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Introducing the Suede    Iyrics    Photo    Sound    My music choice    About Mi    留言俾我!~   

band103.jpgSuede,由Brett Anderson(主音)、Richard Oakes(結他手)、Mat Osman(低音結他手)、Simon Gilbert(鼓手)、Neil Codling(鍵琴手)還有Alex Lee,然而這並非創團之初的成員。Anderson、Osman生長於距離倫敦四十哩外的Haywards Heath,早在1989年時這兩位多年好友(他們是中學同學)就曾組過樂團。後來,他們透過在"NME"雜誌上刊登廣告的方式,找到前來應徵的吉他手 Bernard Butler。三個人先組成了一支沒有鼓手,而依靠機器設定來填補鼓點的樂團。又過了一段日子,他們結識了曾經在倫敦 ULU兜售小型演唱表演票卷的鼓手Simon Gilbert,在相談甚歡的情況下,三人決定邀Simon加入陣容。
最後入團的是第二吉他手Justine Frischmann,樂團至此,終於正式成立,屬於該團的故事也才開始。

Suede成軍之初,和今日的威名真不可同日而語。坦白說,當時的報章雜誌、同鄉同胞、經紀人、唱片公司都對他們沒什麼好印象。他們覺得 Suede 的表演乏善可陳,亳無魅力可言,風格走向也極端的無聊。他們的公開演出,票房更是慘不忍睹,並非他們的表演欠缺水準,而是觀眾的反應並不捧場。他們的音樂不被了解,即使是在發了一張風格奇特的單曲「Be My God/Art」之後,也只是引起短暫的好感罷了,也許這就是他們不受注意的理由。



然而,1992年起,全球流行樂界掀起了另一股風潮(此時第二吉他手Justin已離團)。Suede的現場表演忽然引起廣泛的迴響,就在他們於Nude唱片公司的首張專輯「The Drowners」 發行的前一個月(五月),他們登上了"Melody Maker"雜誌的封面,並被該雜誌評為「The Best New Band in Britain」。縱然這樣子的情勢逆轉充滿了神奇色彩,Suede 瞬間成為家喻戶曉的樂團卻是不爭的事實。報章媒體紛紛報導他們是「最大膽、神祕、詭譎、性感、熱鬧、狂妄、流行的樂團;你會發現自己被他們的魅力所蠱惑,完完全全地愛上他們,無可自拔。」在樂團參加了英國最受歡迎的流行音樂電視節目“Top Of The Pops”之後,主唱Brett卓越精緻的創作功力和唱功,立刻引來眾家樂評的一片叫好聲,並為該節目創下收視高鋒。此時 Suede的單曲 「Metal Mickey」、「Animal Nitrate」分別攻佔全英單曲榜第17及第7名,支持Suede的樂迷不斷地增加,當他們回到家鄉倫敦再次舉辦演唱會的時候,Brett的襯衫被極度瘋狂的歌迷撕裂三次。這般受歡迎的場面和昔日比較起來,確實有天壤之別。

1993年3月Suede 發行的這張同名專輯《Suede》,樂團開始聲名大噪,被褒爲自從The Sex Pistols的《Never Mind The Bolloks》專輯後,最令人期待的專輯。專輯發行後果然不負摹獢A各界好評蜂擁而來。唱片銷售量更是一舉搶攻下冠軍寶座,遠遠超過第二順位的對手 Depeche Mode合唱團足足有4倍之多。也因此這張專輯成爲自從1984年 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 合唱團的 《Welcome To The Pleasure Dome》專輯以來,銷售速度最快的專輯:專輯發行後第二天即成爲金唱片。隨後Suede 也以這張同名專輯的優異表現,在該年贏得了 1993年的Mercury 音樂獎。自92年推出首張細碟"The Drowner",Suede的名氣與日俱增,除分別贏取了英國音樂報章Melody Maker冠以 "The Best New Band In Britain",在Indie Chart上! "The Drowner"更奪取了冠軍位置。首張專輯 "Suede"中能深入心靈的Bittersweet曲調,Brett Anderson那源自Glam-Rock影響的性感中性扮相,以及其隱約得見David Bowie色彩的獨特嗓音,甚至是前團員 Bernard Butler的霸氣吉他彈奏手法,都是張整專輯的焦點所在。這張專輯直接達到No.1的位子,無可否認的,是一張令人無法呼吸的專輯,suede 絕對是90年代一張經典專輯!第一版共15萬張出貨時,Sony 並不知道它會賣得如何,但兩週後他們就必需要再版以供應需求。許多的音樂雜誌與報紙也都非常喜歡這張專輯。

第二張大碟 《Dog Man Star》在94年推出,那時在大碟推出前,Suede經理人公司突然宣布當時結他手Bernard Butler離隊的消息,原因是和主音 Brett在創作意向上出現分歧。籠罩在Bernard Butler 離團陰影下誕生的"Dog Man Star",則是展現出樂團的成熟面貌;不論是開場曲「We Are The Pigs」的懾人張力、「The Wild Ones」的動人感傷情懷、「Daddy's Speeding」的迷離夢境、「The Asphalt World」近似Roxy Music的Art Rock 曲式以及當年被視為Suede最佳吉他流行曲的「New Generation」,都是極佳的印證。《Dog Man Star》也是我最喜歡的suede唱片。

但這樣並沒有阻止Suede的成長,在一輪尋找之下,Brett找來一位只有17歲的少年擔任新結他手一職,他就是Richard Oakes。接替Butler的是年青的Richard John Oaks,開始的時候並不會寫歌,其能力似乎不如他的前任Bernard,但是經過與樂隊的磨合後也能寫出優秀的作品了,大約是1995年的一天,樂隊的其他成員將Oaks反鎖在一間屋子"逼"他寫歌,然後其他人都去喝茶,等他們回來的時候,Richard的第一首Suede歌曲「Together」産生了,這首歌後來被收集在《Sci-Fi Lullabies》中。Richard第一次和Suede的合作始於為「New Generation」一曲的吉他伴奏。他也為另外 「Together」、「Bentswood Boys」這兩首歌彈奏吉他,預備將來發行。1995年Suede受邀在Hammersmith Palais演出兩晚,並在倫敦皇家亞伯音樂廳演唱,之後在七月間「鳳凰音樂節」的表演中,他們演出了另外兩首歌,包括將來會收錄在專輯 B 面的「Young Men」 及曲調優美的「By The Sea」。就在同時,他們結束了演唱會的行程,開始新專輯的錄製。

到了96年,Suede推出了《Coming Up》這張高度評價的大碟,再者此這大碟更擁有5首全美Top 10細碟。其實在這大碟上,Suede的路線變得更富流行性,並因如此,吸引了一大班主流樂迷注意他們。而且在創作上,Brett Anderson那一手一針見血的歌詞,深深描繪了英倫新一代那放浪生活的描寫,但不禁令人聯想這是否Brett個人生活的寫照?此碟另一大突破是加入了Neil Codling這新隊員新勢力,明顯他的加入令Suede的音樂潤飾不小,不得不讚他的鍵琴功力。Simon是他的表哥,所以他總是在suede 的練習室裡面晃來晃去,並且獲准參觀他們錄製專輯聽demo等等。有說他一直是suede 的大歌迷,在加入suede前,Neil是從事模特兒的工作。一天當他找Simon時,剛好suede正在練習, 而Brett問他︰"你會彈鋼琴嗎?" "會丫會丫!"他點點頭,並加入即席演奏,之後,Brett便問他有否興趣加入,他就這麼自然地成為suede的一份子了。Neil曾經說過身處這樣的樂團是一件很艱難卻又令人興奮的事,當然也是一件 很有趣的事。《Coming Up》 與《Dog Man Star》相比,《Coming Up》從新回用簡潔輕盈的曲式,沒有長的吉他獨奏;沒有幽暗的氣氛,換來的是較著重主唱的部分,爽朗的吉他流行曲結構。

有誰聽說過Suede在97年發行的雙張專輯《Sci-fi Lullabies》,在我認識的人和看到的文章中,很少很少有人提到過它。而我卻有幸擁有它。
《Sci-fi Lullabies》是Suede過去十年中的所有單曲唱片的精選,這無疑會讓我們瞭解Suede的另一面:不同於正式專輯中的一面,更加內省稍加實驗的一面。其中彙集了亦是Suede mania心目中經典抒情曲之一的「My Insatiable One」,此曲亦由The Smiths的主唱Morrissey重新翻唱、Richard Oakes在加入Suede後首度與Brett Anderson合寫發表的兩首作品「Together」和「Bentswood Boys」、Suede演唱會中的必備Moody曲目「Europe Is Our Playground」、難得由Suede五位團員共同創作的「Feel」...等27首所有Suede mania均耳熟能詳的樂章,每一首作品都是出自Suede團員手筆的完美佳構,絕對沒有濫竽充數的粗劣作品。

經過一張雙CD B-side作品精選《Sci-Fi Lullabies》的暖身,Suede終止了與老搭檔Ed Buller的合作,轉而與英國電子舞曲天王DJ/製作人Paul Oakenfold的最佳搭檔Steve Osborne(U2、 Happy Mondays、Depeche Mode、Howie B、New Order、Brian Eno) 合作炮製出這張睽違了兩年多的最新專輯《Head Music》。《Head Music》的出現,是替Suede帶來英國榜冠軍大碟的實力見證,充滿實驗式的電子味,跨入下一個世紀前的音樂野心展現。正如 Brett表示,新作中將不會再有太多爽朗的吉他流行曲,整張專輯可說是在Steve Osborne的影響下,使用了更多 Loops與Samples來強化節奏的部份,而會投向一個充滿繁複冷峻電子聲響、Groove-Based 的Hi-End音樂範疇中,好比「Savoir Faire」、「She's In Fashion」、「Asbestos」都是此等音樂教條下的產物,就連加入了霸氣Guitar Riffs的重型搖滾曲「Can't Get Enough」也都用上Drum Loop鋪底而成為一首Techno-Rock作品。當然,融入優柔弦樂的中板感傷作品「Everything Will Flow」以及彷若「By The Sea」的Dreamy Ballad「Down」,都再度讓人感受到Suede 作品觸動心靈的一面。
雖然Head Music成為一張冠軍專輯而締造Suede的另一生涯高峰,但接踵而至的種種事件卻讓Suede的未來顯得是那麼地不確定,陣中深受樂迷喜愛的鍵盤手Neil Codling毅然離團;樂團與專屬會計師對簿公堂,對已灌錄好的整張專輯感到厭惡而捨棄重頭來過…;最終Suede仍舊歷時一年閉關完成”A New Morning”這張新作。 。

Suede在94年失了吉他手Bernard Butler,並找來了當年年僅17歲的Richard Oakes取而代之后,2001年3月21日Suede另一位重要團員-鍵盤手Neil Codling也因過度疲憊為由,確定將離開樂團。Neil Codling在Coming Up專輯發行之前加入了Suede,他在樂團中不但是專職鍵盤手,同時也是Suede的兼職第二吉他手以及主唱Brett Anderson的重要合音。在Neil Codling確定離開樂團之后,Suede傷心之餘也立即找來了前Stranelove團員Alex Lee遞補。

Neil Codling決定離團之際,剛好Suede正在錄制他們第6張全新錄音大碟。Neil Codling選在這敏感的時機宣布離團,讓外界不禁猜測他與Suede其它團員是否有嫌隙。但是,在Neil Codling離團的消息公布后,Suede公關發言人立刻出面表示Neil Codling全因身體狀況不佳(有說是患了抑鬱症)才打算離團。他說:「Neil長久以來一直深受過度疲勞而苦,最近的情況更是糟糕,所以才不得不做下離團的決定,好好休養。而Neil Codling離開Suede的決定,也獲得其它團員的支持。」

2003年推出大碟《A New Morning》,碟如其名,象徵著樂團的一個新開始。Brett Anderson曾表示這張大碟是他完全離開毒品後錄製的,一隊全新的Suede。除了Strangelove成員Alex Lee入替Neil Codling之外,更由Stephen Street(曾經為Blur、The Smiths監製)操刀,而Matt形容 "A New Morning" 是溫暖與簡單(專輯曾一度命名為「Instant Sunshine」),MCB形容首支單曲「Positivity」是屬於「She's In Fashion」這類柔揚浪漫的曲式, 還有Alex Lee吹奏口琴的「Obsession」猶如「New Generation」與「Trash」的合體般,Beautiful Loser讓人想起「We Are The Pigs」,甚至出人意表地被Brett Anderson形容是為他們所喜愛之UK Garage當紅二人組合Oxide & Neutrino而寫的「Streetlife」也有如集「Metal Mickey」與「Can’t Get Enough」兩者霸氣野性風格之大成般。當然,Suede對中慢板作品的處理仍舊是那樣不過分濫情而觸動心靈。猶如昔日B-Side作品「Young Man」之女性版本的「Lonely Girls」有著讓人想起多年前蔡藍欽作品那種純真清新氣息的空心吉他Riffs;間或點綴著鋼琴與Hammond Orgon琴音的「Lost In TV」還襯上The Beach Boys式優美合聲,所流露的感性Classic-Pop Ballad情懷絕對媲美當年經典The Wild Ones。

總結Suede自成立至今共發行了5張專輯,其首張同名專輯《Suede》於1993年三月發行以來,這張專輯的銷售速度都令人吃驚。而他們第二張專輯《Dog man star》被評爲十年來最優的專輯之一,整張專輯變化豐富,充滿刺激。其後的《Coming up》及《Head music》也都在樂壇留下影響。在蟄伏後的2002年Suede發行了他們的最新雙張專輯《A New Morning》,音樂也顯得更加穩重。但是在新的專輯中,似乎Suede已經失去了當年憂傷和迷離的色彩。對於大碟的評語,當然有人歡喜有人愁。老實說,當知道Suede第四度來港時,居然在十大中文金曲去當表演嘉賓,簡直百般滋味在心頭,望著報紙都不禁搖頭嘆息。

《A New Morning》發行一年後精選集《Singles》發行,為Suede的音樂生涯作出了總結。隨之而來的是Suede音樂生涯的結束…
2003年11月5日… Suede解散了。從他們發第一張專集到解散整整十年。

Suede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們從不玩過頭。他們的音樂以大膽、神秘、詭譎、性感、熱鬧、狂妄、流行著稱,尤其是他們的現場,當你在聽到他們第一個節奏的時候無法自拔的愛上他。Suede並非其他樂隊演出那樣造作,表演都是真的現場演出,前來的觀撐L一不帶著興奮和激情,對Suede的瘋狂程度是英國其他同類型樂隊少能比及。打口收藏家們肯定記得 97年在美國紐約和華盛頓舉行的那場關於中國某個地區的音樂會。在CD內頁中我們看到了誰的名字:Radiohead,Blur,U2,MichealStipe, Foo Fighters……Radiohead不願意堅守崗位,在悲情與內省的英式情緒上繼續努力,卻要在政治上插上一腿:Blur在97年的同名專輯中高喊Look Inside American,卻在“自由女神”的召喚下入了夥,而U2的Bono更絕,某一年MTV的頒獎過後,他抱了個自由大獎屁顛屁顛地回家了。

還有,The Verve曾兩度解散,Oasis的某位大哥在家門口擺了個“超級巨星之家”的牌子。這些都與Suede無緣,他們一直保持著低姿態,為了藝術而藝術,永遠是典型的唯美主義作風。

最後,當Suede的官方網站上寫著"important announcement from the band"。當Brett Anderson在曾經說"get his demon back"他的這句話,以及新專集的成敗,就有點預料樂隊的前途了。其實我對解散的消息不太強烈的悲傷,只是有少許傷感;原因是我喜歡的是以前的Suede,在"A New Morning"中,Suede好像已經迷失了他們的氣質,在尚態勇未算黯然之時解散。

在這之後,傳出Brett Anderson與Bernard Butler要複合的消息,還說他們至少已經完成了一首歌曲的錄製,又傳出Brett與前Longpig和Pulp樂隊的吉他手Richard Hawley合作的消息。鼓手Simon Gilbert正在泰國,組成 futon 。Alex Lee正在幫助Patrick Duff錄製歌曲,還有關於貝斯手Mat Osman與Richard Oakes與the Boyfriends樂隊有過親密的接觸的消息,而the Boyfriends的貝斯手正是Suede官方傳記的作者David Barnett,我曾經聽過這個樂隊的一首歌曲〈Remember>,聽起來很象Joy Division;Neil Codling 會有solo等…

到底是誰毀了Suede?網上的歌迷們展開了投票,選項有Brett Anderson自己,有Sony Music,有Neil Codling的離隊,有Bernard Butler,有來自不忠誠的歌迷。投票的結果是Brett Anderson這一項遙遙領先。從 Bernard Butler到 Oakes或 Codling的合作,Brett始終能帶領Suede立於Brit-Pop浪潮之前,有些人認為他一個人就是Suede,我寧願認為這是有道理的。所以親愛的Suede fans不要傷心,因Brett 說過要"get his demon back"!讓我們密切的關注Brett的單飛工程!而且真的很希望該死的Sony Music用於維繫Suede.net的經費不要用日益縮水。

再見,Suede
See you in the next life!

如果各位樂迷想知道任何關於suede的資料,請留言俾我,我會盡力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