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試題

向上contact me!

 

首頁
唐詩第一課
唐詩第二課
唐詩第三課
唐詩第四課
唐詩第五課
唐詩試題

 

姓名:

黃美淇

完成日期:

二○○七年九月二十六日星期三

學號:

HK026002

科目:

唐詩學期末試題

等第:

 

Ø         名詞解釋(30%)

ヾ、      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慨?

全詩: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公元六九六年,契丹攻陷了營州,陳子昂奉命出征,帶兵的將領是個草包,接連打了幾次敗仗,陳子昂提了很多建議,也未被採納,眼看著報國的良策無法實現。陳子昂站在幽州臺上,放眼遠望,吊古傷今,浮想連翩,胸中自如雲濤翻滾,想起了戰國時廣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憤之極,寫下了這首《登幽州台歌》。詩寫登上幽州的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並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 來抒發自己生不逢辰 的哀歎。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如同鏡頭轉換一樣,突出了慷慨悲歌的動人形象,格外動人。全詩直抒胸臆、壯懷激烈;突然而起、戛然而止,感情彷彿是洪流決口而出,一瀉千里。

ゝ、      為什麼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二句語言形象寓意深刻?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本詩的精華和生命力之所在。它描寫的是天賦生命的不屈不撓的捍衛生命權力的精神,是看似弱小、微不足道的生命攜起手來,形成一片不可壓制的美好前景的奉獻精神。野火彌天,烈焰燎原,足以毀滅片片森林和巨樹,但微不足道的小草卻依靠深藏地下的一點鬚根,一旦春風化雨,便以迅猛的長勢,為大地披上翠綠的新裝、灑上沁人肺腑的芬芳,用自己群體的奉獻,感恩大地,回答烈火的欺凌和虐殺!

在遼闊的原野上,看到連綿千里的「離離原上草」,彷彿看到了千千萬萬翠綠的小生命,它們滿懷真情、攜手而歌,歌頌著頑強生命的欣欣向榮的力量,鼓舞著一切無辜遭受欺凌和虐殺、心中深藏善根的人們的正義步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Ø         閱讀和抄寫杜甫的《登高》,並請(40%)

ヾ、      符號標出韻腳。

詩韻是每一句詩中同樣的位置上互相押韻的字,也就是中文拼音中的韻母,漢語詩韻一般放在句尾,習慣上叫韻腳。杜甫《登高》的韻腳是

來△

臺△

杯△

ゝ、      在全詩每個字上標明平仄。(平仄分別用\ 符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登高》被古人稱為七律壓卷之作,仄起入韻式,律法森嚴。因“白”為入聲,故為仄;“獨”亦為入聲,故為仄。

ゞ、      指出詩中的對仗句,並以此為例,解釋什麼叩對仗

對仗,是中國的術語,也就是中國詩的創作手法與修辭規則。「對」字在此做動詞,意謂著將兩兩一對的東西放在一起。「仗」字則來自古代儀式往往由兩人一組來舉行,有「儀仗」的「仗」意。對仗有時也稱為對偶。

此詩凡八句,四聯皆對。

Ø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云》賞析(30%)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這是天寶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間餞別秘書省校書郎李雲之作。謝朓樓,系南齊著名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創建,又稱北樓、謝公樓。詩題一作《陪侍禦叔華登樓歌》。

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儘管充滿著詩人的無限愁苦,流露出“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消極出世情緒,但這是憤激所發出的反抗呼聲,是對世道不公的控訴。這對認識當時現實黑暗一面有一定的意義。同時,詩中也包含著李白樂觀奮發的一面。“欲上青天覽明月”,不僅表現了詩人橫溢的才情,而且也展示出詩人高尚的理想,廣闊的胸懷。正因如此,它給詩篇增添了一種豪爽之氣、一股蓬勃向上的激情。

    這首詩的表現技巧頗為高明。詩人熟練地運用這些技巧,將其思想感情表達得極為充分,並收到巨大的藝術效果:

    (一)結構奇特。 詩的開端,起得突兀:“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這猶如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詩人一方面痛惜開元盛世的“昨日”一去不返,痛惜自己壯志未遂。另一方面又抒發自己“今日”徒有才華。報國無路的苦悶心情。但接下去,不寫“煩憂”,卻寫“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詩人想到煩憂雖多,也無濟於事,不如面對秋景,在餞別宴會上開懷暢飲。可是,在敷衍題目,稱讚李雲文章傑出,有建安風骨的時候,詩人又情不自禁地聯想到他自己才華橫溢,而且“欲上青天覽明月”,想馳騁才華,幹一番事業,然而奸佞當道、報國無門。於是憂從中來、愁緒泛起,“舉杯澆愁”,猶如“抽刀斷水”,無濟於事,詩人萬般無奈,只能以“明朝散發弄扁舟”的消極態度來進行解脫了。表面看來,此詩結構騰挪跌宕,上下詩句之間似乎沒有內在的邏輯關係,內容好像難以捉摸,但仔細體味,這些詩句完全是由詩人強烈的感情貫串起來的。我們看這“感情流”:憂鬱、苦悶——開朗——逸興勃起——壯思飛騰——愁上加愁——憤激而起。這種跳躍式的結構,正是詩人思想感情急劇變化與大幅度跳躍的藝術表現,只是詩人將其變化與跳躍之間的過程及聯繫省略掉了。

    李白的詩歌常常是捕捉一些表面上看來互相沒有邏輯聯繫的意象,並把這些表面看來沒有聯繫的意象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詩歌。意象間的跳躍,恰恰形成結構的跌宕起伏。短短十二句詩,感情幾次跳躍,若斷若續又一氣呵成,痛快淋漓地抒發了胸中的憂憤。這種奇特結構,好似風雨爭飛,魚龍百變,實在是怪偉奇絕。

(二)想像奇妙。  詩人運用大膽而豐富的想像,賦予自然現象以生命和感情。時間,本來是一種沒有知覺、沒有感情的自然現象,然而詩人卻將它人格化了。值得想念的“昨日”,儘管我想挽留它,但它卻棄我而去;多愁的“今日”卻不斷擾亂我的心緒。詩人將兩種時間寫得那麼富有意識、富有感情,使這首詩起始就顯示出奔放奇特的色彩以及詩人對往昔與當今所抱的愛恨分明的感情。

作者豐富的想像力,除了運用擬人化手法外,他還借助幻想境界中詩人的自我形象來表現。“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登上青天摘取明月的奇思遐想,不僅表現了詩人高遠的興致,豪壯的情思,而且也體現了詩人想像的奇妙。

   (三)語言雄健奔放。  詩人選用散文化的句式入詩:“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這種長短錯落、豪放雄健的詩句,表情達意,揮灑自如,吟誦之際,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最能表現詩人激烈奔放的感情以及懷才不遇的苦悶心情。

詩人在語言方面還善於運用比喻。由於比喻用得巧妙,使詩中所要表現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更加具體生動。詩人的逸興、壯思,本來是一種很抽象、且不易說清的情感形態,但詩人用“欲上青天覽明月”,加以補充說明,形象比喻,就使這種興致、情思變得具體生動,易於理解。“抽刀斷水”這比喻多麼奇特,多麼貼切!“斷水水更流”“消愁愁更愁”,音調多麼流暢,節奏多麼鮮明!我們從這音調和節奏上,可以聯想起不盡的流水,不盡的憂愁。

    總而言之,詩人以汪洋恣肆的氣勢,激昂慷慨的感情,奇特變幻的結構,雄健奔放的語言,鑄就了這首傑出的詩篇。它令人感奮、令人歎息,又使人在吟誦與思索之際,獲得美的藝術享受。

歡迎各界先進參觀在下的Blog並留言!

在下還差訓詁學及中國古典文論選合共兩科便畢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