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報告()-中國文化知識趣談

先秦學術思想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人物

 

學術思想

孔子(劃分歷史的開創性人物)

孟子(孔子繼承者自居,抨擊農家思想)

荀子(思想與孔孟不合,一直被 排斥在儒學正統之外)

自然觀/宇宙觀

非迷信論者,承認有天命存在

認為民心所向,即天命所歸

反迷信論者,不承認有天命存在

人生觀

重人為

重人為

重人為

人性觀

性近而習遠

性善(重仁義而輕功利)

性惡(人性即人之生理本能,天生好逸惡勞)

倫理觀

「仁」為倫理總綱, 「忠恕之道」是實踐「仁」的方法。「忠」是盡己本分, 「恕」是推己及人

/

/

倫理實踐

仁、義、禮(約束行為)

仁、義、

政治理想

仁政─德治(統治者施行仁政,以德服民)

仁政─德治(反對霸道,重教化),認為「保民」而王天下,主張「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

仁政─禮治

社會觀

正名(貴族與庶民應各安其份,履行責任,恰當地對待對方)

正名(但有原則:君君,臣臣;君不君,則臣不臣)

正名(強調尊卑等級名分的重要性)

理想政治形態

周之聖王─

法先王

堯、舜聖王─法先王

贊成周制,擁護當時王君─法後王

教育觀

「有教無類」,教育的對象不分貴族階級

重視人之先天稟賦,著重啟發,

張自由發展

用教育和學習來改造人性, 「化性起偽」,使人向善

教育方式

「因材施教」

/

/

治學態度

學、思並重,以六藝術(禮、樂、射、御、書、數)教育弟子,並注重五育的培訓

注重存心養性,深造自得,在逆境中磨煉。提出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先必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以五經為主,尤重《禮》

宗教方面

「敬鬼神而遠之」,認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重視慎終追遠的祭祖思想

以天為萬物的主宰,能主宰人的命運

反對迷信天命、鬼神,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即相信「人定勝 天」

經濟觀

/

為民制產,恢復井田制,使人民衣食豐足

/

孟子》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