了,以作者所欲塑造的孫定賢,這個決定未免顯得愚蠢。
接著我們來看看林啟陽這個人物,他應該就是作者本身的化身吧?這位作者把自己當成了林啟陽來描寫這個故事,第一人稱寫一本小說是比較容易一點的,寫自己的事總容易過寫別人的事。
我們從這位林啟陽的態度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翔和孫定賢這兩個人物的喜愛,他並沒有為了襯托出孫定賢主角的地位而去貶低翔這個理念上對立的角色,兩個人在林啟陽眼中都是神一般的存在,或許平常的言談之中是輕鬆的,但是在林啟陽的心中總是免不了用敬語來和孫定賢跟翔對話吧?
他看出來了孫定賢跟翔之間決鬥的愚蠢,但是他卻無力阻止,我們這位作者他自己也知道這件事的不合理,但是他卻抗拒不了自己想要使兩人同歸於盡的悲劇結局,所以決定寫這一段來表達,即使曾經可以阻止但終究也來不及了,我只覺得這作者真是任性。
或許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三個人都是渴望著愛的,在這樣的一個城市成長,看不盡的悲劇,還有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壞事,就像電影開頭那孩子所期望的一般,只是想要有一個家,一個不用擔心害怕,衣食無缺,大家都快樂的生活在一起的家,中就這個夢想沒有實現,所以曾經擁有過的美好回憶就變成記憶中的聖域,神聖不可侵犯,而且永遠那麼美好。
所以翔和孫定賢拼命的想要忘掉過去,想要堅強的和對方敵對著,但是同時卻不斷回憶著曾經擁有的快樂,他們的目標都只有一個,就是想要好好過日子,但是他們所作的事卻是相反的,前往目標不是只有一條路,相反的路沒有誰對誰錯,其實我一直覺得他們未必是不能共存的,但是信任已經不在了,我想翔跟孫定賢到後來是互相質疑對方的,即使能夠明白對方的抉擇,但是依舊質疑著對方的正確然後確信自己的信念。
林啟陽呢?他是個非常寫實的角色,膽小怕死愛面子,懦弱又愛逞強,就是個普通人,比起其他兩人,他給人的感覺是非常親切也非常有趣的,甚至有時候他淪為一個丑角的地位,但終究他不是一位丑角,我說過作者將大部分的自己投射在林啟陽身上,而能夠真心認定自己是個丑角的人物並不多,即使太宰治將自己是唯一個在人生中不斷表演的丑角,但那終究是源自於對自己的厭惡,而不是真心認為自己是一個丑角。
藉由他的眼睛作者告訴我們馬雷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他的不滿、他的恐懼、他的遭遇,林啟陽比誰都還要活生生血淋淋的去見識這個墮落之後的世界的殘酷,然後他也是那個看到真相卻來不及阻止悲劇的人物。
同時他也從一個看到一個人流血就震驚不已的人變成看到屠殺場面也只是感嘆的人物,這是一種進步?還是另一種墮落,終於有另一個人習慣了人的殘酷。
除了林啟陽之外,飛少華也是作者本身的投射,他藉由飛少華來闡述自己的理念,很明顯可以從飛少華和林啟陽的對話中看出來,某些程度上這位作者對於民主的觀念很近似於法律和權力。
必須要有一個力量去創造出一個即使少數人犧牲但也不會有爭議的社會,類似是這樣的意思,不就正是所謂少數服從多數嗎?政府對於人民課予的義務也類似於此,還有人與人之間受限於法律所必須做的退讓,這些都跟這句話很相似。
除此之外飛少華這個人物在我看來是很滑稽的,一個標準英雄化的人物,幾乎是一般小說的公式,聰明甚至陰險狡猾,有勇氣有智慧,對於自己在乎的人以外全都一律殘酷,飛少華只是個在許多小說中隨處可見的人物。
林啟陽看到飛少華的孩子時所萌生的想法是很有趣的,到底在曾經目睹悲劇或者親身遭遇悲劇而受創的人眼中,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和自己所見的世界又有什麼不一樣?
除非林啟陽是一個看到別人受苦感到快樂的人,否則他應該是一個很溫柔的人。
甚至我覺得林啟陽比起翔比起孫定賢都還要勇敢,因為他才是最後活下來的人,真正活著而且明白自己為什麼而活著的人。
從頭到尾他的腦中都只有想活著這個念頭而已,他不去期望這個城市的未來,他不想要改變身邊的人,他只是獨自的活著而已,或許他有一些身為作家的自覺,所以他把看到的事情寫出來,但終究他也不過是最初那個的林啟陽而已,我想這對他來說是一件幸運的事。
他才是最後得到幸福的人,最終得到幸福的都只是最平凡的人。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