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研究所
http: //kommunix.uni-muenster.de
作者:王雅萍
今天位在
Bispinghof 9-14的「大眾傳播系」,歷史得回溯到四分之三個世紀前。1918年Aloys Meister在給當時普魯士科學部長(Wissenschaftsminister)一封信提及,國家有必要立即成立一個「報業審校部」(Lektorat für Zeitungswesen),因為德國報刊在剛結束的戰爭中,沒有能力對德國人民解釋國家政策;這個問題惟賴對新聞記者進行全面專業教育,才得以解決。1918
年4月12日Friedrich Castelle出任第一任審校部主任,該部後來改名為「報紙研究所」(Institut für Zeitungskunde)。在Hubert Max領導下,此刻位於Rosenstraße的研究所,被納粹任用為研究單位。在1939年一項「報刊謊言研究」(Erforschung der Presselüge)比賽中,研究所以一項外國對第三帝國「挑撥」為題,獲得首獎。二次大戰後,
Walter Hagemann接掌這個研究單位,並將其易名為「新聞學研究所」(Institut für Publizistik),自此研究的範圍便不限制在報業。1960年當時位於Domplatz的研究所,改由荷蘭人
Henk Prakke帶領。Prakke視新聞為功能性科學及雙向對談;他認為傳播即雙向的給予與接收。這個思想取向後來被稱為「敏斯特學派」(Münsteraner Schule)。由於申請就讀新聞系同學不斷增加,自
1975/1976冬季班起,新聞系首次進行「入學限制」(Zulassungsbeschränkung, NC),至今新聞系一直是名額限制科系。為解決教室問題,新聞系搬到今天的位址Bispinghof。1997/98
冬季學期,Siegfried J. Schmidt(傳播理論及媒體文化教授)與Siegfried Weischenberg(媒體理論及媒體實務教授)晉升為C4教授,Schmidt並獲選為新聞研究所教務長。新聞研究院也同時再度改名為「傳播研究所」(Institut für Kommunikationswissenschaft)。
傳播研究所目前分為兩個部門,一為「媒體學」
(Medienwissenschaft),一為「新聞學」(Journalistik)。「媒體學」部門主要師資有Univ-Prof. Dr. Klaus Merten, Univ.- Prof. Dr. Siegfried J. Schmidt, 及Priv.-Doz. Dr. Joachim Westerbarkey。「新聞學」主要師資有Univ.-Prof. Dr. Miriam Meckel, Univ.-Prof. Dr. Siegfried Weischenberg.在硬體設備上,傳播研究所有一系圖書館,其中附有檔案室,同學可以調閱。另外,設有一間附有電腦排版系統的編輯室,一間播音室,一間備有十六台電腦的電腦室。
新聞
基礎課程(Grundstufe):七張學分證明 | |
第一學期 |
- 導論課一(Orientierungkurs I) |
第二學期 |
- 導論課二(Orientierungskurs II) |
三至四學期 |
-
社會學方法(Sozialwissenschaftlicher
Methodenkurs) - 媒體實習課(Medienpraktischer Kurs)- 兩堂「反思課」(Reflexionskurs) |
一直到第四學期 |
實習課加上實習 |
第四學期後 |
檢驗考 (Zwischenprüfung) |
高等課程:六張學分證明 | |
五至八學期 |
- 兩門為期兩個學期的「計畫活動」(Projektveranstaltung)- 兩門「個別活動」(Einzelveranstaltu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