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光大師 五陰邊際之淺深(細表)
五陰 |
邊際之淺深 |
解釋 |
總較邊際之淺深 |
色陰 |
有相為色 無相為空 |
若離諸色相,而棲心空淨, 祖家,謂之一色邊;唯識,謂為空一顯色。 是知盡色,而不盡空,皆未出乎色陰邊際, |
但知色為色,而不知空亦是色者, 知色界之淺者也! 知色、空皆色者,知色界之深者也! |
受陰 |
取著曰觸 厭捨曰離 |
斷諸取著,而不忘厭捨,是猶住捨受之中。 故佛於離幻之後,復教離離。 是知盡觸,而不盡離,亦未出乎受陰邊際, |
但知觸為受,而不知離亦是受者, 知受界之淺者也! 知觸、離皆受者,知受界之深者也! |
想陰 |
有念為記 無念為忘 |
除諸念而不忘無念,是仍住於靜念之中。 故佛言:「有念無念,同歸迷悶」。 祖云:「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 是知盡記,而不盡忘,亦未出乎想陰邊際, |
但知記為想,而不知忘亦是想者, 知想界之淺者也! 知記、忘皆想者,知想界之深者也! |
行陰 |
迷位散心 細行為滅相 【如野馬】 |
雖修位定心細行為滅相, 然此細行,似滅非滅,仍是清擾細遷, 如定中人,不免爪生髮長,足以驗之。 是知盡生,而不盡滅,亦未出乎行陰邊際, |
但知生相為行,而不知滅相亦是行者, 知行界之淺者也! 知生相、滅相皆行者,知行界之深者也! |
識陰 |
有入為湛入 無入為合湛 之意,即流急 不見其流】 |
始言湛入,特表行陰方消,識海初入, 按位已當七信,齊於四果,而圓通正在「聞所聞盡」。 終言合湛,更名識海久停,湛明淨極, 區宇漸啟,將通未通,按位可當八、九、十信 (參閱24.5),而圓通應在後三結中。 雖視湛入有加,居然仍在識境, 咸不免於最細四相所遷。 是知盡湛入,而不盡合湛,終未出乎識陰邊際;所謂清光照眼,猶似迷家,而一切明白法身,猶未究竟。 |
但知湛入為識,而不知合湛亦是識者, 知識界之淺者也! 知湛入、合湛皆識者,知識界之深者也! |
總結 阿難!如是觀察,這五種受陰,雖有粗細、深淺的分別,
總是五種妄想所造成,並非真如妙心所本有*。
備注* 《寶鏡疏》云:「良以眾生,自迷如來藏性,而有妄色、妄心, |
本講義是由 吉隆坡 雙威學院 佛學會 Kuala Lumpur SUNWAY COLLEGE Buddhist Society 師生共同努力所完成,歡迎廣為流傳,但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若有借用,請載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