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及王維詩的藝術特點
向上

首頁
略談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精神
具體分析杜甫詩歌的藝術成就
邊塞詩及王維詩的藝術特點

 

本次作业成绩为A。黄香山2005.1.12

一.   試談邊塞詩的思想內容。

邊塞詩是唐朝多產的作品之一。太宗時異族臣服,尊之為可汗。但歷時稍久,外寇復生,故邊戌(戍)乃唐代重要的事件,許多詩人曾出征,所以造唐代產生大量邊塞詩歌。

唐代的邊塞詩,隨著唐代國勢的興衰起伏,而有所不同:

1.          初唐及盛唐時期,國力強盛,抵禦外敵,唐太宗文治武功均盛,而那時候的詩人也能一改六朝頹靡的風氣,對自己的民族充滿驕傲,所以現實生活中人人想立功塞外,加上兵制健全,軍容壯盛,因此成就了許多邊塞詩。尤其積盛唐極拓展唐室的版圖,許多詩人慷慨出塞。例如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詩的後兩句可以看到戌邊的將士在滾滾黃沙中奮勇作戰,冒死犯難,經過多之的艱苦的戰爭後,連盔甲也磨穿了,但他們都懷有凌雲的壯志――不攻破樓蘭是不會回去的!詩中充分反映壯士胸懷戰志,無不令人肅然起敬。

此外,高適的邊塞詩充滿深刻的思想,他的邊塞詩的內容,有的抒寫征人思婦的感情,如《塞上聽吹笛》;也有描寫戰爭場面的,如《塞下曲》,有的則描寫了邊塞的生活風貌,如《營州歌》。

  然而,高適的邊塞詩最大特色在於其深刻的思想,詩人常以政論的筆調表達自己對戰爭的意見,揭示邊防政策的弊病,同時流露對士兵的同情,對將帥的諷刺。他不像王昌齡那樣常以戍卒的口吻抒情,也不像岑參那樣以詩人的敏感去描寫戰鬥生活和邊塞風光,而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邊防問題,在盛唐的邊塞詩中獨樹一幟。  

岑參曾三次出塞,由於長期任職塞外,因而十分熟悉邊塞生活。他善以濃重的色調描繪西北邊疆的奇異景色,諸如大漠的飛沙走石、漫天飄雪、熱海和火山,詩人都能以敏感的詩筆描繪在詩歌裡,如《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此外,將士英勇報國、不畏艱苦的精神,以及戰爭場面,則寫得悲壯有力,《輪台歌》就是一例。岑參也有少數詩作揭露了軍中苦樂不均的現象,對統治者窮兵黷武表示不滿,如《玉門關蓋將軍歌》。

  岑參的邊塞詩感情熾熱,融會了山水、遊俠、贈答等各種詩歌的特色,形成奇偉宏麗、氣勢磅礡的風格。他喜用奇特的想像來造成誇張的效果,表現邊塞的風貌。他的歌行作品,形式富於變化,音調悲壯。

 

2.          安史之亂以後,唐代國力由盛轉衰,內亂外患,接踵而來,先有安祿山之叛,加上土蕃、回紇等外患侵擾,社會大不如前,和唐朝前期形成強烈的對比,原來繁華的城市,屋亦崩塌。詩人經歷過戰亂之後,深覺戰爭的可怕,因此在邊塞詩人的詩中,開始顯露出憐憫無辜的百姓的反戰情懷。 像杜甫所說的「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王昌齡〈塞下曲〉:  飲馬度秋水,水寒風四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箴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边塞诗主要反映边塞战争,但并不单纯描写军旅战事。边塞的奇异风情,军中将士的生活,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慷慨不平的意气,都被摄入诗中。

分析王維詩歌的藝術特點

王維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詩歌描寫細膩,清新雅淡,所寫的詩能動靜結合,達到詩中有畫的境界。前人曾喻他為詩佛,共與詩聖杜甫及詩仙李白齊名。他的藝術特點分析如下:

甲、               揉合了繪畫的藝術而以詩歌描繪山水的景物:看看他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此詩的主旨是透過描寫秋意――黃昏雨後的的山中景象、清泉的清幽景觀,再描寫浣紗的姑娘的閒適生活,從而達到詩中有畫的境界。所以蘇軾也言: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此外,王維的另一首著名的山水詩《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台上本詩的空山與上詩的空山有不同的境界,前者正面地寫出山上杳無人跡,後者則著重表現雨後山上的一片清幽景象。詩的後半部分由聲轉到色,用字突出森林不見陽光的樣子,使冷色的環境留給讀者一個深刻印象。

乙、              善於抒情:相思中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以物產紅豆思念正在南方的友人,語雖單純,但勝在富於形象。次句春來發幾枝 輕問一句,使詩歌顯得份外親切。至於願君多采擷仍是言在此意在彼。以採摘紅豆來暗喻懷念對方的情緒。末段的相思與首句紅豆作呼應,鼠有相關的意思。全詩洋溢出一種熱情,滿腹思緒表達於無形之中,卻又表達得一氣呵成,極為明快。王維很善於提煉這種高質素的思想感情,語言每每語淺情深。

歡迎各界先進參觀在下 的Blog並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