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績:92分,等第:A《文學基礎知識》試題一. 判斷下列觀點的正誤,並簡述理由:20% 1. 文學來源於社會生活,所以客觀存在的社會生活就是文學作品的內容。 答:錯誤。客觀的現實生活和作品裡所反映的生活是不同的,理由如下: F 客觀的現實生活無限豐富、廣闊,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只是廣闊的現實生活中的一小撮,它是作家所感興趣,從而被挑選為他要寫作品; F 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是經過作家的頭腦加工過的;當中包括作家的理解、感情與評價。 2. 形象是文學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所以形象是文學作品的形式。 答:正確。這種方法是任何文學形式所固有的,文學作品若果離開文學形象(文學作品展示出來的生活圖畫),就不成為文學作品了。例如:李廣田長於刻劃人物,其筆下那些平凡至極的人物,都有個性的特徵――在《山之子》裡間接描寫山間同胞為了生活而送命的慘劇,從孩子的口中,得悉啞巴的父兄同樣因為採摘百合花而犧牲於山頭之上,令讀者對於啞巴一家人寄予無限的同情,也使我們佩服啞巴不忘父兄的殉難,繼續勇敢地繼承他們的事業,養活老母和寡嫂。如果作者沒有描繪出啞吧一家為生活送掉性命的情節,又怎能展示他們的艱辛生活? 3. 典型人物所概括的某種精神狀態,只能為處於相同政治經濟地位的人們所共有。 答:錯誤。典型人物所概括的某種精神狀態,通常是處於相同政治經濟地位的人們所共有,但是社會生活是非常複雜的,人們的精神狀態除了受到治經濟地位的約束之外,還會受到歷史、文化、道德,特別是來自不同政治經濟地位的人所影響。因此,典型人物有時不僅是政治經濟地位的代表,而且是某一時代、某一社會,處於不同政治經濟地位的而又具有相同精神狀態的代表。魯迅的《祝福》裡,所寫的四叔是一個受盡封建的洗禮的家長,很歧視失節的女性,甚至連祭祀的工作也不讓被迫改嫁的祥林嫂負責,並認定寡婦再嫁是不潔淨的,儘管滿口仁義道德。但跟他地位對立的、處於社會的草根階層祥林嫂,以致柳媽均受到封建思想的荼毒,一個深信自己是充滿罪過的,一個認定對方死後必受刑罰,一並把辛苦賺取的金錢拿來捐門檻,以為這樣做便免受傷害及刑罰。 4. 作家在創作過程中的主要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 答:正確。作家對於生活素材的集中及概括,並非逐步拋離具體的感性材料走向抽象的理論,可是作者務必對形象進行取捨、改造、誇張、虛構、連綴,始能補充形象的材料及本身經驗的不足和使文學形象更形豐富完整。作家就是這樣工作的:頭腦始終被形象所佔據――作家在作家的創作過程中思維活動始終脫離不了具體而生動的形象。形象是基本單位,思維與形象結合,正如俄羅斯作家岡察洛夫說:“我心中總是經常有一個形象,同時還有一個基本主題…” 看看曹禺的《日出》。它全是取材自生活,李石清為了討好上司而把家用拿去應酬,使家人生活於困苦之中,以及身患病痛的黃省三,兒女眾多,竟被無情的上層解僱,以及潘月亭的壓榨迫害、陳白露的阿諛奉承與出賣肉體。當時經濟大蕭條,上海各階層均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這是促使曹禺把它寫成文學作品――把各人物的矛盾對立構成一個一個的形象。 二. 如何理解下面這番話?20% 1. “每一個典型對於讀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別林斯基) F所謂熟悉的人物,就是指該類人物能概括某種人的共同性,是我們生活中似曾相識的,而所謂陌生人又是指一個已充分個性化的人,在他們身上有著我們不曾見過的特徵。 F典型均有獨特的、鮮明的個性,他們深刻地反映出一定時間的歷史特質和規律的人物形象,他們也因著生活環保的影響而形成了與眾不同的思想感情、興趣喜好、生活習慣、心理特徵、氣質和言語舉動。 F典型一定表現出某個時代、某個社會的某一類人的共同精神狀態。而某一類人的出典型共性(即是普遍性),也必定從他們的個性表現出來。 F例如在《水滸傳》裡,寫出阮氏三雄各有各的個性:阮小二老成持重、臨危不亂;阮小五精明強悍、爽快利落;阮小七急噪冒失、剛烈如火。各有特徵,並不重複,但他們亦有共通之處,就是同是封建社會裡具有強烈反抗的農民典型,都具有赤膽忠心、嫉惡如仇以及堅的定鬥爭,這是當時被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的共同特徵,是我們“熟悉”的。而他們三人的個性是不曾先過的“陌生人”的特徵。 2. “寓教於樂。”(賀拉斯) F這句話精簡地指出文學具備了教育、認識和美感的互相關係: F如果是枯燥和平庸地寫生活,缺乏激動人、感染人的力量,不能引起美感及愉快的享受; F反之,美感作用也不是抽象和空洞的東西,要包含著一定的思想內容; F若果沒有思想內容,便沒可能談得上美感。 F李廣田的著作《水的裁判》便能做到上述三點: ð 教育及認識方面:本篇小說石頭和大山因沒法上一代的金錢糾紛而找江水來解決問題。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樣做既沒有科學根據也是愚昧的行為。但在他們的時代,這樣做似乎是唯一的選擇。他們兩人垂著頭向前走,木訥的表情,直到最後江水發出虎虎的吼鳴,石頭和大山就一同為江水所吞沒,連掙扎的影子也不見,就永久不再上來了…李氏從他倆的結局給我們一些很清楚的訊息:首先,上一代的恩怨糾紛有時是理不清的,如果過分執著,不但影響大家的交情,而且更費時失事。其次,李氏沒有直接說出迷信的毒害,但從二人一同被江水淹死的悲慘結局,交給讀者思考:它的為害可以是很深遠的。最後,李氏在本小說中,江水就是暗指那個紛亂時期,人們不會以道德是非為依歸,引發人們反省。 ð 美感方面: l 本作品的寫作手法層次分明;脈絡清晰,描寫雨水的利弊:利的在於可以洗淨一切污穢的東西如灰土、草芥、破布、果皮、菜根和畜牲的糞溺都一概沖洗盡,而弊端就是可以淹沒山嶺、毀壞居廬、吞噬人類…作者這裡間暗示:水有一股力量,大得不受任何左右,因此可以利用水來作一個公平的裁判,伏下了小說主題的脈絡,也表達出小說的意境。 l 營造氣氛的技巧十分成功,作者故意塑造一個迷的、如幻似真的境界,以增加故事的氣氛配合主題,其次以連綿細雨作為全篇小說的線索,每隔一段文字便一再描述雨景予人一種悽迷的感覺。 l 同時各人的心理描寫也非常出色:石頭媽的執著剛烈大山嫂的潑辣小器、石頭和大山對自然界的無知及對祖輩恩怨的執著、以及石頭嫂的平和性格都一一活現於紙上。讀者能夠清楚掌握到各人的角色。 3. “言者,心之聲也,務使心曲隱微,隨口唾出,使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李漁) F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職業、文化、教養,所以每個人都有他們的性格、價值觀和習慣。因此,如果作者要把人物寫得栩栩如生,就該掌握他們鮮明的特徵,正如老舍在《人、物、語言》裡所言:孤立地記著一些語言和說話(如柳暗花明及桃紅柳綠等等),語言便是死的,我們要注意說話人的思想感情,性格、階級、文化程度和說話時的神態及語調。這便是先由話知人,使語言性格化。 F老舍的作品《抱孫》筆下的王老太是這樣的:“醫生來了。”“男大夫?男醫生當接生婆?我的兒媳不能叫男子大漢接生!” 當她看見臉白如紙的兒媳,“怎麼不叫好平平直直地臥著,這是受什麼洋刑罰?”我們從紙上也能清楚地體會到故事人物王老太是個典型的保守年邁婦女,並不能接受異性醫護人員助產的做法,也不明白剖腹生兒縫針的原理。如果作者只用一些“浮泛”的語句去寫,如王老太很保守云云,我們就捉摸不到她的真實生動的一面。 4. 文學家的話,其實還是社會的話,早感到早說出來。”(魯迅) 魯迅先生也說過,文藝家的話其實還是社會的話,他不過感覺靈敏,早感到早說出來。又說,大眾,是有文學,要文學的。古今中外一切流傳下來的優秀作品,無不是作者情感在生活中浸泡的藝術產物,無不是對社會生活進行詩意昇華的結果。因為文學家在生活經驗之中,努力實踐,不斷發掘創作題材,肯定比普羅大眾所見所聞的為廣為深。 屈原放逐,目睹了楚國的危難和民生之多艱,乃賦《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考察史跡,體驗民情,訂正史聞,認識社會,終成《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杜甫以現實主義手法,真實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轉衰的種種現實,而被稱為“詩史”。他的許多詩,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階級、民族矛盾,傾瀉著深沉憤激的感情,千百年來深深打動著無數讀者;曹雪芹看到了封建社會“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的狀況,“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方有《紅樓夢》巨著問世。由此可見,只有從生活出發,用真摯的情感去展現歷史和現實,才能發出黃鍾大呂般的強音。 文藝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要使新時期文藝創作繼續走向輝煌,就要認真堅持“三貼近”的原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事實證明:文學藝術只有紮根於生活的沃土,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只有在生活中提煉和昇華,才能具有強烈的感召力。否則,脫離現實,閉門造車,用虛假的情節代替豐富多彩的生活,其作品就會因營養不良而走向枯萎。而作風浮躁,追名逐利,生拉硬扯,牽強附會,其創作又會因無病呻吟而缺乏靈性和神韻。實際上,割斷了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就是割斷了從生活中汲取養料的藝術之根,也就是割斷了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和創造力。因此,要使文藝創作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就必須熱愛生活,關心群眾,關注時代,離現實生活近些,再近些。 三. 解釋下列概念,並說明其聯繫與區別: F風格與流派: l 風格是作家在他所寫的一系列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內容、思想藝術與形式具有統一的獨特性及創作個性。它的形成與時代、民族、政治及地域有密切的關係,再加上作者本身的經歷、教養、氣質和師承。此外,作家的風格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 l 文學流派則是一批文學風格相似的作家,在廣泛的意義上與藝術的一致性。它一般分為自發及自覺兩種。前者是一群寫作風格相似的作家,或是發表觀點或審美觀念接近,便自然地聚合在一起,但沒有一個明顯明確的社團,甚至連派別名稱都由後人所起的,如十八九世紀之交英國的“湖畔派”。後者則是一批志同道合的作家,共同組織特定的社團,發表共同宣言、揭櫫鮮明的旗幟,甚至還主辦刊物、出版叢書。如我國五四運動後的文學研究會。 l 在不同時代裡思想藝術傾向不同的作家,形成不同的流派;在相同時代裡思想藝術傾向不同的作家,也會形成不同的流派。 l 風格與流派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從上述分析來看,文學流派是一種比文學風格更為複雜的一種文學現象。文學流派可以說是文學風格的集合體。 F題材質主題: l 題材是指經過作家加工改造,構成作品形象的生活材料,是由素材轉化而成的產物。它是以人物、環境和情節為基礎。如《孔乙己》就是把生活中的孟夫子等原形拆成磚,再重建起來的。 l 題材是作家創造性的勞力產物,因而屬於作品的內容範疇。 l 主題則是作品的內容的中心與骨幹,它是附著題材而存在的。任何文學作品都必須圍繞著這個重心。如《水滸傳》的主題簡單地說就是提出中國封建社會中官迫民反的問題,反映出農民起義的經過與教訓。 四. 試以《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中的一篇小說為例,說明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的關係。 首先,略為解釋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是什麼。典型人物是個性獨特、豐滿的,能深刻地反映某個時代的特徵。典型環境則是:一,顯示出來的某一段歷史階段的社會發展趨勢;二是一個環繞著典型人物並促使典型人物行動的具體環境。簡而言之,典型環境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個別環境。 典型環境就外部關係來說,必須是與性格統一形象是核心人物,如果環境本身不緊扣人物,為塑造人物服務,勢必失去它的存在價值。以《祝福》為例,祥林嫂是一個典型人物,環繞著好的周圍的魯鎮的社會風貌,魯四爺、四嬸柳媽、一連串的人物及其關係,便形成了祥林嫂的典型環境。祥林嫂的悲觀性格和本身的命運,就是以這環境為依據的。如果不是婆婆的虐待,好便不會逃到魯家裡工作,與產生僱傭關係:如果不是賀家大伯強迫收房,就不會回到魯四爺家裡工作,如果不是柳媽用鬼神迷信的事恐嚇她,她就不會捐門檻,如果不是魯四爺被封建思想沖昏頭腦,她就不會淪為乞丐,死於祝福前時。可見魯迅在祥林嫂周圍嫂安排的環境正是驅使祥林嫂的悲劇性格的活動,她的勤勞、執著、頑強的性格,就在這一冷酷環境中得到揭示。我們可以從魯鎮的環境,更深刻地了解祥林嫂的性格,又從祥林嫂的三稜鏡裡,窺看那時代的社會風貌。 典型環境就內部關係而言,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應該是在典型環境與典型性格中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和規律,隱含著作家所發現的真理。《祝福》裡魯鎮、賀家墺、祥林嫂這三個地方的社會關係,就可以看到中國農村的縮影。婆婆虐待祥林嫂,大件強迫收房,是封建社會裡不公平的現象――欺負寡婦。魯四爺及四嬸的冷酷和排斥“不潔”的再婚婦女,以及柳媽迷信的毒害,都不難發現魯鎮是封建勢力和思想統治的地區。祥林嫂的被排斥,實際上是她跟整個封建宗法的思想制度的嚴重對立。她被壓抑、摧殘,最後被迫死,是受封建社會的政權、神權、夫權和族權捆綁所致。 典型環境不僅是普遍的、特殊的,而且應當是具體與個別的。如果說一部作品有一個特殊的環境,那麼其中一個個別的人物,也都圍繞著它更生動地發展。因為每個人在同一社會裡,都有複雜性與個別性,本身都面對不同的處境(儘管大家都同樣生存於同一社會,如《祝福》中大家都同樣生存在封建社會之中)。 《祝福》的魯四爺是個保守頑固的老頭,他仍把康有為看成維新派的人,是頑固無知的表現。他把祥林嫂交回迫害她的婆婆手中,即同意了祥林嫂的所有權是屬於她婆婆的,是典型的夫權支持者。他堅信再婚婦女的“不潔” ,是個不折不扣的封建禮數的代表。 柳媽不斷恫嚇祥林嫂死後會被她兩位丈夫鋸開,是個迷信鬼神的婦女。 祥林嫂實在比勤快的男人更勤快:到年底,掃塵、洗地、宰鵝徹夜的煮祝福禮,全是一人擔當,竟沒有添短工…把工錢都儲蓄起來,一個小錢也捨不得花,是一名相當節儉的婦女,同時她是堅貞及是個有原則的女性,被迫改嫁時拚命掙扎,不甘心自己淪為貨物及失節。 以上的人物均是封建社會之下形成的產物――飽讀舊禮教詩書的環境下造成了頑固保守的家長魯四爺;男尊女卑的環境,婦女沒有機會接受教育,迷信自然產生,同樣受到封建思想洗禮的婦女,覺得失節的確事大,形成祥林嫂不肯改嫁及誤信捐門檻可以死彼免受刑罰。 總括來說,典型環境圍繞著人物,並促使人物性格形成,又能體現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本質,沒有典型人物,就沒法展示典型環境。因此,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是息息相關的,如同水中的氧和氫不可分開一樣。
歡迎各界先進參觀在下 的Blog並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