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

北京
長城



河北發現北朝皇家寺院遺址
承德發現戰國墓群
商部族起源獲新證據
遼太后梳妝樓"原是蒙元墓區
河北無極發現52件古董文書
承德發現康熙北巡釣魚台遺址
河北承德發現戰國墓群
河北發現戰國時軍事城堡
河北發現古代瓷器貿易口岸
河北白洋澱發現早商文化遺存
河北邢窯遺址發現窯爐群
河北正定出土宋代銅錢窖藏
元中都遺址考古獲突破性進展
南水北調天津幹線發現金元明古遺址
衡水發現唐代邢窯陶瓷精品
北京人頭蓋骨首次面世
冀泥河灣遺址建地質公園
河北發現白堊紀動物化石群
河北發現戰國和漢代古墓群
殷墟出土大型族邑基址
冀發現完好元代墓葬壁畫
殷墟大型族邑基址安陽首次發掘出土
鄴城發現一千七百年前城門
河北發現北朝皇家寺院遺址
2004-11-10
考古人員最近在河北省臨漳縣發現了北朝皇家寺院遺址,找到了塔基和兩個各一萬平方米的院落基址。
據新華社石家莊10日電,這一佔地30萬平方米的寺院史無記載、格局奇特,它不是人們習見的前塔後殿式北朝寺院格局,考古人員甚至沒有能找到寺院的圍牆遺跡,目前發掘工作仍在進行。
臨漳一帶古稱鄴,北朝時期(公元386年-581年)東魏、北齊等先後以鄴城為都。如今古鄴城大多已埋在地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組成的鄴城考古隊,近年一直在鄴城從事考古發掘。
近來他們對一個相傳為魏元帝曹奐墓的土台進行發掘,結果發現是木塔塔基,從塔基看,原塔高度應在50米到100米之間。通過對塔基周圍地區進行發掘,找到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寺院遺址,考古人員從其年代和規模判定是北朝時的皇家寺院。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北朝寺院的典型格局是前塔後殿,這也不乏例証。但鄴城考古隊順著塔基向后發掘沒有找到建築基址,卻在塔基的東南和西南方向各發現一個一萬平方米的大型院落基址。
鄴城考古隊的何利群助理研究員說,如此大面積的寺院圍牆遺跡總是應該有的,但考古人員在尋找圍牆的過程中,一直沒有能找到夯牆遺跡,卻發現了一個環繞水系的遺跡,也許寺院是以水為牆。這樣大規模的寺院為何沒有文獻記載讓人不解,其別具一格的建築格局也很有研究價值。

河北涿州發現漢墓107座
2004-9-13
|
|
河北省涿州市今年5月發現漢代古墓群後,至今已在兩家工廠的工地發現古墓107座,出土文物322件。經鑒定,其中有23件文物被定為國家級珍貴文物,目前考古人員仍在對這一區域進行勘探發掘。
據新華社石家莊9月13日電,河北省涿州市旅遊文物局介紹,今年5月14日,涿州市開發區凌雲新廠區工地發現了5座古墓。文物專家實地查看後認為屬漢代古墓,而且此處很可能還有其它古墓。隨後,涿州市旅遊文物局在這個廠佔地范圍內進行了文物勘探,又發現了28座古墓。8月初,文物部門又對與凌雲新廠區相鄰北新石膏板廠工地100畝范圍內進行了地下文物勘探,到8月底,在52畝范圍內發現古墓74座。兩個廠區合計發現漢墓107座。
在涿州漢墓群出土的文物中,有國家一級文物2件、二級文物9件、三級文物12件。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的東漢彩繪陶魂瓶,高1.3米、共7層,由4組構成,造型生動,色彩鮮艷,經鑒定應屬國內孤品。
涿州市位於北京的南鄰。這些文物的出土為研究東漢時期涿州的社會經濟、生產力狀況、喪葬祭祀風俗、民俗文化提供了實物資料。

|
|
|
記者從河北省文物局獲悉,承德市灤平縣境內發現48座戰國墓,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德市文物局和灤平縣文保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正在對這一墓群進行考古挖掘。
據新華社石家莊9月6日電,這48座戰國墓被稱為“東營子墓群”,是文物部門在配合修建京(北京)承(承德)高速公路時在承德市灤平縣境內發現的。據介紹,“東營子墓群”共分三個區,目前已經挖掘了45座墓穴,還有3座正在挖掘中。
這個墓群的墓穴大都呈西北至東南走向,每個墓穴開口為長方形,小的墓穴為1×2米,最大的墓穴為3×2.5米﹔墓穴的深淺度不一,最深的達4米多,淺的只有幾十厘米。不少墓穴內的骨骼保存完好。聯合考古隊隊長張春長介紹說,從目前的挖掘情況分析,所探明的48座墓穴均為豎穴土坑墓,死者的葬式為仰身直肢葬。絕大部分墓穴曾因修梯田被破壞過,上口蓋滿經過夯打的五花土。
截至目前,“東營子墓群”共出土包括木鞘鐵劍、銅帶鉤、鬲、銅器等30多件文物。從出土的鬲的特征看,具有戰國時期燕文化的特征,它屬於一種炊具,樣子像鼎,足部中空。根據出土的文物初步推斷,這一墓群應建於春秋到漢代之間,大致是戰國時期。至於墓群的主人是漢人還是當時的少數民族,仍有待考古專家進一步作出考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長曹凱說,“東營子墓群”的發現與挖掘,對於研究承德地區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文化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
|
|
河北省考古人員近日在這個省南端磁縣境內,發現商部族早期生活的文化層,為學術界關於商部族起源於漳河流域的說法提供了新証據。
據新華社石家莊6日電,從今年3月開始,邯鄲飛機場進行擴建,邯鄲市文物部門對擴建工地進行了考古勘探,在磁縣河北村北側、原飛機場西側發現大面積古代人類生活遺址。遺址出土了一些石質、陶質器物,還發現了雞、狗、豬等動物的骨骼。從採集到的標本分析,判斷遺址為先商至商代早期階段。先商是指商部族在成湯滅夏之前孕育、發展所經歷的歷史時期,早商是指商立國之後的早期階段。
據文獻記載,河北中南部是商先民活動的主要區域,這一地區也已發現了有先商、早商文化遺存。在商代,邯鄲北鄰的邢台是商王祖乙的都城,後來商王盤庚遷都到邯鄲南鄰的河南省安陽(當時稱殷),所以商也稱殷。
有學者認為,商之族名和國名本於水名、地名,古之商水即今之漳河,因此流域面積主要在河北南部的漳河流域應為商部族的發祥地。考古人員認為,此次磁縣發現先商至早商遺址,不僅說明邯鄲境內為商部族的發祥地,而且還証明了遺址所在的澗河也是商人早期的主要聚集區之一。

|
|
|
河北省沽源縣一處遺址曾相傳為遼代蕭太后的梳妝樓,考古人員對此進行多次考古發掘,繼發現梳妝樓是元代蒙古貴族墓之後,新近進行的調查又在梳妝樓周圍發現了可能為墓葬的遺跡23處,從而判斷這是一處重要的蒙元墓區。
據新華社石家莊8月21日電,新近進行的考古總計勘探了56750平方米,試掘150平方米。通過對梳妝樓北部及東北部進行鑽探,共發現可能為墓葬的遺跡23處,其中有5處豎磚壘砌的燒骨墓為在這一帶首次發現。
通過調查,在梳妝樓北部10公里處的小宏城遺址、大宏城遺址、馬神廟遺址及前水泉遺址均發現有與梳妝樓時代相同的白釉瓷片及碎磚塊,尤其是小宏城出土了漢白玉螭首、琉璃構件等表明其在當時有重要地位。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專家說,梳妝樓所在的閃電河流域,是遼、金、元三代的夏宮所在,對梳妝樓及其周圍遺跡的調查和鑽探,對研究遼金元史,特別是元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史料記載,梳妝樓一帶在遼代為王室避暑行獵之地。當地相傳,蕭太后有次在此發現頭髮亂了,便命臣下建一小樓,供其梳妝,故稱梳妝樓。地方史志上也有類似記載,至今尚存的這一遺跡上留有“梳妝樓”匾額。
考古人員從1999年開始對梳妝樓進行勘探發掘,在樓內中央發現一座古墓,從墓中出土了具有元代蒙古族服飾特色的絲織品,從出土石碑上的文字推斷,墓主為元世祖忽必烈的外甥闊裡吉思。考古人員認為,梳妝樓實際是用於祭祀的墓上建築物──享堂,“梳妝”可能是“樹葬”諧音。

|
|
|
河北省無極縣一老漢近日在整理家中祖上遺物時,意外地發現了52件保存完好的古董文書。
新華社石家莊8月10日電,這位名叫金毅國的老漢是在兩個年代已久的黑木匣子里發現這些古董文書的。52件文書中,有清乾隆28年至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共6個時期的地契文書19件,民國時期的土地房契、文約憑據11件。
其中,年代最久的一件是金老漢的上十代高祖金堂在乾隆28年遺留下來的地契文書,距今已有241年歷史,至今清晰可辨。

|
|
|
河北省的考古人員近日在承德市灤平縣發現康熙北巡時所建行宮釣魚台遺址,遺址面積有800多平方米,出土了一些精美的瓷器片和瓦片。
據新華社石家莊8月7日電,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北京以北的承德設木蘭圍場為皇家獵苑,康熙、乾隆、嘉慶等皇帝先後到木蘭圍場92次,歷時140年。為方便北巡時駐留休息,康熙等還在從北京到圍場沿途修建了一些行宮,大都建在依山河流旁,既適於皇帝寄情山水,又可供大隊人馬飲水。歲月流逝,社會變遷,如今這些行宮多已難覓足跡。
新發現的康熙行宮釣魚台位於灤平縣境內灤河南岸的一小塊台地上,是考古人員為配合京承高速公路建設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的,遺址由青磚和石頭組成,從地基的形狀分析,當初建築由三間正殿、一處假山和院落回廊等組成。據史料記載,這里當年水流平緩,河面寬闊,是天然漁場,康熙在此建釣魚台以便在旅途休息中釣魚為樂,在釣魚台不遠處還有樺榆溝行宮,佔地6萬平方米。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介紹說,這一遺址的發掘對補充史料,進一步探究清代建築風格和皇帝飲食起居有一定的作用。

|
|
|
河北省的考古人員近日在承德市灤平縣東營子村發現一處古墓群,已挖掘墓穴45座,還有3座正在挖掘中。從已出土的文物初步判斷,這一墓群建於春秋到漢代之間,大致在距今約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
48座墓穴均為豎穴土坑墓,大小深淺不一。古墓群處在東營子村邊的坡地上,多數墓穴在修梯田時被破壞過,但每個墓穴都有棺槨,不少墓穴內骨骼保存完好。在一些墓穴屍骨的頭頂部還有兩三件陶罐等器物。此外,在一個墓穴中還發現了一柄近兩米長的鐵劍,鐵劍旁還發現了較為完整的陪葬獸骨。
經挖掘,目前已出土了鬲、罐、帶鉤、鐵劍、鼎等一批陪葬器物,出土的鬲具有戰國時燕國文化的特征,墓穴的主人是漢人還是當時的少數民族尚需進一步考証。考古人員介紹說,在承德發現如此規模的古墓群較為少見,這對研究這一地區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據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介紹,這次挖掘是為配合京承高速公路建設而進行的,正式挖掘工作從6月18日開始。所發現的墓群共分三個區,其中一區的墓穴較多,相距也近,二區、三區的墓穴分佈較分散。

|
|
|
河北省考古人員日前在文安縣大王東遺址發現一處大型夯土台基,夯土內夾雜戰國時期陶片,周圍有大量銅鏃,這里戰國時屬趙國,北為燕國、東為齊國,戰事頻發,考古人員認為這一夯土台基屬於前線根據地一類的軍事城堡,它提供了燕、趙、齊邊境軍事部署情況。
據新華社石家莊7月31日電,大王東遺址位於河北省文安縣城以西,面積有4萬平方米。為配合西氣東輸陝京二線輸氣管道建設工程,考古人員日前對大王東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一大型夯土台基。夯土台基平面呈長方形,東西102米,南北25米,殘高3.2米。台基中部偏西有平面呈長方型凹槽,東西66米、南北9米、深1米,凹槽南北內壁略向內傾斜,可見版築痕。夯土內多夾雜戰國時期陶片,台基南部有戰國灰坑,坑內出土了戰國筒瓦,遺址周圍發現大量銅制箭頭。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介紹,大王東遺址位於戰國時期所遺燕南長城附近,為趙國地域,與燕國和齊國相鄰,是三國交界地區,當時戰事較多。周圍有趙□、劉□、北叩等城址,大王東遺址處在幾座城址內側,應屬前線根據地一類的軍事城堡,這一發現補充了趙國的實物資料,也為戰國時邊境征戰提供了直接証據。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秦、齊、楚、燕、韓、趙、魏等國各據一方,合縱連橫,爭雄天下,是中國歷史上軍事、外交鬥爭較多的一個時期。

|
|
|
河北省考古人員在對古白洋澱附近小王東遺址發掘中,發現了早商文化遺存,出土了陶器、石器、蚌器和鱉甲、蚌殼、魚刺、豬骨、鹿角、熊牙等,這表明白洋澱一帶當時草原、森林茂盛,有熊、鹿等較大的野生動物出沒。
據新華社石家莊7月13日電,小王東遺址位於河北省文安縣城以西約15公裡,這裡為古白洋澱的東岸,商代中期以後,白洋澱范圍縮小,遺址周圍形成了文安窪。小王東遺址旁有小白河流過,遺址高出周圍地表2米左右,面積約有5000平方米。為配合西氣東輸陝京二線輸氣管道建設工程,考古人員日前對小王東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了大量從早商到戰國時期的陶片和蚌殼,發掘出4座戰國墓和2座早商灰坑。
據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介紹,小王東遺址出土的商代器物含有非常豐富的北方文化因子,吸收了大量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因素。從地理位置和出土遺物分析,小王東遺址位於古白洋澱沿岸,生產、生活和漁獵密切相關,同時,這裡空氣濕潤,草原、森林比現在多,熊、鹿等動物時常出沒。這次發掘提供了關於古白洋澱的形成、北方夏家店下層文化與商代文化的相互影響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今天的白洋澱是華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具有沼澤和水域等生態系統,是魚類和鳥類在華北地區中部最理想的棲息地之一。

|
|
|
河北省的考古人員日前在渤海邊,發掘了一個以瓷器貿易為主的古代口岸遺址-黃驊市海豐鎮遺址,出土了定窯、井陘窯、磁州窯、耀州窯、鈞窯等窯口的產品。這一遺址的發掘填補了中國北方瀕海口岸考古的一項空白。
據新華社石家莊13日電,海豐鎮遺址位於黃驊市羊二莊鄉海豐鎮村和楊莊村之間,瀕臨渤海,總面積約有50萬平方米。這次發掘面積為525平方米,清理出金代灰坑27座、灰溝6條、道路1條、殘存房基6座,出土完整或可復原的文物400多件。出土的器物以瓷器為主,還有少量陶器、骨器和宋代銅錢等。瓷器主要有碗、盤、碟、俑、枕、瓶、罐、盆、骰子、圍棋子等,主要釉色有白、黑、醬、青灰、雙色、絞胎等,有印花、刻花、剔花等裝飾手法,紋飾有鴛鴦、魚、牡丹、荷花、山石等。
據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介紹,海豐鎮遺址是中國北方集水陸交通於一體的大型口岸遺址,它在唐宋時期就是“通商鎮”,金代以後成為以瓷器貿易為大宗的中國北方一處重要的出口口岸。這一遺址的挖掘,為尋找北方海港遺址、研究中世紀瓷器外銷等提供了重要資料,對探尋中國北方古代港口城鎮的歷史變遷,推動手工業發展史、交通史、對外經濟交流史等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

|
|
|
河北省的考古人員近期在對邢窯的發掘中,首次集中發現10座窯爐,並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陶瓷片和窯具,其中包括首次發現的素燒佛龕和佛像、“官”字款瓷器以及邢窯特有的“盈”字款器。
據新華社石家莊11日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介紹,這次發現的邢窯窯群遺址位於內丘縣城舊城牆附近,發掘面積1224平方米,是邢窯發現以來發掘面積最大、出土遺物最豐富的一次。
發現的10座窯爐分上下兩層。下層6座,可以看出窯爐的整體面貌,各窯的做法、結構基本相同。窯群中有兩個窯被確定為瓷窯。
這次發掘出土的文物為隋代至晚唐產品,包括陶碗、陶盤、陶瓶、陶壺、陶馬、陶俑和有大批帶“盈”字款瓷碗、瓷盤及碎片,少數帶“官”字款瓷碗、瓷盤及碎片,高檔次的印花、刻花透影的白瓷。其中,帶“官”字款瓷器,印花、刻花透影的白瓷,在邢窯遺址為首次發現。
邢窯始燒於北朝時期(公元386-公元534),隋唐時期(公元581-公元907)邢窯瓷器是中國北方白瓷的代表。邢窯遺址也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白瓷窯址。邢窯白瓷產品精美、產量巨大,對中國以至國外的陶瓷業都產生過影響。從20世紀初開始就有學者對邢窯進行專門研究,1980年河北省臨城縣發現邢窯遺址,之後幾年,相鄰的內丘縣境內也發現了邢窯遺址,這些遺址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日前在對正定縣于家莊遺址的發掘中,清理出宋金到明清的灰坑48座,宋代的銅錢窖藏1座,內有銅錢39種5238枚。
據新華社石家莊7月6日電,于家莊遺址位於正定縣新安鎮于家莊村西北800米處,遺址范圍東西1000米,南北600米。這次發掘揭露面積350平方米,出土銅、鐵、瓷、釉陶、陶等質地標本42件。
發掘的第一層為耕土層﹔第二層是黃褐色土,內含較多磚瓦殘塊,夾雜白瓷、青花瓷片和泥質灰、紅陶片,可辨器形有碗、盤、缸等﹔第三層為深黃褐色土,內含瓷片較多,可辨器形有玉璧底斜直腹白瓷碗、點彩帶澀圈醬釉碗等,時代為宋金時期,其下發現了銅錢窖藏。
這次於家莊遺址出土的銅錢窖藏有“五銖”“開元通寶”“元豐通寶”“崇寧重寶”等39種銅錢,其中“開元通寶”錢背面鑄有“京”“洛”“鄂”字。考古人員介紹說,從銅錢的年代推測,窖藏屬北宋晚期。

|
|
|
新近的考古勘察表明,元中都裡既有宮城建築也有放置氈帳的空地,這顯示出這個介於元大都(北京)與草原之間的都城,兼具草原文化和中原傳統雙重特色。
據新華社石家莊6月13日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長曹凱介紹,這個所日前在元中都遺址考古中,城牆與建設基址的勘測有實質性突破,初步探明了元中都總體佈局的基礎框架。對1號殿址、宮城南門等進行了繼續發掘,新發現了皇城南門和西牆,特別是西牆的發現,確証了元中都三套城牆的說法,使城市整體佈局趨於明晰。
文物部門根據新的考古成果完成了元中都建築遺跡現狀測繪,使其佈局特點初露端倪,元中都城內像中原地區一樣的宮城建設以通過南、北門的軸線對稱分佈,同時還保留著可放置具有蒙古族傳統氈帳的空地,這對研究元代都城制度的演變提供了重要資料。
元中都位於河北張北縣,處在北京通往內蒙古的要道上,元代曾與元大都(北京)並稱,始建於元大德11年(1307年),至正18年(1358年),宮室被紅巾軍燒毀,只留下城牆遺跡。
從1998年開始,文物部門對這一遺址進行勘探發掘,對元中都進行了科學的認定。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並探明了主要建築遺址的形狀。出土文物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1個漢白玉角部螭(傳說中龍的一種)首和9個台沿螭首。這10個螭首雕刻細膩,造型完美,是元代雕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元中都遺址的發現還被評為“1999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元中都是蒙元四都(和林、上都、大都、中都)之一。從現存的遺址來看,元中都分為外城、中城、內城以及城牆和角樓。文物專家認為,元中都從建立到焚毀的歷史,可充分反映元代從鼎盛走向衰亡的過程。大量文物的出土,對這個時代的經濟、軍事、人物風情等方面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
|
|
記者從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在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天津幹線約22公里沿線進行的文物考古調查中,發現了三處金元明時期的遺址。
據新華社天津3月27日電,南水北調工程的東線和中線均涉及天津。根據國家文物局、水利部要求,天津文物局要求天津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南水北調工程天津幹線進行考古調查。據介紹,三處古代遺址均在天津武清區。一是王二澱遺址,位於王二澱村南500米,工程經過該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調查採集的遺物有“記”字款瓷碗底、白瓷碗殘片、青花瓷盅殘片、布紋青瓦殘片等。遺址年代為金、元時期。第二處為大三河曾墓地,位於大三河曾村東南600米。工程經過該墓地約8萬平方米。此次調查採集的遺物有白釉褐花瓷碗片、醬釉瓷碗片、布紋青瓦片及青磚塊等。墓地年代為元、明時期。第三處為道溝子遺址,位於道溝子村東南700米。工程經過該遺址約7.5萬平方米。調查採集的文物有黑釉澀圈瓷碗底、青花瓷碗殘片、白釉瓷碗片、青瓷片等。遺址年代為元、明時期。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陳雍認為,上述古代遺址、墓地分佈在金元大運河西側,為大運河沿線的遺址,對研究復原金元大運河有較為重要的價值。
|

衡水發現唐代邢窯陶瓷精品
2003/5/7
河北省衡水市文物工作人員最近在4座唐代墓葬中發現了黃釉執壺、白釉淨瓶等唐代邢窯陶瓷中的精品。
衡水市文物管理處處長王耀宗介紹說,這次挖掘出的黃釉執壺、白釉淨瓶等文物共有16件。經過文物專家的鑒定,4號唐墓出土的白釉淨瓶,造型精巧、工藝講究、釉色白中泛青,具有極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
據瞭解,這4座唐代墓葬位於衡水市開發區匯龍中學附近,是該校建設新校址挖土時發現的。這4座唐墓均為圓形磚室墓,由斜坡墓道、甬道、墓門和墓室四部分組成,墓室直徑3.29米,殘高1.94米,墓壁發現一盞磚雕萬年燈。在出土文物中除了黃釉執壺、白釉淨瓶外,還有錐鬥、白釉罐、白釉碗、黑釉碗、錢幣、紅陶罐等。
王耀宗說,這4座墓葬主人的情況有待進一步研究。該處墓葬的發掘,為研究唐朝時期衡水市及周邊地區的經濟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新華社石家莊5月7日電

北京人頭蓋骨首次面世
2003/4/17
「隱身」近四十年後﹐全世界已知僅存的三塊北京人頭蓋骨殘片中的一塊將於五月一日至十五日在周口店與遊人見面。這是它首次在世人面前露真容。
北京人頭蓋骨僅存三殘片
這三塊北京人頭蓋骨殘片是一九六六年在周口店遺址發掘出土的。據遺址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張先生介紹﹐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僅存的三塊北京人頭蓋骨殘片。
當時在周口店遺址被發現時﹐其中的兩塊是聯結在一起的﹐此次公開展出的是單獨的一塊﹐為額骨部分。
此前﹐這三塊頭骨殘片一直保存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特別文物庫中﹐從未公開過。而目前公諸於世的北京人頭蓋骨模型正是根據這三塊頭蓋骨殘片等原件複製出來的。
完整頭蓋骨遺失之謎未解
說起大名鼎鼎的北京人頭蓋骨﹐大多數人只知道裴文中先生於一九二九年發現的第一個完整頭蓋骨﹐以及一九三六年賈蘭坡連續發現的三個完整頭蓋骨。這些珍品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失蹤﹐成為世界之謎。
遺址博物館體會發掘過程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負責人楊海峰說﹐去年八月﹐北京市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開展共建周口店活動﹐遺址周圍面貌已煥然一新。為配合這次「北京人頭蓋骨回老家」行動﹐管理部門採取了嚴密的安全措施。此外﹐從四月十九日在天橋將開通直達周口店遺址的九一七路公共汽車﹐前往參觀的遊客除能目睹北京人頭蓋骨真容外﹐還可在遺址原地上拿起鏟子小錘﹐體會當初科學家們發掘遺址的全過程。(趙戎)

冀泥河灣遺址建地質公園
2003/4/2
據河北省文物局介紹﹐中國最早的人類遺跡泥河灣遺址不久將成為世界級地質公園。
其中﹐泥河灣博物館將進入建設階段﹔主要遺址已經或正在進行工程防護﹔泥河灣的考古發掘和學術研究正在深入開展﹐考古專家們樂觀地估計﹐很快就能發現二百萬年前的猿人化石。
泥河灣盆地位於河北省陽原縣桑乾河畔﹐在東西長八十二公里、南北寬二十七公里的桑乾河兩岸區域內﹐發現了含有早期人類文化遺存的遺址八十多處﹐出土了數萬件古人類化石、動物化石和各種石器﹐幾乎記錄了從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發展演變的全部過程。在中國目前已經發現的三十處距今一百萬年以上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存中﹐泥河灣遺址群就佔了二十五處。
據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袁寶印研究員介紹﹐陽原縣泥河灣早在二百多萬年前是一個大湖﹐面積九千多平方公里﹔湖岸上是遼闊的草原和高聳的山峰﹐百花爭艷﹐叢林深邃﹐百獸嬉戲﹐充滿生機﹐古人類就在這裡誕生了。
隨著地殼運動﹐泥河灣的大湖數萬年前完全乾涸﹐露出了寬廣開闊的平原。在這裡﹐已發現的動植物化石有魚、爬行、哺乳、軟體、微體、孢粉體等﹐種類繁多。
一九七二年以來﹐又先後發現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數十處﹐特別是小長樑、虎頭樑、許家窯、至侯家窯、東谷坨等遺址的發現﹐肯定了早更新世時期泥河灣一帶曾經生活過早期人類﹐這些遠古的祖先給今人留下相當豐富的文化遺物﹐成為舉世聞名的「天然博物館」。
二零零零年泥河灣舊石器考古被評為二十世紀中國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為進一步向世人展示泥河灣的魅力﹐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籌備泥河灣申請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工作﹐以河北省政府牽頭的「保護、開發、利用」系統工程已拉開帷幕。(董智永)

河北發現白堊紀動物化石群
2002年9月15日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近日發現一批距今1.3億年白堊紀時代的動物化石,引起文物考古專家的高度關注。
據新華社石家莊15日電,這批動物化石是在豐寧縣外溝門鄉騾子溝村東土窖後山發現的。經文物考古專家初步鑒定,這是一處大面積古動物化石群,大約形成於1.3億年前的白堊紀時代。這批古化石有10多個品種,以魚類為主,多為狼鰭魚,此外還有蝴蝶、蚌、鳥類等。這些古化石雖然歷史久遠,但圖案十分清晰和精美。
文物考古專家認為,在首都北京周邊發現大規模古動物化石群並不多見,這對研究北京地區的地質構成及自然氣候變化,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目前這批古動物化石已被妥善保護。

河北發現戰國和漢代古墓群
2002年9月12日
河北省遷安市近日發現大片戰國、漢代時期的古墓群,其中一漢代多室墓竟有5個墓室,而另一戰國時期“甕棺葬”“一釜兩甕”的墓葬風格更是令人稱奇。
據新華社石家莊12日電,發掘人員介紹,此次在遷安市發現的古墓群分兩個區,均處於灤河古道沖積平原。
一區為漢代墓群,共清理磚室結構墓葬6座。由於墓葬早年被毀,6座墓中僅修復陶甕一件,並收集到部分散落的小飾件及4枚錢幣。但考古人員稱,墓室規模、墓葬分佈及砌墓所用的繩紋磚、文字磚等,仍是反映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狀況乃至喪葬習俗的珍貴資料。
二區共清理墓葬4座,其中最讓人稱奇的是4號墓,為奇特的“甕棺葬”:在一釜型陶器上放置口對口的兩甕組成的棺葬,內存有一小孩腐骨,據推測其年齡在1周歲左右。由紅陶甕的胎質、形制和飾紋判斷,此墓應為戰國晚期,它的發現為研究戰國嬰葬提供了可靠依據。

殷墟出土大型族邑基址
2002/9/3
中國考古人員近日在著名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殷墟重點保護區的南部邊緣﹐首次發現近五萬平方米的大型商代晚期族邑基址及數百座墓葬。 族邑基址中﹐有三座房址連在一起﹐東西長四十餘米﹐還有四座房址組成「四合院」式的圍屋﹐這在殷墟遺址發掘中極為罕見。 此次考古發掘還出土了一千多件文物﹐其中青銅器三十餘件。
這一大型族邑基址的發現對瞭解中國商代社會組織結構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冀發現完好元代墓葬壁畫
2002/8/30
一座壁畫保存完好、有明確記年的元代墓葬近日在河北省涿州市被挖掘整理。據考古專家介紹,這在河北省還是首次。 據新華社石家莊8月30日電,這座墓葬是在河北省涿州市華陽路立交橋擴建時被發現的。該墓坐北朝南,墓室為近圓形,內直徑3米多,墓室四壁有保護完好的鮮豔壁畫,東西壁有題記。壁畫題材豐富,內容主要有宴樂圖、24孝圖、雲鶴圖、花鳥圖等。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段宏振介紹,從題記內容可知,該墓建於公元1331年元至順二年,墓主人為李淑敬。 據了解,考古專家對墓室壁畫進行臨摹後,還要對壁畫進行揭取保護。專家稱,這座墓葬的發現對於研究元代考古、中國美術史和元代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殷墟大型族邑基址安陽首次發掘出土
2002/8/29
中國考古人員最近在著名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殷墟重點保護區的南部邊緣﹐首次發現了近五萬平方米的大型商代晚期族邑基址及數百座墓葬。這一基址距離出土甲骨的安陽市小屯村僅一公里。 負責發掘的安陽市文物工作隊隊長孟憲武說﹐族邑基址中﹐有三座房址連在一起﹐東西長四十餘米﹐還有四座房址組成了「四合院」式的圍屋﹐這在殷墟遺址發掘中極為罕見。多數房址進深均為三點五米﹐說明商代後期房屋建築已成定制。 百年殷墟考古證實﹐在以小屯為中心的殷王都周圍﹐密布著許多族邑、手工業作坊和家族墓葬群。這些遺址群圍繞宮殿宮廟區呈圓環狀放射性分布﹐構成了以宮殿宮廟區為中心﹐輪廓完整、規模宏大、分布密集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這一大型族邑基址對了解中國商代社會組織結構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新華社記者桂娟

鄴城發現一千七百年前城門
2002/8/18
考古人員近日在河北漳河故道內發掘出1700多年前曹魏至十六國時期鄴北城的南城門遺址。 據新華社石家莊8月18日電,鄴城考古隊隊長、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朱岩石介紹,該城門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券頂式城門。這一發現把中國在此方面的歷史提前了700多年。 這一遺址是1996年漳河發水時沖擊顯現的,1997年勘探時被認為是城牆的排水涵洞。從今年4月起,鄴城考古隊開始對這一遺址進行全面發掘,終於使其露出了"廬山真面目"。 記者在現場看到,該城門遺址長50多米,寬3米多,高4米左右,呈券頂式,由北向南斜面而下,坡度約20度左右。在城門洞兩側,均勻分布著眼距90公分、行距70公分建築時的架板眼。城門兩側有對稱安放的門軸石,門底下是一條4米長、南北方向、封閉狀的排水壟溝,與大排水溝相通。 專家介紹說,它是從地上通向地下的秘密通道,可能就是與"曹操的兵數不清"這個歷史典故有關的"轉軍洞"。這一遺址的發掘發現,為研究鄴城發展史和建築史提供了珍貴的佐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