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五陰即藏性
4 行陰
法 |
經文之比喻 |
以法合喻 |
|
如 |
譬如暴流,波浪相續, 前際後際,不相踰越(即超越)。 |
諸行無常,念念遷流,相續不斷, 念念生滅,各有分齊,前不落後, 後不超前。 |
行陰 |
如是暴流之性, 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即水之本性。 非離“空”、“水”外,有此暴 流。 |
如是行陰, 非即“真如”、“藏識”(第八識),亦非即藏識之性。 非離“真如”、“藏識”外,有此行陰。 |
行陰非即、非離 真如和藏識 |
|
若因“空”生, 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暴 流, 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非即空】 |
若從“真如”生, 真如周遍常住,是無盡,而行陰亦應無盡, 則佛菩薩,俱應永受生死,而不能破行陰。 【非即真如】 |
行陰非即 真如而生 |
|
若因“水”有, 則此“暴流”之性,應非“水”之自性,何以故? 暴流之性渾濁,水性澄清,水性為能有,流性為所有,能有、所有二相,今應明白現在,方可說因水而有。 【非即水】 |
若因“藏識”而有, 則“行陰”性,應非“識”性,何以故? 行陰之性渾濁,識性澄清,識性為能有,行陰為所有,能有、所有二相,今應明白現在,方可說因藏識而有。 【非即藏識】 |
行陰非即 藏識而有 |
|
若即“水之本性”, 而暴流渾濁,則澄清時,渾濁已無, 應非“水”之自體;何以必待暴流盡時,水性始現? 【非即水性】 |
若即“藏識”之性, 而行陰渾濁,則行陰破後,渾濁已無, 應非藏識之性;何以必待行陰盡時,藏識之性始現? 【非即藏識之性】 |
行陰非即 藏識之性 |
|
若離“空”、“水”, 虛空周遍,空非有外; 水外無流;暴流豈能離空、水,而別有耶? 【非離空、水】 |
若離“真如”、“藏識”而有, 真如周遍,真乃無外; 萬法唯識,識外無法;行陰豈能離真如、藏識,而別有耶? 【非離真如、藏識】 |
行陰非離真如、 藏識而有 |
本講義是由 吉隆坡 雙威學院 佛學會 Kuala Lumpur SUNWAY COLLEGE Buddhist Society 師生共同努力所完成,歡迎廣為流傳,但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若有借用,請載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