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期:03-11-00 06:02.(香港時間)

A glimpse of 18 districts
North(上水、粉嶺、沙頭角、打鼓嶺)
 
area
約14,000公頃

population
約250,000,其中約70%人口居於上水和粉嶺新市鎮內的公營房屋。鄉郊居民約為40,000人,分別居於區內111條村落之中。

北區統計資料

北區有用電話

 
 
  北區包括粉嶺和不遠處的上水,是位於新界中部的較北處。近年來開始進行新的住屋開發計劃,以期創告山另一個「新市鎮」,預計可容納上水的十七萬人口。粉嶺火車站周邊的地區,即將闢建一個供兩萬人居住的公共屋村,另外一個可容納四千人的商業工程,則是由私人營運的。

  基本上,前往市區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火車,也有巴士直前去機場,大埔和新界北各地。而居民日常主要會在附近的街市和商店購物,或到石湖墟綜合大樓購買日用品和食物。因為石湖墟鄰近上水購物中心,所以無論假日平日都很熱鬧。

  區內設施齊備,除了各類型運動和休憩設施,在石湖墟綜合大樓設有公共圖書館,而鄰近火車站的北區大會堂,也不時舉辦康樂活動。

characteristics
北區包括上水、粉嶺、沙頭角和打鼓嶺四個分區,是目前最能保留傳統新界鄉郊特色的地區之一。

北區的早期居民均以務農為生,故此區內農田處處,郊野青蔥。今日的上水和粉嶺雖已逐漸發展為
      現代化的新社區,然而傳統的農業社會和鄉村在大時代的轉變下並沒有被淘汰。

由於與深圳只有一線之隔,北區的羅湖、文錦渡和沙頭角遂成為通往中國的重要陸上管道。

廖萬石堂

廖氏原籍福建,其先祖廖仲傑於元代中葉南遷廣東。初居屯門,後來遷往深圳河以北的福田區,最後才在上水雙魚河定居。他的子孫其後散居附近一帶。

十六世紀末,廖氏的第七及第八代兩位精通堪輿的族人,力主族人聚居,以使子孫昌盛,宗族繁衍。於是共尋村址,合力建村,即現時的圍內村。

廖萬石堂為廖族最大的祠堂,建於清乾隆十六年,即公元一七五一年。「萬石」之名可追溯至宋代。相傳廖氏遠祖廖剛及其四個兒子皆任高官,每人官祿二千石,合共萬石。後人為紀念先祖,乃將祠堂命名廖萬石堂

廖萬石堂為三進式建築物。祖先木主設於後堂。整座建築物裝飾華麗。灰塑,木刻,壁畫,泥塑等比目皆是,題材多為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屋頂以瓦鋪蓋,由雕刻精緻的樑架和木柱支撐。獨特的傳統建築結構,使祠堂看來寬敞壯觀。 

liu 01.jpg (13957 個位元組)
大尾篤à 仙姑嶺à 純陽峰à 犁壁山à 黃嶺à 屏風山à 鶴藪水塘à 鶴藪圍

Length 長度 : 14 公里 Km
Time 時間 : 5.5 小時 / hrs
Difficulty 難度 : * * * *

行程簡介:
此段路徑艱辛在一起步便要登上約500米高之仙姑峰,而且坡度較斜,甚耗體力;而到達仙姑峰後,仍要步上約650米高之黃嶺,雖然祇爬升150米的高度,且坡度較緩,但由於前段已虛耗不少體力,故此亦非輕鬆易行,不過因為坡度較援,且位於高脊,空氣較好,是可作緩衝路段

最後由黃嶺落鶴藪水塘出鶴藪圍,屬落山路段; 由於坡度較斜,而且事前已行了約7公里之登山路程,體力開始疲累之人士,較易在此段路出現抽筋現象,故此參加者需特別留意體力情況,避免發生意外。

 留意事項:此路段全程山路起伏,前後兩段,急上急落,且路程頗長,參加者宜留前放後,甚至全段放緩而行,切勿操之過急;對於沒有行山經驗之人士而言,則需審慎考慮自己體能,才決定參加與否,忌人行亦行。

路線圖  / .橫切面圖 / .交通資料 / .重要事項 / .必須裝備

District Board
 地址新界粉嶺壁峰路3號
北區政府合署3樓
電話26751600
傳真26754414

popular scenic spots
居石侯公祠

覲龍圍
 
回主頁 上一區 | 返回此頁開端 | 下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