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廟宇一遊 著名大師 佛像區 佛牌區 聯絡網主

佛教

佛教正在世界許多地方復興和傳播,越來越多的人,包括歐美人,對佛教產生了興趣。其他有些人來到泰國學習佛教並在此修行,在歐美,還建起了佛教寺廟,在中國及亞洲不少國家,隨著他們政策的改變,佛教徒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鑒於此,我們特以問答形式向大家介紹一些泰國佛教方面的情況。

        問:泰國以“黃袍佛國”而著稱,,在泰國,現在究竟有多少佛教僧侶和寺廟呢?

        答:根據佛教事務廳的統計,截至1992年年底止,泰國共有29322座佛教寺廟,而19858年只有20944。至於居住在這些寺廟中的僧人和沙彌(未成年的小和尚),在1958年的統計數字分別是159648和73311,而1992年則為285068和104492。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數字每個季度甚至每天都在變化,因為每天都可能有人皈依佛門,同時又有人還俗塵世。

       問:泰國的僧侶和寺廟有一定的組織系統嗎?

        答:泰國佛教的僧侶行政系統劃分為四大域,大上座為域首長,域下設十八個部域,每個部管轄三至四府。僧侶最高領導為僧王,僧王下設副僧王。

        問:僧侶在泰國的地位如何?

        答:泰國信仰佛教的家庭通常設有佛壇,各家主婦早晚必燃蠟燭、燒香和獻花,以祈禱吉祥隆福。泰國人深信,如有佛在身,可永保平安,納福避邪,所以每個人都喜歡在頸項上掛一尊或多尊佛像。此種項鍊佛像因人而異。富人帶黃金或碧玉雕刻的佛像,一般人則帶黃銅、瓷質或木雕佛像。這些佛像是向金店定制或專營佛像的商店裡買來的,但為對佛祖表示敬畏,人們不說“”而慣用“租”字,泰國人拜佛虔誠,一般篤信佛教者都在自己生平中出家當一次和尚,出家的年歲和時間不限,可一週、數月或一。泰國人出家當和尚是一件大喜事。當一人決定為僧時,他的親朋好友互相傳告,齊來表示喜慶祝賀。大家爭捐淨資,購置香花及珍貴物品敬佛獻僧。送行之日,男女老幼結隊相隨,人人身著盛裝,手執香花和旗傘,有鼓樂吹打,人們邊走邊唱,送至廟中。舉行出家儀式時向眾僧奉獻禮物,載興而歸,出家者留在廟中念經拜佛。

        問:泰國歷史上,誰是最杰出的僧侶?

        答:對這一問題,以前從未做過民意測驗。然而,假如現在進行測驗的話,麼曼谷王朝四世王昭華庫(1851年--1868年)定會當選,之所以這樣,並不是因為四世王是國王,而是由於他的豐功偉績。實上,泰國歷史上,許多位國王包括現在的九世王,年輕時都曾出家修行,四世王之所以與眾不同,主要在於:首先,他在登基前己過了年的僧侶生活,其時間之久,是其他國王所不及的;其次,他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非常精通小乘佛教的巴利語言;再者,他發起了一場革新運動,旨在摒除佛教中與小乘佛教正典不一致的東西,不遺餘力地改革僧侶團生活和編修藏經,並特別重視僧人的律行和威儀。

        問:在泰國,這個小乘佛教盛行的國家,大

乘佛教也能存在嗎?

        答:在泰國宗教信仰自由,沒有哪種宗教會受到歧視,佛教是國教,大乘和小乘佛教又同為佛教。事實上,僅在曼谷就有好幾個屬大乘佛教的華式佛寺和一些華人佛教社團。在這些佛寺中,有兩座值得一提。一座是位於唐人街的龍蓮寺,另一座是位於通瑪哈曼的普門報恩寺。另有幾座屬於大乘佛教的越南寺廟。

        問: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別在哪里?

       答:小乘佛教把釋迦牟尼佛視為教主,重視自度,祗求自我解脫,把“灰身滅智”作為最高目標。大乘佛教則重視度他,以求眾生皆得解脫。故大乘佛教中便有諸佛菩薩“乘願再來”的思想,宣傳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把成佛渡世建立佛國淨土作為最高目標。

        問:大乘佛教的僧侶與小乘佛教的僧侶有什麼不同?

        答:華人的大乘佛教僧人都是素食者,他們從不出去化緣,只是在廟中準備食物。而越南僧人盡管和華人僧人一樣,屬於大乘佛教,也穿長袍,但他們出去化緣,而且吃人們所給的任何食物,不僅是素;小乘佛教的僧人葷素均食,一早出外化緣,自己不在寺廟中舉炊做食。

        問:很多佛教廟宇中,有一座神的雕像受到人們的崇拜。不過這個神不是佛陀,而是觀音菩薩。但在佛教歷史上還沒有一位女子達到較高的地位,甚至佛陀的母親也沒有被人們作為神來崇拜,何故她鄉卻例外?

       答:菩薩這個詞意思是為力給人以啟迪的人,這個詞第一次被使用時,是指喬答摩釋達多(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姓名),以後,被大乘佛教徒用來指那些努力通過仁慈憐憫善心引導人們進入佛境的人,大乘佛教除了供奉“人天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之外,還供奉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諸,而供奉的菩薩特別,觀世音就是大乘佛教中最著、最受歡迎的菩薩之一。

        同其它菩薩一樣,觀音是一名男,根據佛教雕塑的表達,觀音在啟示人們的時候可以將自身變化33種形狀,其中最好及最有名的變化,是女子的形象,故他漸被當作一名女子而廣為人知。

        問:既然泰國是一個小乘佛教盛行的國家,那麼,為什麼有這麼多泰國人除了崇拜佛陀本身,還崇拜大乘佛教的菩薩呢?

        答:有三種可能的解釋。第一,佛陀和觀音菩薩在教義上沒有沖突。第二,觀音那慈母樣的形,給人以親切的感覺。第三,人們可以通過媒介與觀“交流”,而這在正教中則是不可能的。

超過九成的泰國人信奉塔娜娃達佛教(主要是南傳佛教,即小乘教),約有26萬人出家爲僧(職業和尚),日常生活亦深受影響。泰國佛教起源於西元前三世紀,在目前全球最高佛教紀念碑所在地的佛統府首先興起,時爲西元前267 - 227年,印度佛教亞索加王朝(Asoka)遣派僧侶到東南亞宣揚教義,其中一批到達佛統府後,就以此地爲傳教基地。 伊斯蘭教是泰國第二大宗教,教徒主要是馬來人和外國穆斯林後裔,以及泰南四府中馬來血統泰人和泰北來自中國雲南的回族等少數民族。基督教教徒不到1%,此外有少數人信奉印度教和道教。

  佛教是泰國道德禮教的"準則",維繫社會和諧及推動藝術的原動力,與歐洲中世紀時代的天主教相似。佛教在泰國有很高的地位,憲法規定國王必須是佛教徒。泰國無數寺廟的重疊式屋檐,能使人引發創作的靈感。佛教影響力深入民間的另一原因是大部份泰國佛教家庭,必然有一位男丁入住寺廟修道,研習佛教道理。據佛教習俗,信奉佛教的男性而年齡超過21歲者,在其一生中,須接受剃度一次,以實踐僧侶生活,短則五天,長則三個月。通常剃度會在每年避雨節期間舉行。爲期三個月的避雨節中,每個僧侶都避免外遊,留在寺廟中靜修。

除了作爲佛教活動中心,泰國寺廟通常是小鎮的消息集散地、勞工雇傭中心、新聞發佈處、藥物分發站和社區中心,有時更用作學校和醫療所。總之,泰國社會的寺廟具有多元化用途。泰人亦強調宗教自由,故其他宗教如回教、天主教、印度教及錫克教等,同時存在。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