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目錄]    [下一篇]


「技術」釋義[1]

作者:林遠澤

 

一、技術的定義


 

技術(Technik)一詞的字源來自希臘Techne(=behauen,verflechten,verbinden)Technikos(=kunstgemäßig, sachverständig) Techon(=Zimmermann, Baumeister)等單字,後來慢慢演生成對於各種技藝之能力的通用概念。稍後才有schönen Künsten nützlichen Künsten的區分。在十八世紀以後,技術與科學性的系統知識緊密結合之後,才出現科技(Technologie)一詞。

技術可以定義成:由人為創造產生的程序或工具,它在行動的整體關連中,被組建成達到人類目的的一個手段。而從技術產生過程的角度來看,技術是知覺過程或行動過程的逐漸技術化的一個社會過程。在這種過程中,人類從實踐的經驗中構成效用的圖式(Schemata des Wirkens),然後按其功能作用,結合成複雜的技術的組建物,以便為了效能的提高而持續地被使用。就此而言,狹義的技術因而是指被人製造,而在目的導向的範圍內所使用的具對象性的製造物;而廣義的技術則指所有目的導向的行動的應用手段(alle verwendeten Mittel zweckorientierten Handelns),這可以總稱為「技術的合理性」或「工具理性」。

二、技術概念的歷史

.技術(Technik,techne,ars)一詞字源學出處,最早出現於希臘文~tek(bauen, zimmern)這個字根,但手工的領域卻不是這個字所應用的惟一領域,它後來愈來愈指按規則引導的、實際理解的,亦即與特定的知識連繫在一起的理論的或實踐的能力(Können)。從古代與中世紀關於技術的概括概念中,產生出日後關於機械與工具這些字詞的運用。使用工具與技術做為相對於自然的一種文化表現,自古代起即在神話或哲學中被表達或反省。在前五世紀的雅典,隨著民主化的過程,教育逐漸普遍起來,技術概念也開始被廣泛地應用於所有的領域。這是在希臘的意義下的一種生活世界的技術化(Technisierung der Lebenswelt)。辯士們土張所有的生活領域都應有人為的媒介。現在許多帶有-ik語尾的外來語,如Arithmetik, Rhetorik , Politik, Musik等,在希臘文中都是指各種專門技術而言。例如算術(Arithmetik)原意即是指計算之「術」(techne)

相對於辯士,柏拉圖對技術有不同的理解。就柏柆圖而言,知識才是技術的本質規定,因而惟有對原因與整體關聯性具有知識才是真正的技術(wahre techne)。柏拉圖因而可以視為是最早的技術批判者,他認為相對於知識(episteme)而言,技術缺乏對原因的深入知識,且相對於實踐(praxis)而言,技術也缺乏對於道德的洞見。亞里斯多德掌握到這個必須具有原因知識的標準,而將經驗與技術區分開來。技術雖相對於經驗,是普遍性的知識,是屬於理性的靈魂能力。但亞里斯多德仍將技術歸屬於製造(poiesis),而與實踐(praxis)有別。到了斯多噶學派,則將技術定義成:為了特定的、在生活中要求的目標,而按系統性知識作出來的東西。這種觀點延續至近代,技術一直在科學理論中佔有地位,技術做為方法或科學理論的應用乃成為不言自明的。

.近代對技術概念理解的改變,是隨著自然科學理解的改變而來的。培根認為透過工具的建構可以改善知識,使之更為完美。工具是對自然的解釋,它對自然因果性進行系統性的實驗研究,然後又借助實驗發現的規則來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因而培根的自然史要描述的不是自由而無拘束的自然,而是透過透過人的技術與活動所強制拘束的自然,透過這種過程才能得到對自然法則的解釋。科學(scientia)與技術(ars)的區分在這裏被揚棄了。技術被廣義地理解成對自然機制的方法論知識。

自十七世紀起,ars一詞逐漸成為技術一詞的標示,而使得技藝(Kunst)一詞逐漸專用於美學現象的領域。康德因而將道德實踐(moralische Praxis) 與技藝的技術實踐能力(technisch-praktische Vermögen der Kunst)區分開來。後者是一種按合乎目的規則使特定的目的起作用的人類技巧。因而他也類比的說一種「自然的技術」:即在自然的因果性之下雖然沒有真正的目的,但在人類的判斷力中,由於我們在自然的產物中發現一種目的的相類似物,因而我們可以假定有一目的的概念。他因而將自然理解成一種藝術,它是一種能力的產物,而在其中有一研究自然的原則。席勒則主要將技術一詞用於美學的現象領域,他是在對象的形式中理解合藝術性(或即合乎規則性)。

  3.現代技術與過去技術最大的不同在於1)人工製品的大量性,2)新性質的機械化,3)有反思的方法(由科學家、工程師系統地推動的)。在此時,機器技術的原則是經由分工使人類行動的功能(如運動或加工)簡單化。亦即把專業的手段轉換成機器,使之免除於受到人類機體能力或靈巧性的限制(馬克斯在資本論中對此加以批判。他認為,透過機器的技術行動,工人只與機器打最簡單的交道,這與工程師才能勝任的構造性行動分裂開來)。在現代資本主義的工業社會中,技術因而主要是指事物性的技術,在其中機器的機械強制地運轉著,而人不必再介入。這並成為人理解自然與社會的主導模式。樂觀主義者以技術的進步為人類從自然限制中解放;而悲觀主義者則抱怨技術對自然無限制的剝削,並以技術工具已經相對於人類本身的目的設定而有其自行運作的法則。

.當前的討論則集中在關於控制論、電腦科學與人工智能所討論的抽象機械概念。科技的系統不在於物質的界限內,而是指經由形式的操作圖式(formale Operationsschema),去管制將物質性的、能源性的、或資訊性的投入轉換成所想要的產出。這是把機器的運作或人類的活動加以形式化或模式化,以能讓「符號性的機器」(symbolischen Maschinen)加以模仿。在當代的高科技中,人類與符號交往的技術化取得最主要的意義。計算、邏輯地解決問題與決策等等都可以交付給人工智能的程式。而各種資料如圖像、聲音與記號等,也都可以轉換成數位形式,而以資訊程式加以處理。因而在當代的科技中 ,佔主要地位的己經不是改造性的機械功能,而是輔助性的媒介功能

技術不再被當成是具有特定性質的實體或物質來加以觀察,而是當成有獨特功能的形式來加以觀察。技術經由有作用的媒介而掌握實在。這種理解著重的是完成的方式而不是完成的產品。在此技術行動的特徵是中介的行動,換言之,技術不再被理解成物質的結構,而是理解成技術化的過程,這瓦解了實體主義或本質主義對技術所做的理解。就此而言,技術不只是被動的物體而是共同作用的行為人。

三、技術發展的理論解釋

科技發展的動力的問題。這有兩個問題:1)整個科技發展的轉變過程是如何產生的?2)個別的新科技如何從最初的觀點經由原型的建構而達到廣泛的被使用?

  1)人類學的解釋始於亞里斯多德,他認為手是工具的工具,這種人類學的理論解釋,主張技術是人類身體的客觀化與外化。受黑格爾與達爾文所影響的Kapp首度把這種觀點做了有系統的解釋,他認為技術的製造物是人類身體的形式、關係或功能的轉化。Gehlen也認為,技術的發展是人這個有缺陷的存有物,借助他自已特有的機體與本能(即理解的行動與發明的智能)而達到。工具發展的三個原則因而是機能的提供(加強)、機能的減輕(節省)與機能的替代(新功能的發明)。

  2)社會學的解釋首見於Marx,他指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即是將工具從工人的手以及其機體的限制解放出來,而移交給機器。因而在手工業中,透過工人的經驗與靈巧所指導的合作關係,在機械系統中,被方法客觀的知識與固定的機器操作所取代。在此,技術的發展不是隨著某種內在於自然的潛能,或內在於人類行動的邏輯而產生,而是在社會中經由經濟性的社會關係而決定。

  3)以上的理論進路都把社會對於科技發展的影響化太強地化約成單一的結構邏輯,八0年代以後則發展出社會建構主義(Sozialkonstruktivismus)。從社會的觀點來看,技術的發展是由許多制度性的脈絡與許多不同的社會行為人所共同參與的。在這種科技產生的觀點下,技術的發展被從兩個方面加以重構,一是將個別的科技發展當成不同的社會行為人的行動計劃來加以研究。二是將技術從理念的發明到實際應用的產品之間的發展,描述成社會的進化過程,在其中不同的行為人情境以及變換的制度脈絡都關係到特定計劃的選擇。這種理解雖未能正視社會存在著不平等的權力關係、以及技術發展的遊戲空間常為固定的技術典範所限制等問題,但它卻可以把技術發展的開始視為是開放的,並得以從社會脈絡塑造出某一技術型態的研究中,確定技術進一步發展的方向,而避免對技術發展持某種決定論的立場。

  

 

βαζγδξμλπρψχυτςβθμλπρψχ

υτς

βθκ

υτς

βθκ

υτς

βθκ

πονμλβαζγδξμλπρψχυτςβθμλπρψχβζγδξμλπρ

 


 

[1] 雖然人類在文明的歷史中,已經經歷過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與資訊革命等三波的革命。但緊接而來的生物科技,將更是全新性質的革命。新的科技創造新的行動可能性,因而也帶來了新的道德問題。生物科技對倫理學的挑戰將是全新的。因此,為了探討生物科技的倫理學問題,我們必須先了解生物科技做為一種科技的革命,它與以往三波革命性質不同之處,然後我們才能在它的新性質之上,重新構想倫理學或法學的因應之道。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先做一個預備性的分析工作-即先要徹底理解「科技」在過去三波革命中意涵的變遷,然後才能為生物科技革命的特殊性做定位,以做討論生物科技的道德問題的基礎。這個工作無法在一篇短文中處理,底下因而先只是概述「技術」的概念史,以做為日後進一步討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