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y Lau Ho-Him's
Home Page |
|
Discussion
7/5/2006 4:54:52 鄒牧師
在課堂中我們談及四種發展心理學的理論,請就你現在參與的教導或其他事奉崗位的對象年齡背景,分享一下這些理論是否對你的教導或其他事奉有幫助
10/5/2006 11:4:5 遲同學
四個心理學 很老實的說, 在過往兒童事工中, 我並未有詳細考慮採用心理學的運用在事工上. 一方面是未接受正規的學習或訓練在這方面的應用, 另一方面是以為參與多個有關兒童事工的講座, 便滿足最起碼的要求.
過去有機會在童軍活動上事奉, 我想我們是偏重用「智性成長」, 透過不同活動或外訪. 從而使兒童有 學習課外的知識. 當中每節會加入「屬靈」時段, 亦祇不過把握機會澆灌兒童對基督教的認知. 並未應用「德性成長」的心理學. 反而在深資童軍中的活動安排, 因年齡已達到青少年, 各式各樣的活動倒朝向「群性心理」中群體中接納及認同和自我肯定而安排.
10/5/2006 23:7:8 張同學
就我個人而言,由於自己曾經在過去從事十一年的小學教師工作,故此到了現在,我在教會擔任「成青組研經小組組長」時,需要聖靈不斷提醒自己,切勿慣性地把眼前的組員當作小學生來教導。 11/5/2006 10:45:37 伍同學
在課堂中所學習到的心理學理論, 對我來說, 頗為新鮮, 亦令我得益良多;
我的侍奉崗位主要是音樂,詩歌及崇拜, 其次是兒童主日學. 通常我都是用耐心去了解他們, 從而將聖經真理教導. 12/5/2006 23:43:46 吳同學
在我過去在醫院事奉的經驗中,這四種發展心理學的理論確實能對牧養醫院基督徒團契及小組有幫助,我們每年思考如何帶領團契及小組的方向,設計週會及聚會時,內容都會圍繞以上四種發展心理學:查經及講座的安排著重智性成長,討論信仰疑難及倫理道德爭議屬德性成長方面,而一些有關個人成長、深化小組相交及退修聚會都是希望逹至群性心理及信心的成長。
13/5/2006 10:47:52 鄧同學
由於自己當過幼稚園老師,又在教會開設兒童團契事工,對於Eric
Erikson的群性心理理論,也有一些認識,在設計週會都顧及到不同階段的兒童需要,希望能有適切的方式來引導他們明白主的道。不過發覺到單一使用Erickson的理論來實踐,會有不完全的地方,例如:根據他對兒童的心理分析,總體來說,就是以正面、積極、沒有指責下使其有較正面的成長,但我發覺很多父母,包括基督徒父母都誤以為不責罵、不拒絕就是對子女好,形式小朋友都有小黃帝的心態,現在我們教會的兒童主日學會導師真不容易作教導。 22/5/2006 21:44:21 Billy
我現在的事奉對象是成人, 以講廣東話移民為主, 若以年齡分界,
一半是廿至卅歲的大學/在職青年, 另一半是五十以上的中年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