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同志壓力適應小冊子》


第二篇:In與Out~面對主流與非主流人群


上一篇提到男同性戀者、男雙性戀者、歧視/欺凌、「留在櫃內」(In the closet) 和「出櫃」(Come out) 、恐同/雙 (Homophobia or Biphobia)等概念。今次講講恐同與擔心被歧視的關係。

恐同與擔心被歧視的張力

作為同/雙性戀者,任何有關性取向而遭受的歧視 (不論是親身還是聽聞的經歷) 對我們的身心都會是一個警號。有時候,愈多人知道我們的性取向,我們受到歧視/誤解的機會便會愈多。但同時,我們與別人一樣希望擁有與人分享、坦誠交往的機會,毋須不斷地掩飾,收起我們的真個性!大部份的同志在探索性取向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感受到「出櫃」與擔心被歧視兩者間的張力。

一個非主流的人可以怎樣自處?

較早前,北美的臨床心理學家將同志處理與性取向有關壓力的技巧慨括地分為三大類。這些技巧統稱為性取向身份管理技巧」(Sexual Identity Management strategies) 。

 

性取向身份管理技巧」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技巧一:白色大話 (Counterfeiting):
某些人內心深處已假設所有人都應該是異性戀者,就算你花幾多唇舌都未必能點明他們你「做」同志的原因(他們會認為沒有天生的同志,一切只是環境造成的),越說越亂越糊塗亦只會引來不必要的煩擾,倒不如講個無傷大雅的大話,減少對方的憂慮,亦免卻自己不少麻煩!

例子:

  1. 與某些親友相處/交談時,引導他們相信我是異性戀者,或不澄清自己的性取向,例如:當提到與某某女性約會,我不會堅稱與他是普通朋友,或藉此澄清我的性取向,偶而一兩句調侃,隨便他們作任何幻想。
  2. 在某些親友的聚會,減少帶同男伴出席以減少他們的囉唆。

技巧二:迴避 (Avoidance):
採取不承認亦不否認的態度,既不用講大話亦可以為自己留一點點空間,避開不必要的衝突。

例子:

  1. 在某些親友面前,與伴侶的稱呼/相處是「好朋友」、「兄弟」、「死黨」以避免我們的關係曝光。
  2. 當某些親友問及我的愛情生活時,找藉口應付他們了事。

技巧三:共融 (Integration) :
如身心預備妥當,與身邊朋友及家人分享個人的感覺是最快樂不過的事情,從一小步至一大步,局部建立屬於自己的空間:

例子:

  1. 在某些親友面前,我可以直接介紹/稱呼我的伴侶是我的「男朋友」、「伴侶」、「老公」等。
  2. 我讓某些親友知道(直接/間接)我的性取向。
  3. 我有一些親友﹝不論男、女、異性戀者,或同/雙性戀者﹞清楚知道我的性取向,我與他/她們一起的時候,可以舒服地做自己。
  4. 主動參與同志組織的聚會(包括網上聯繫或出席聚會),認識更多與自己投契的朋友,建立有共同看法的朋友圈子,在有需要時能尋找同輩的支援。

請記緊,上述技巧並沒有絕對,隨著不同的出櫃階段 (come out stages),你可能會採取不同的處理技巧。能有效地讓個人與對方慢慢適應自己的同志身份,也是一種愛自己及愛護別人的方式!

歡迎分享你對這篇內容的意見

網站聯絡人:Joanne Wong wong_chiyan@yahoo.com

請注意:

** 備註:請暫時不要將小冊子的內容公開或轉寄他人,待是次研究完成後,我們會重新整理小冊子內容,並公開予本地同志組織或相關網站以作參考之用。謝謝你尊重本小冊子及是次研究的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