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y Lau Ho-Him's Home Page
Email address: hohim2000@yahoo.com

 

Home

Profile

Resume

Sharing

Word

Goal

Link

 

Discussion

 

7/5/2006 4:54:52    鄒牧師

 

在課堂中我們談及四種發展心理學的理論,請就你現在參與的教導或其他事奉崗位的對象年齡背景,分享一下這些理論是否對你的教導或其他事奉有幫助

 

10/5/2006 11:4:5    遲同學

 

四個心理學

很老實的說, 在過往兒童事工中, 我並未有詳細考慮採用心理學的運用在事工上.  一方面是未接受正規的學習或訓練在這方面的應用, 另一方面是以為參與多個有關兒童事工的講座, 便滿足最起碼的要求.

 

過去有機會在童軍活動上事奉, 我想我們是偏重用「智性成長」,  透過不同活動或外訪. 從而使兒童有 學習課外的知識. 當中每節會加入「屬靈」時段, 亦祇不過把握機會澆灌兒童對基督教的認知. 並未應用「德性成長」的心理學. 反而在深資童軍中的活動安排, 因年齡已達到青少年, 各式各樣的活動倒朝向「群性心理」中群體中接納及認同和自我肯定而安排.

 

10/5/2006 23:7:8    張同學

 

就我個人而言,由於自己曾經在過去從事十一年的小學教師工作,故此到了現在,我在教會擔任「成青組研經小組組長」時,需要聖靈不斷提醒自己,切勿慣性地把眼前的組員當作小學生來教導。
     同時,這四個教育/發展心理學理論(對我來說是溫故知新)使我認識成人在智性、德成、群性、信心的成長特質,以致我明白在帶領成年人研經時,需要作出心態的調整,千萬不要如在小學生面前般說教,乃是要多用啟發式的問題引發組員思考、分享和討論。這點是我每天在禱告中,求聖靈教導我能學懂的地方。
 

11/5/2006 10:45:37    伍同學

 

在課堂中所學習到的心理學理論, 對我來說, 頗為新鮮, 亦令我得益良多; 我的侍奉崗位主要是音樂,詩歌及崇拜, 其次是兒童主日學. 通常我都是用耐心去了解他們, 從而將聖經真理教導.

我們的教會, 因為兒童多而老師少, 所以在一個級別褢, 有時兒童的年齡相差二三年,  若要學以致用, 首先要重新編排, 多訓練老師, 相信會得到很大的改善.
 

12/5/2006 23:43:46    吳同學

 

在我過去在醫院事奉的經驗中,這四種發展心理學的理論確實能對牧養醫院基督徒團契及小組有幫助,我們每年思考如何帶領團契及小組的方向,設計週會及聚會時,內容都會圍繞以上四種發展心理學:查經及講座的安排著重智性成長,討論信仰疑難及倫理道德爭議屬德性成長方面,而一些有關個人成長、深化小組相交及退修聚會都是希望逹至群性心理及信心的成長。

 

13/5/2006 10:47:52    鄧同學

 

由於自己當過幼稚園老師,又在教會開設兒童團契事工,對於Eric Erikson的群性心理理論,也有一些認識,在設計週會都顧及到不同階段的兒童需要,希望能有適切的方式來引導他們明白主的道。不過發覺到單一使用Erickson的理論來實踐,會有不完全的地方,例如:根據他對兒童的心理分析,總體來說,就是以正面、積極、沒有指責下使其有較正面的成長,但我發覺很多父母,包括基督徒父母都誤以為不責罵、不拒絕就是對子女好,形式小朋友都有小黃帝的心態,現在我們教會的兒童主日學會導師真不容易作教導。
所以我認為柯柏的德性成長理論,認為家庭影響一個人的道德和價值觀十分認同,應用在教會的宗教教育也非常實用。
 

22/5/2006 21:44:21    Billy

 

我現在的事奉對象是成人, 以講廣東話移民為主, 若以年齡分界, 一半是廿至卅歲的大學/在職青年, 另一半是五十以上的中年父母.

以前未聽過發展心理學, 不過, 這些理論有些地方是有幫助/提醒.

智性: > 15歲 進深邏輯思想期(超形式運算), 有時作主日學老師, 我會怕道理太深, 學生會不明白, 所以每季都圍繞些基要信仰, 又或者 model answers去教, 結果反而令學生不能成長. 其實, 神的話語我可以明白, 學生亦可以.

德性: ?/>13 宗教層次/超常規, 有時作主日學老師, 會為學生不肯平日讀經, 默想神而憂愁. 不過, 發展心理學說明大家都知道何為標準, 何謂完全, 不過有心無力乃人之常情, 老師可能要為自己的教學作檢討, 精益求精, 但也不必過份自責. 另一方面, 宗教層次可令人作出超越道德要求的行動. 學生生命的改變/成長, 乃靠聖靈的感動, 加上老師屬靈生命的表彰.

群性: 19-40 壯年(親密vs疏離) 老師可以道理多多, 但我如何成為一個陪住學生成長的老師? 成為神合用而獨特的器皿?
40-60 中年(創造vs停滯) 中年人容易覺得自己除了開工放工就不中用. 如何鼓勵他們如火挑旺, 令他們敢於相信神, 相信自己, 活得更精采?

信心: 19-30 個人反思式 vs >40 普世式 如果我有一半學生喜歡發問/反思/懷疑, 另一半是期望以小我完成大我, 如何在教學上平衡兩者的需要呢?
 

back to 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