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夏茶與秋茶的識別

春茶、夏茶與秋茶的劃分
春茶、夏茶與秋茶的劃分,主要是依據季節變化和茶樹新梢生長的間歇而定的。


在我國氣候條件下,除華南茶區的少數地區外,絕大部分產茶地區,茶樹生長和茶葉采制是有季節性的:江北茶區茶葉采制期為5月上旬至9月下旬,江南茶區茶葉采制期為3月下旬至10月中旬,西南茶區茶葉采制期限為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屬於亞熱帶和溫帶地區的茶區,包括江北茶區、江南茶區和西頁茶區,通常按采制時間,劃分為春、夏、秋三季茶。但季節茶的劃分標準是不一致的。有的以節氣分:清明至小滿為春茶,小滿至小暑為夏茶,小暑至寒露為秋茶;有的以時間分:於5月底以前采制的為春茶,6月初至7月上名采制為的夏茶,7月中旬以後采制的為秋天茶.我國華南茶區,由於地處熱帶,四季不大分明,幾乎全年都有茶葉采制,因此,除了有春茶、夏茶和秋茶之分外,還有按茶樹新梢生長先後、采制遲早,劃分為頭輪茶、二輪茶、三輪茶、四輪茶的。

茶樹由於受氣候、品種,以及栽培管理條件的影響,每年每季茶的采制的遲早是不一致的。大體說來,總是自南向北逐漸推遲的,南北差異達3-4個月。另外,即使是同一茶區,甚至同一塊茶園,年與年之間,也可以因氣候、管理等原因,相差5-20天。

由於茶季不同,茶樹生長狀況有別,因此,即使是在同一塊茶園內采制而成的不同茶季的茶葉,無論是外形和內質都有較大的差異。以綠茶為例,由於春季氣溫適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樹經頭年秋鼕季較長時期的休養生息,體內營養成分豐富,所以,春季不但芽中肥壯,色澤綠翠,葉質柔軟,白毫顯露,而且與提高茶葉品質相關的一些有效成分,特別是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的含量也較豐富,使得春茶的滋味更為鮮爽,氣更加強烈,保健作用更為明顯。加之,春茶期間一般無病蟲危害,無須使用農藥,茶葉無污染,因此春茶,特別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綠茶品質最佳的。所以,眾多高級名綠茶,諸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雲霧等等,均無自春茶前期。夏茶,由於采制時正逢炎熱季節,雖然茶樹新梢生長迅速,有“茶到立夏一夜粗”之說,但很容易老化。茶葉中的氨基酸、維生素的含量明顯減少,使用使得夏茶中花青素、咖啡堿、茶多酚含量明顯增加,從而使滋味顯得苦澀。秋季氣候介於春夏之間,在秋茶後期,氣候雖較為溫和,但雨量往往不足,會使采制而成的茶葉顯得較為枯老。特別是茶樹歷經春茶和夏茶的采收,體內營養有所虧缺,因此,采制而成的茶葉,內含物質顯得貧乏,在這種情況下,不但茶葉滋味淡薄,而且氣欠高,葉色較黃。所謂“要好喫,秋白露”,其實,說的是茶葉“味道和淡”罷了。

對紅茶而言,由於春茶期間氣溫低,濕度大,發酵困難,而夏茶期間氣溫較高,濕度較小,有利紅茶發酵變紅,特別是由於天氣炎熱,使得茶葉中的茶多酚、咖啡堿的含量明顯增加,因此,干茶和茶湯均顯得紅潤,滋味也較強烈。隻是由於夏茶中的氨基酸含量減少,對形成紅茶的鮮爽味有一定影響。

春茶、夏茶與秋茶的品質特征春茶、夏茶和秋茶的品質特征,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描述。

(1)、干看主要從干茶的色、 、形三個因子上加以判斷。凡綠茶色澤綠潤,紅茶色澤烏潤,茶葉肥壯重實,或有較多白毫,且紅茶、綠茶條索緊結,珠茶顆粒圓緊,而且 氣馥郁,是春茶的品質特征。凡綠茶色澤灰暗,紅茶色澤紅潤,茶葉輕飄松寬,嫩梗寬長,且紅茶、綠茶條茶條索松散,珠茶顆粒松泡,氣稍帶粗老,是夏茶的品質特征。凡綠茶色澤黃綠,紅茶色澤暗紅,茶葉大不不一,葉張輕薄瘦小, 氣較為平和,是秋茶的標志。在購茶時還可結合偶爾夾盡可雜在茶葉中的茶花、茶果來判斷是何季茶。如果發現茶葉中夾有茶樹幼果,其大小近似綠豆時,那麼,可以判斷為春茶。若幼果接近豌豆大小,那麼,可以判斷為夏茶。若茶果直徑已超過0.6釐米,那麼,可以判斷為秋茶。不過,秋茶時由於鮮茶果的直徑已達到1釐米左右,一般很少會有夾雜。自7月下旬開始,直至當年8月,為茶花蕾期,而9-11月為茶樹開花期,所以凡發現茶葉中雜有干茶樹花蕾期或干茶樹花朵者,當為秋茶了。隻是,茶葉在加工過程中,通過篩分、揀剔,很少會有茶樹花、果夾雜。因此,在判斷季節茶時,必須進行綜合分析,方可避免片面性。

(2)、濕看就是對茶葉進行開湯審評,作為進一步判斷。

凡茶葉衝泡後下沉快, 氣濃烈持久,滋味醇;綠茶湯色綠中顯黃,紅茶湯色艷現金圈;茶葉葉底柔軟厚實,正常芽葉多者,為春茶。
凡茶葉衝泡後,下沉較慢, 氣稍低;綠茶滋味欠厚稍澀,湯色青綠,葉底中夾雜銅綠色芽葉;紅茶滋味較強欠爽,湯色紅暗,葉底較紅亮;茶葉葉底薄而較硬,對夾葉較多者,為夏茶。凡茶葉衝泡後氣不高,滋味平淡,葉底夾有銅綠色芽葉,葉張大小不一,對夾葉多者,為秋茶。

以上資料來源:食神網  編輯:丁蕾

 

飲茶時會有苦味、澀味的原因

 

在半發酵茶中苦味是無可避免會存在的,只是程度與性質的不同。形成的原因為:
1.
殺菁不足,內含物質無法轉化。
2.
季節因素,溫度高、日照強的季節裡所採的茶菁較苦。
3.
品種特性,通常大葉種較小葉種為苦。
4.
菁葉成熟度,通常嫩葉較苦。
5.
另有土壤、施肥、樹齡、茶園管理等皆會有影響。
一般茶業從事者,較常將苦味分成兩類,意即可轉苦為甘的『活苦』與久苦不退的『死苦』。

澀味是茶葉裡最討人厭的味覺。但它對茶的品質與療效,卻有一定程度的貢獻。澀為在半發酵茶的範圍裡與菁、苦一樣,不可避免的存在,只是程度與性質上的差異而已。其形成的原因亦大致相似。從業者有把他分成『可化退的澀』,與久澀不退的『咬舌澀』。

 

葉為什麼會陳化變質

 

葉為什麼會陳化變質呢?明代羅廩撰寫的《茶解》中,早就說得一清二楚:〔藏茶宜燥又宜涼,濕則味變而香失,熱則味苦而色黃。〕也就是說,溫、濕度是茶葉變質的主要因素。   

 

一、茶之含質及特性                   

近代生化分析表明,茶葉中既具有親水的化學物質,如茶多酚、類酯物質、蛋白質、糖類等;又具有吸水的物理性狀,如質地疏散、條索鬆空。這樣就使茶葉具有很強的吸濕還潮特性,而吸濕還潮的結果,會使茶多酚、抗壞血酸、類酯物質等發生不同程度的氧化,葉氨基酸、葉綠素、香氣等成分轉化成別的物質,於是茶葉的滋味發生變化,香氣減低,失去了新鮮感。    

在存放過程中,茶葉吸水還潮的快慢,與周圍環境相對濕度的大小有很大的關係。試驗表明,將含水量為5.7%的茶葉暴露在空氣中十天,在不同的濕度條件下,茶葉吸水還潮的快慢是不同的。在相對濕度為42%的條件下,存放的茶葉含水量為 6.5%;在相對濕度為57%的條件下,存放的茶葉含水量為8.4%;在相對濕度為90%的條件下,存放的茶葉含水量為16.8%。有人還做過一個試驗,在梅雨季節時,把乾燥的茶葉暴露在空氣中,結果茶葉的含水量每小時增加1%左右。  

茶葉的含水量控制在多大範圍最有利於存放呢?研究結果證明保存茶葉的最佳含水量為3%。隨著茶葉含水量的增加,水分成了茶葉品質成分化學反應的溶劑。水分越多,茶葉中的有益成分擴散移動和相互作用就越顯著,茶葉的陳化變質也就越迅速。當茶葉含水量在6%以上時,茶葉的變質相當明顯,以綠茶為例,與茶葉品質有關的水浸出物、茶多酚、葉綠素下降越明顯。紅茶也同樣是如此,含水量越高,茶黃素、茶紅素、茶多酚、水浸出物下降也越多。與此同時,對紅茶品質不利的茶褐素卻隨之而增多,因此,茶葉的防潮是十分重要的。          

 

二、如何保存好茶葉                   

要防止茶葉在貯放過程中變質,必須將茶葉乾燥至含水量在6%以內,最好控制在3%至5%之間。茶葉的含水量,一般可憑觸覺大抵估量出來,如果抓取一撮茶葉,用手指輕輕搓,立即成粉末狀,表明茶葉含水量在6%以內,適宜保存;若用手指搓茶,只能使茶葉成片末狀,表示茶葉含水量在10%以上,這種茶葉一般不宜選購,要麼立即進行乾燥處理,否則,短短數天茶葉就會變色。品種或乾燥程度不同的茶葉,即使處於相同的環境,變質的快慢也不一樣,大體說來,散茶比緊壓茶容易變質,條茶又比顆粒茶容易變質。                 

溫度的作用主要在於會加快茶葉的自動氧化。據試驗,溫度每提高攝氏十度,綠茶湯色和色澤的褐變速度可加快三至五倍;而冷藏則可抑制氧化褐變。所以,茶葉陳化變色,說到底,是茶葉自動氧化的結果。在這一個程中,茶葉中的某些化學物質在空氣中氧氣的參與下,有相當一部分本來可以溶解於茶湯的滋味物質,變成了不溶或難溶物質,同時,也使一部分表現茶葉色澤的色素物質,以及給人以芬芳的芳香物質,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茶多酚自動氧化的結果,會使紅茶的湯色變得暗淡渾濁,綠茶的湯色黃褐不清;葉綠素是形成綠茶色澤的主要物質,自動氧化的結果,青翠的色澤變成了枯黃色。            

所以,用低溫存放茶葉己逐漸為人們所利用。據試驗,將茶葉貯存在攝氏零下五度以下,茶葉的氣化變質非常緩慢,貯存在零下二十度以下,可久藏而不變質,幾乎能完全防止品質劣變,不過若能在零下三十八度以下貯藏則可達到品質絕對穩定。除了上面提到的濕度、溫度和空氣外,光線的強弱也與茶葉自動氧化反應有關。強光不但能加速茶葉的氧化,而且能使茶葉中的某些物質起光化反應,增加茶葉中的戊醛、戊烯醇等的含量。有的茶葉之所以具有不愉快的〔日晒味〕,就是這個緣故。     

由此可見,茶葉的自動氧化必須具備四個條件,即濕度、溫度、空氣和陽光,而這四者之間又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休戚相關的。如在空氣、陽光的參與下,高溫、高濕,既促進了茶葉的自動氧化,又會加速微生物的繁衍,茶葉霉爛變質就無可避免了。                          

另外,茶葉中還含有高分子棕櫚酸和帖稀類化合物。這類物質生性活潑、廣交異味,把茶葉裝入普通的茶葉罐內,存放在有異味的物質中,諸如香皂、樟腦、油漆、香煙等等,也會很快地吸收它們的氣味,粘附於茶葉表面,從而產生異味,加工茶葉時,機具漏煙,會使茶葉產生煙味。茶葉放在新製的木器家具內,會產生木質味。難怪茶廠裝箱用的木類,必須先在露天擱置一個春秋,此類情況的發生,無一不是棕櫚酸和帖烯類物質作崇的結果。                          

 

縱上所述,要保管好茶葉,保持茶葉原來的天賦本色,不使 茶葉陳化變質,存放時必須做到〔五忌〕:一、忌茶葉含水較多, 二、忌茶葉接觸異味,三、忌茶葉承受光照,四、忌茶葉置於高溫,五、忌茶葉久露空氣之中。                  

 

以上文章內容摘自(茶與壺雜誌)    作者草民先生

  Mail to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