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京長城發現明代兵營及500文物

明長城磚窯設計展現古人才智

女性化長城驚現秦皇島

通訊/萬里長城,中華巨龍

圖片新聞/美宇航局公布长城太空靓照

 

 

 

 

 

 

京長城發現明代兵營及500文物
2006-6-4


長城歷史上最全面、最精密的一次測繪調查工作今天進行至長城最重要的地段之一──位於北京延慶縣境內的九眼樓段長城。考古人員在該段長城牆體上的一處明代兵營上清理出火炮、手雷等五百餘件文物。

九眼樓段長建於明朝嘉靖二十二年(公元一五四三年),位於延慶四海鎮東南粉堞谷內的主峰上,是萬里長城之上建築規模最大、瞭望孔最多、規格最高的敵樓,現在祗有房基、瓦礫、城磚、殘碎餐具等遺址遺跡。勘測人員的現場測量顯示,九眼樓敵樓樓高七點八米、寬十三米。每邊並排九個箭窗,四面共三十六個,故當地民眾稱它為「九眼樓」。

沿著連接九眼樓的一條堆滿碎石的長城殘體走十幾分鐘,便來到考古人員此前發現的一處明代兵營遺志──火焰山營盤遺址。目前專家正對清理出的營盤北部建築區、城門、北城牆外一處敵樓、西城牆外一處廟台進行測繪。

據介紹,該兵營佔地兩千五百平米,目前已清理出十二間房子的雛形。根據此處發現的殘碑記載,該兵營年代為明萬歷年間。考古專家在兵營遺址上發現了古代建築構件、生活用品、及軍用火炮、炮彈、手雷等五百餘件明代文物。據專家介紹,古代兵營一般建在長城內側,建於長城牆體上的兵營目前在全國範圍內還是第一次發現。

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地區長城長約六百二十九公里,這是一九八四年測量人員用簡單的工具測量出來的長度。今年三月十七日北京段長城全線開始首次實地摸「家底」,由於這是長城歷史上最全面,最精密的一次實地測繪調查,專家預測,可能在長城沿線發現重要的遺址和文物。

中新社北京六月四日電



 

 

 

 

  

河北省考古人員日前對秦皇島明長城磚窯遺址進行發掘,考察結果証明,這一磚窯的選址設計既便於取得原料又利於運輸成品,建築結構借助地勢既科學又節約。

據新華社石家莊7日電,秦皇島撫寧縣板場峪村於2002年發現明長城磚窯群,這一發現對研究古長城的建設及建築材料具有科學價值。板場峪村距山海關不遠,其村北的山上存有3.5公里長較完好的明長城。據《臨榆縣誌》記載,這段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重修,在石築長城的基礎上加磚修復,並增修磚質敵樓50座。目前這一磚窯群已探明有66座磚窯和灰窯,分為高家地、東溝、後塘三個窯區。

據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介紹,這次發掘的磚窯兩座,均位於高家地窯區,兩座磚窯結構基本相同,均由窯門(火道、進風口)、窯室(火膛、窯床、煙孔、煙囪、窯身、窯壁和窯口)、工作面三部分組成。窯門均為半圓形券門由青磚砌成,窯室窯口近似圓形直徑4米左右,工作面位於窯室前部。高家地窯區位於向陽山坡地,為黃土臺地,與明代長城相距不遠,其東、西都有水源,附近原有茂密森林,燃料充分,也有充足的制坯原料─黃土。磚窯沿臺地周圍的斷崖分佈,依地勢而建,在靠近臺地邊緣處建窯室,借臺地斷崖修建窯門、火道,在下一層臺地修建工作面,建築科學、節約。

 

 

 

 

 

  
點擊放大

圖:明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在渤海砌石為壘,修起了入海石城,成為明初長城的「老龍頭」(資料圖片)

據新華社石家莊三日消息:千百年來,萬里長城總是容易讓人聯想到邊塞和戰爭,然而最近考察者發現,在河北省秦皇島境內,有一段明長城至少在四百三十多年前就已相當具有女性色彩。

這段長城坐落河北省撫寧縣董家口村一帶雄險陡峭的燕山山脈上,是河北省與遼寧省的分界線。長八點九公里的長城至今依舊磚石堅牢,共有三十一座敵樓、十八座戰台、十四座烽火台。敵樓,是當時供戍守官兵遮風避雨休息的建築,每隔一段牆體就建有一個敵樓。每個敵樓兩端各有一個拱形的石券門,上刻有圖案,用水洇濕後隱約可辨,有的刻有一??雲彩,有的是兩頭獅子耍繡球,有一種圖案盤旋屈曲,線條複雜,好似纏繞在一起的兩枝蓮花,當地村民叫它「纏枝蓮」,把它當作夫婦恩愛的象徵。除了這些,有些瞭望孔上半部的拱形青磚還繪有雲紋。

罕有圖案 線條柔美

發現並正在拓印、研究這些圖案的中國長城學會會員郝三進介紹,這類有裝飾圖案的敵樓在現存明長城中十分罕見。他說,明長城沿線曾發現過記載築城官兵番號及築城時間的文字磚,有的關隘城牆上還鐫有「精忠報國」等字樣,但如此線條柔美、富於生活情趣的浮雕圖案還是首次發現。

為什麼這段長城會被賦予如此獨特的色彩?據史料記載,董家口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一三八一年),明隆慶五年(公元一五七一年)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後率部進行大規模加磚重修。由於工程浩大,守衛任務艱巨,戚繼光從福建、浙江、山東一帶調集部分官兵北上修築和戍守。為穩定軍心,一部分家眷也被允許隨軍。

家眷隨軍 落戶敵樓

據研究者考證,董家口長城修好後,敵樓被分到各家各戶守衛,官兵們於是攜妻帶兒在敵樓上安下家來,在這異鄉邊塞生息繁衍。「趙家樓」、「耿家樓」、「陳家樓」,一座敵樓就是一個家庭,邊塞軍旅生活中出現了女性的身影。這些女人憑著愛美的天性打扮了自己居住的敵樓。其中有一座處處打磨得十分精細的「媳婦樓」,傳說是一個叫王月英的女子在丈夫戰死後替夫守邊時居住過的。在這段長城腳下的董家口村,至今尚存有修戍長城官兵的後裔陳、李、耿、趙、孫、張六姓一百二十三戶人家。

 

 

 

  

投資1200余萬元的北京懷柔黃花城長城修繕工程日前啟動,從此拉開了北京長城修繕保護工程的序幕。

“黃花城長城的修繕恪守‘原狀保護’的原則,以搶險加固為主,修補所需的材料將盡量採用舊磚,或者就地取材,盡可能地保持野長城的遺存。”北京市文物局有關人員表示,今年北京市還將陸續對長城司馬台、岔道城、古北口等地段進行修繕保護。

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橫貫中國北方,東西相距1萬余里,故稱萬里長城。長城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後將原來各諸侯國的城牆連接起來。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蹟。1987年,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牆,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塑造出奔騰飛躍、氣勢磅礡的巨龍,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在萬里城牆上,分佈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台、烽火台,打破了城牆的單調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長城東起遼寧鴨綠江畔,西至甘肅嘉峪關。著名長城學家羅哲文接受記者採訪時特別指出,過去大家一直認為長城的東起點是山海關,其實這是一個誤會。考古學家1992年已經証實,鴨綠江畔遼寧丹東虎山南麓才是長城的東起點,史書也佐証了這一考古發現。

“另一個需要澄清的事實是長城的功用。”羅哲文指出,長城過去一直被認為是防御擾掠的,目的在於封閉。其實,它還有保護通訊和商旅往來的對外開放功用。

羅哲文說,長城在春秋戰國時期,主要是諸侯國家相互防御之用﹔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主要是用於防御匈奴的擾掠﹔以後許多朝代也大都是中原地區的統治者為防御遊牧民族的擾掠而修築的。然而,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長城的功用得到拓展。秦朝時,沿長城12郡有大道相通,傳遞文書,商旅往來絡繹不絕。長城正是保証這些交通大道暢通的重要條件。漢代又打通了西域的交通大道,使節往來,商旅往還都是走這條大道。長城烽燧正是沿此道修築,用以保護被稱作“絲綢之路”的中西交通大道。

北京地區的長城是最富特色、保存最完整的一段。1567年,明朝著名將領戚繼光任薊鎮總兵,親自督修轄區內的長城。十幾年間,城牆高峙、墩台林立、烽火相望,成為保護京師的堅固防線。長城北京段的修築遵循“因險制塞”的原則,呈半環狀蜿蜒起伏於崇山峻嶺之間。其中,八達嶺、居庸關、慕田峪、司馬台、古北口、沿河城等段,雄、險、秀、奇,各具特色。

2002年11月,被稱為“水上長城”的九門口長城作為萬里長城的子項目也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是人們對九門口長城的形象描述。這個中國長城的唯一段水上長城,坐落在遼寧省綏中縣,距山海關15公里,全長1704米。

現存的九門口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橫跨百余米寬的九江河上,城橋長110米,寬23米,高10米。九門口長城之上設有敵樓、戰台、哨樓、烽火台等,均為磚石結構,底部設有磚石箭炮券洞7個,是一個非常完整、嚴謹的軍事防御體系。

近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識到長城的價值,保護長城的意識空前高漲。北京密雲日前成立了一個由40名農民組成的“古北口長城保護隊”,監督阻止遊客攀爬沒有開放的野長城。

/李楊

【新華社北京22日電】

 

 

 

  

5月13日,美国宇航局的太空网站公开了一张十分珍贵的照片,而这张照片是欧洲太空总署的一颗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