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愛我一小時》II--你/我所追求的是甚麼?

The Eccentricities of A Nightengale (by Tennessee Williams)

香港話劇團

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17/5-1/6/03(十六場)

22/5(red), 24/5(blue) 1945

續之前的話題(雖然我不知有多少人有興趣看,但是我還是要把這點點的感動記下來)。

艾瑪追求的是甚麼呢?在很多人眼中,她追求的只是一些虛無縹緲的一份「愛情」──一份一小時的「愛情」。不只在一九一六年的美國,我想在現在的世代也有很多人對她的選擇不以為意。明知道約翰是不愛自己的,可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她主動去向約翰要求:

「給我一小時,我會將它變成我的一生一世。」

究竟她的決擇是對是錯?沒有人可以為此下定論。當然,我們身為旁人可以很客觀很理智的去分析這種感情是很不「值得」的。既然明知沒有何能,為何還要勉強呢?一小時的愛,對自己又有甚麼好處?這樣的一小時,很可能反而會成為自己一生一世一份雖然甜蜜,卻又痛苦的回憶。

艾瑪的一句說話叫我印象深刻。

「你覺唔覺得你可能係選錯了…?」

瑪:「但係,有時你只係想選錯的那一個!」

她是知道的。她明白約翰其實不是她一個合適的伴侶。但是,她就是愛他。自少已愛,一份十多年的愛。如果說,愛是錯的話,那麼她的錯就是在於愛上了一個不會愛她的人。雖然二人曾經努力,但是,連艾瑪自己最後也明白二人不可能成為情侶。撇開來自約翰母親的阻力不理,他們也不可以走在一起,因為──

約翰不愛她。

他尊重她,但他不愛她。這是一份像兄弟姐妹的感情吧。雖然很多人不介意活在沒有愛情的婚姻中,可是,那不是艾瑪。因為,她已深深明白,沒有愛情的婚姻有多苦(就像她的父母那樣)。在那個年代,要找一個伴侶並不困難,難的是要找一個與之有愛情的人。

而艾瑪要的,只是愛情。她不是要一個「家」。從戲一開始,我們見到艾瑪對約翰的緊張,我們已知道,艾瑪是著緊約翰的。然後,劇情發展下去,我們知道,艾瑪對約翰的感情,不只是「著緊」,似乎有多一點點「甚麼」在中間。到她主動去到約翰的家中「求診」的時候,我們已十分清楚明白艾瑪對約翰的感情。約翰似對艾瑪也有好感……

可是,之後,二人都知道他們當中的,不是愛情,也不會有愛情──起碼,那不會是一份雙向的感情。可是,艾瑪還沒有放棄。得不到一生一世的愛,於是她退而求其次,要求一個小時的「愛」。

「放下」,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件很難做到的功課。對艾瑪來說,這是一份她追求了十多年的愛情,要她放下,可以說是更難。她知道,她要學習她那為愛情不顧一切的姨姨,戴上象徵武士精神的羽毛帽子去追求她的愛情。

最終,她有沒有放下?我想,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看到她在最末一場中與陌生人「搭訕」的一幕,有些人會不明白、不接受。在那個思想封閉的年代,一個牧師的女兒向陌生人提議「一起去有很多酒館的地方」,這簡直是罪惡。

她與不同的陌生人去酒館,為的,其實只是要不斷去回味──回味自己與約翰的那一小時。

由始止終,她追求的都是愛情。她清楚地、無悔地去追求。

對很多人來說,她的行為都是不可能容忍的──尤其是,我本身也是一個基督徒。她自己也知道她的行為在當時那個守禮、女士要講究行為夠不夠「淑女」的基督教小鎮中是不為世所接受的。可是,就算是我,我也不會、亦不能怪她。

(正如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

她根本沒有得到過真正的愛。我們以為,身為牧師的女兒一定可以得到最好的宗教教育,可是,艾瑪自小見到的,只是一個把宗教視為一份工作多於一份使命的牧師。這樣的父親只是關心他的名聲、他的工作,可是卻沒有真正領受到從神而來的愛。如果,他有領受到一點點──只是多一點點──基督教的真締,好好去愛(而不是單單顧著去「教導」)她的話,艾瑪就不會變成這樣。宗教在她來說只是她父親的一份工作,而不是她生命的一部份。

於是,她就轉而追求另一樣事物──愛情

這樣的一個女孩子,又有誰能怪她?就算我們不認同她對愛情的「執著」,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不佩服她對愛情的執著。起碼,她沒有只是輕易的隨波逐流去做當時那個小鎮其他女孩子「該做的事」(行為守禮、不會有大的身體語言)。她不顧四週對她那些怪異的眼光,她繼續做她認為是對的事──她唱歌的時候會全情投入,被人指她做作,她也不理會。

她義無反顧的去向她所愛的要求一小時,她不顧一切的去追求她的理想。

這種對生命的執著對生命的要求,豈不是我們當中很多人缺乏了的嗎?

看罷此戲,我不禁問了自己一句:我追求的是甚麼呢?

你追求的又是甚麼?

29/5/03   ->《請你愛我一小時》I--男版/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