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定義表
簡介:
對偶 | 層遞 | 雙聲 | 襯托 | 引用 |
象徵 | 反語 | 雙關 | 借代 | 頂真 |
比喻 | 比擬 | 複疊 | 反復 | 對比 |
排比 | 反問 | 設問 | 誇張 | 互文 |
擬聲 | 拈連 | 示現 | 呼告 | 仿擬 |
著色詞 |
把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的語句成雙對對稱排列有一起。 |
|
|
把三個以上的事物按大小、多少、高低、輕重、遠近等不同程度分層遞升或遞降地排列。 |
|
|
|
一個雙音節詞,兩字發聲(聲母) 相同叫雙音;兩字收音(韻母) 相同叫疊韻。 |
|
|
用類以的事物或反面的事物作部襯,來突出主要事物,使主體形象更加鮮明。 |
正襯:利用事物的類以條件從正面陪襯。 |
在文章中援引名人語錄、名著語句或大家熟悉的成語、諺語、典故等語言材料作論據。 |
明引:用文字說明引文的出處,或由引號標明哪些是引文 |
|
借用某種具體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 |
|
|
用正話反說或反話正說的方式把意思表達出來。 |
|
|
利用語音或語義的條件,使語句具有相同意義,造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 |
諧音相關:利用詞語的讀音相同或相近等諧音關係構成的雙關。 |
|
不直接說出本來的人或事物(本體) ,而借用與本體密切相關的另一事物(代體) 來代替。 |
借代的種類很多,如用部分代替全體,用具體代替抽象,用人或事物的特徵代人或事物的本身。 |
|
上一句結尾的詞語和下一句起頭的詞語相同,使鄰近的句子首尾蟬聯,上遞下接。 |
|
|
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 |
明喻:包括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喻的事物)、和喻詞(常用的喻詞有「像」、「好像」、「似」、「似的」、「如」、「如同」、「像...一般」等)三部分。 |
|
把物當作人,把人當作物,或把一種事物當作另一種事物進行描寫。 |
擬人:把物當作人來描寫,賦予它一些人的行為、特徵、即把事物人格化。 |
|
把同一單字或詞接二連三地用在一起。 |
複辭:把同一單字或詞隔離,或緊相連接來用,它們在句中的成分、意義或詞性都有所改變。 |
|
有意識地重複使用某些詞語或句子。 |
連續反復:同一詞語或句子反複使用,中間沒有別的語句隔著。 |
|
把兩種相反相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並舉出來相互比較。 |
|
|
把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密切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字數大體相等,語氣一致的語句排列在一起。 |
|
|
為了加強語氣,用擬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 |
|
|
先提出問題,然後說出答案,明知故問,自問自答。 |
|
|
為了強調或突出客觀事物,在現實的基礎上對某些事物的特徵作藝術上的擴大或縮小,故意言過其實。 |
|
|
把屬於一個句子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裡,解釋時就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才能得到完整的意思。 |
|
|
摹擬聲音的詞語。 |
|
|
用同上文有關的詞語,「連」用到下句中的修辭方式。 |
|
|
把不見不聞的事物描繪得歷歷在目的修辭方式。 |
|
|
在文章中,突然撇開讀者,直呼心中想著的人或物的名字,提它當做眼前可相告語的對象。 |
|
|
改熟語的字眼以表達新的音思。 |
|
|
描寫景物的文章,常加上渲染顏色的形容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