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後概況
德國在炮火中建立了。
縱使多大的阻力,德意志民族及俾斯麥都一一克服了,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但對於俾斯麥的執政來說,還存在很大的困難;國內仍存在很大的反對勢力,國外的形勢又處於動盪的時期。
首先,在1871至1877年間的「宗教鬥爭」,再者是在1878年開始的「圍剿左派」。對外的有1878年的柏林會議。
1871年開始的宗教鬥爭,又名「文化鬥爭」。是指帝國政府與羅馬教廷互相攻擊、排擠的時期。這起源於梵蒂岡教會在1870年發表的「永無謬誤」的理論,又在1871年於德國成立中央黨,並在第一屆的及第二屆的議會中取得一定數目的議席,成為議會中的第二大勢力。附19
附20
於是以俾斯麥一方,與另外一方──羅馬教廷和中央黨,互相作對,在1872至1877年間,俾斯麥不理會議會的反對,不斷頒布針對教廷的法案。當「文化鬥爭」升至極點時,庇護九世逝世,里奧十三世接任,並與俾斯麥進行磋商,於1877年,雙方達成協議,並同時宣佈「文化鬥爭」結束。
其次,在1878年至俾斯麥下台這段期間,社會民主黨不斷坐大,而俾斯麥亦感到這種威脅愈來愈大,故頒布各種法令或措施加以「阻止」。
在短短的十二年間,有一百五十種期刊,一千二百種宣傳手冊被禁,九百多個社會民主黨人士被拘逐出境,一千五百多人被判刑合共一千年之多。
縱然,他大力打壓共產主義,但為了爭取支持,防止無產階級兵轉向社會民主黨,實行了大量有利工人的措施,包括「勞動事故賠償保險」、「傷殘養老保險法」等。
附21
當時輿論稱之為「甜點加鞭子」,但工人並沒未轉向支持俾斯麥,反而更支持社會民主黨。這是俾斯麥執政中的一大敗筆。
在對外方面,俾斯麥自統一後,便不希望再有對外戰爭,以維持德國的安全,故此他並不鼓吹向外侵略,奪取殖民地。無奈,他又擔心會進行報復行動,故此他希望透過結盟體制以孤立法國。
1873年,德、奧、俄三國簽訂「三帝同盟」。
1879年,俄國單方面退出,德、奧重新簽訂盟約,稱「德奧同盟」。
俾斯麥恐怕俄國會傾向法國一方,於1887年與俄簽訂「再保條約」。
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奧、意三國簽訂「三國同盟」。附23
1875年,俄土戰爭爆發,最終俄國戰勝,簽訂《聖斯提法諾條約》,因土地分配的問題,惹起英、奧不滿。俄國遂要求俾斯麥出面斡旋。於是在1878年,於柏林舉行一次國際性會議,史稱柏林會議。
會議中,俾斯麥必須在奧、俄兩方中任擇其一,最終,他選擇了奧國一方。故此,俄國在會中便成了一名大輸家,令德、俄關係惡化,促使俄國退出同盟。
統一後,德國希望得到和平、穩定。但這俾斯麥而言,實在很難做到,因他經常四面樹敵。國內有宗教鬥爭、共產主義的威脅,國外則有「巴爾幹火藥庫」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