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專欄

為了藝術為了愛

──浪漫歌劇作曲家普契尼與其作品

作者:林中強

G. Puccini

段落追蹤索引: ◎波西米亞人 ◎托斯卡 ◎蝴蝶夫人 ◎杜蘭朵公主

前 言

  歌劇,給一般人的感覺,就是那種屬於西方上流社會,遙不可及的高水準藝術。 其實,在二十世紀之前的歐洲,歌劇的普遍,就像現在的電影、流行樂一般。
  雖然說這種話是稍微誇張了點,但是,不管你是否曾接觸過歌劇,提到「蝴蝶夫 人」四字,你一定有印象;提到「公主徹夜未眠」,你會知道這首歌前一陣子時分 流行。當然,這一方面要歸功於媒體報導的威力,一方面更要歸功於歌劇作曲家的 造詣和歌曲的感染力。
  歌劇的發源地──義大利,長久以來,有兩位作曲家對後世影響最大。首先是威 爾第(G.Verdi),他的作品幾乎全是耳熟能詳的佳作,如「茶花女」中的「飲酒歌 」;「弄臣」中的「善變的女人」。其中前者在前一陣子被當成國內一部水餃廣告 的背景音樂;後者在數年前被一家補習班拿來配詞:「台大補習班……是升學的搖 籃……」,由此可知其通俗與動聽的程度。另外一位作曲家是寫「蝴蝶夫人」、「 杜蘭朵公主」等名歌劇的普契尼。本文在此擬就普契尼的一生及其名作的有關資料 ,作一番整理介紹,以饗音樂同好。

浪漫作曲家普契尼的一生

  賈可摩•普契尼(Giacomo Puccini)是義大利浪漫樂派歌劇的大作曲家,1858 年12月22日出生於路卡(Lucca)。前兩代都是音樂家,祖父多梅尼克曾寫過四部 歌劇,父親米凱烈則是當地活躍於音樂作曲、演奏、教育三方面的地方名士。
  普契尼五歲時,父親就因病去世,家庭頓時陷入困境,他的母親因此強烈期盼 他能成功,一等普契尼稍長,便將他到亡夫學生安傑羅尼的門下,接受音樂教育。 幾年後,他又接受唱詩班與風琴師的訓練,成為聖馬帝諾教堂的風琴手,並有了少 許的收入。
  1876年,普契尼十八歲時,在比薩欣賞了威爾第的歌劇「阿依達」,從此激發 他創作歌劇的雄心,寄望以歌劇作曲家獲得成功,夢想到米蘭學習。四年後,普契 尼憑著演奏所賺得的錢,還有伯父的幫忙,再加上義大利馬格麗特女王的獎學金, 如願以償地進入米蘭音樂學院就讀,師承龐開利(A. Ponchielli)與巴濟尼(A. Bazzini)。
  因為恩師的鼓勵,在學期間普契尼就曾譜寫過獨幕歌劇「薇麗」(Le Villi, 也譯作「山精」、「怨女幽魂」),參加一家報社所主辦的歌劇比賽,雖然不幸落 選,但在龐開利與柏依多(A.Boito)的合力推薦下,這部歌劇於1884年在米蘭首演 ,其樂譜並由當時十分著名的黎柯笛音樂公司出版。
  由於此劇頗受好評,黎柯笛公司便委託普契尼寫作第二部歌劇「艾德嘉」 (Edgar)執筆中母親和弟弟先後去世,此一打擊加上原劇本的缺陷,他的歌劇遂宣 告失敗。失望無比的普契尼,則因下一部作品「曼儂•雷斯考」(Manon Lescaut) 的成功而拾回信心。此劇於1893年在托利諾首演,由於旋律豐富優美,大獲成功 後,普契尼立刻以歌劇作曲家的身份成名於世,且奠定他日後成為威爾第可能繼承 者的地位。
  不過普契尼的真正博得勝利,是靠1896年在托利諾首演的「波西米亞人」(La Boheme)。這部描寫法國巴黎拉丁區四位波西米亞窮藝術家生活情景的歌劇,雖然 首演時反應冷清,但兩個月後在巴勒摩再度演出,卻獲得了狂熱的歡迎,確立了這 位歌劇作曲家的世界性地位。
  1900年,普契尼的新作「托斯卡」(Tosca)在羅馬舉行首演,但跟波西米亞 人一樣,首演並未成功。三個月後,在米蘭由托斯卡尼尼(註)指揮演出,此劇才 逐漸為人所知,盛演不衰。
  1904年二月,普契尼因前兩部作品大為成功,信心滿滿地推出「蝴蝶夫人」 (Madama Butterfly),但是觀眾對全然陌生的日本布景和服裝根本不感興趣,而 且在第一幕終了處出現「波西米亞人」的旋律,觀眾對此鼓譟、激動,並加以嘲 罵。首演於是在整座歌劇院的一片混亂的尷尬中結束。然而三個月後,普契尼將改 編過的蝴蝶夫人推出,在布雷夏再度上演;這部歌劇卻獲得了空前未有的大成功, 一直到今日,盛況歷久不衰,深扣人心,被認為是當代最偉大的歌劇。
  1910年,「西部姑娘」(La fanciulla del West)在紐約首演,由托斯卡尼尼 指揮,卡羅素飾唱其中一角。憑著堅強的卡司,結果博得好評,但由於劇情與音樂 之間缺乏緊密的接合,成就並不高。
  1917年,「燕子」(La Rondine)在蒙地卡羅首演。這部劇情酷似威爾第「茶 花女」與約翰•史特勞斯「蝙蝠」的歌劇,卻是一部僅留下其中的圓舞曲與詠唱的 失敗作。
  1918年,普契尼闊別了獨幕歌劇三十年後,一口氣推出了「外套」 (IlTabarro,也譯作「大衣」)、「修女安潔麗卡」(Sour Angelica)、「強 尼•史基基」(Gianni Schicchi)三部獨幕歌劇,但普契尼把它們全部歸納在一起 成為「三部連篇作」(Il Trittico),並於12月14日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同 時上 演,評價頗高。
  1924年11月普契尼為了接受咽喉癌治療手術前往布魯塞爾,這時旅行袋中放著 「杜蘭朵公主」(Turandot)終曲的草稿,希望在手術後休養期間完成這部以中國 為舞臺的偉大鉅作。不幸手術並未成功,於11月29日在當地的醫院中病逝。後來他 的學生弗朗哥•阿法諾(Franco Alfano)根據旅行袋中的三十六頁草稿,把終曲部 份完成。1926年,也就是普契尼死後兩年,這部遺坐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首演,由 托斯卡尼尼指揮,大為成功,成為繼普契尼的三大歌劇:「波西米亞人」、「托斯 卡」、「蝴蝶夫人」之後的另一部巔峰之作,也為普契尼的一生劃下一個輝煌燦爛 的句點。

[普契尼,賈可沙,伊利卡]

左起:普契尼、賈可沙、伊利卡(攝於1896年)

波西米亞人

■全劇簡介

  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中葉的巴黎。以主角詩人魯道夫與女裁縫咪咪的悲傷愛情 故事作為發展的主軸。兩人都過著貧窮的生活,魯道夫的善妒造成兩人分手,直到 咪咪已經奄奄一息才再復合。音樂的結構十分嚴謹,使用了許多前後參照呼應的手 法,反應劇本中的巧合與反覆。魯道夫與朋友居住在一個寒冷閣樓裡,他就在這裡 初次與咪咪相遇。故事結尾也回到同一個閣樓,病入膏肓的咪咪經歷一段時間的疏 離後,回到閣樓等死。第一幕中,魯道夫以他的手溫暖咪咪冰冷的手,到了最後一 幕,咪咪則需要皮手筒來溫暖凍僵的手指。中間的幾個歌劇場景,把沐浴在幸福之 中的愛侶帶到熱鬧非凡的莫姆斯咖啡館,並穿插穆賽塔與老情人之間的鬧劇。然 後,在寒冬的客棧外頭,氣氛變得有些悲戚,穆賽塔在屋內與客人調情,刺激情人 馬伽羅吃醋。但同時間,咪咪也偷聽到魯道夫宣告他的愛心不變,只是如果她仍住 在他冰冷的閣樓裡,便很難保住性命。

  「波西米亞人」結構十分統一,音樂與戲劇之間精確呼應,完全避免過度的陳 述,這是「波西米亞人」能夠大受歡迎的原因。全劇共分四幕,普契尼十分巧妙地 做出交響曲般的處理,結構嚴謹,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緊迫張力,卻在平凡故事中 充滿旺盛的生命力,就像一首優美的抒情詩。
  「波西米亞人」故事乃是取材自法國作家穆傑(Henri Murger)的小說「波西 米亞人的生活情景」,書中的情節,全是作者和他的伙伴們的親身體驗。普契尼取 用後,也植入自己貧窮青春時期的回憶,據說第一幕中間四位藝術家把前來催繳房 租的房東灌醉,再一起把他攆出去的情節,是普契尼的實際體驗。於是這部頗具真 實感,青春詩篇般的歌劇,最後傳遍各地,演出不斷。
  此劇的劇本是由賈可沙(G.Giacosa)和伊利卡(L. Illica)共同執筆的, 1896年6月21日,「波西米亞人」在當時年僅二十九歲的托斯卡尼尼指揮下,在義大 利雷喬劇院舉行首演。樂評和觀眾的反應起初並不熱烈,因為新作品似乎欠缺「曼 儂•雷斯考」劇中明顯的奢華、浪漫魅力。不過,「波西米亞人」最後還是成為義 大利歌劇曲目中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成就遠超過「曼儂•雷斯考」。

■名曲

  「波西米亞人」中最著名的詠歎調,當推「妳那好冷的小手」(Che gelida manina),這是一首難度頗高的男高音詠歎調。第一幕中,詩人魯道夫正和咪咪在 黑暗中尋找掉落的鑰匙,後來碰到咪咪的手,而且驚訝地發覺她的手好冷,於是溫 柔地把她的手握住,唱出這首深情的詠歎調:「多麼冰冷的小手啊!且讓我使她溫 暖。這樣摸索是徒勞的,在黑暗中什麼都看不見……時常有兩名盜賊偷走我庫房裡 所有的寶藏,那是一對曼妙的雙眼。他們跟著妳進來,我的夢想,所有美麗的夢, 立刻都已被偷走。可是我並不難過,因為甜美的希望已經填滿整個房間!……」
  魯道夫唱完「妳那好冷的小手」後,希望咪咪也能夠說出自己的事,讓魯道夫 能多瞭解她。咪咪猶豫了一會兒,便開始唱出本劇最著名的女高音詠歎調「我的名 字叫咪咪」(Si, mi chiamano Mimi),敘述她可憐的身世:「好的!人們都叫我 咪咪,但我的名字是露琪亞,我在家或在外面縫紉衣服與絲綢……我一人獨居,自 己做晚飯。我不常去望彌撒,但經常向上帝禱告……有朵玫瑰在我的花瓶開花,我 呼吸每一片花瓣的芬芳,花的香味是如此柔美,但是我做的花,唉,卻沒有香味。 ……」
  「我的名字叫咪咪」是一首適合抒情女高音的詠歎調。本劇中,也有一首適合 花腔女高音的詠歎調:「當我走在路上」(Quando me'n vo')。第二幕中間,不 久以前因故和魯道夫的好友畫家馬伽羅吵架而負氣離去的穆賽塔,挽著郡議員阿京 德羅前來,出現在幾位波西米亞人面前。在這尷尬的場面中,馬伽羅假裝沒看見她 ,但穆賽塔卻故意搔首弄姿,唱出這首充滿誘惑味道的圓舞曲「當我走在路上」, 藉此吸引馬伽羅的注意:「當我走在路上時,人們都會停下腳步注視我,被我的美 姿深深迷住,從頭打量到腳底……。我非常瞭解這時人們貪婪的神情,那是微妙又 強烈的憧憬。即使是隱藏的美,也會變成清楚的魅力浮現出來……我非常清楚,你 不肯吐露自己的痛苦,不肯吐露痛苦,可是我很明白,你已肝腸寸斷,痛不欲生! 」

托斯卡

■全劇簡介

  「托斯卡」是描寫1800年時,羅馬的一名畫家卡瓦拉多西因為藏匿前羅馬共和 黨領事安傑羅弟而被通緝,他的名歌唱家愛人托斯卡出於善妒和愛,而為兇殘的警 長史卡畢亞所利用,致使卡瓦拉多西被捕入獄,並遭嚴刑拷打。警長也唾涎托斯卡 ,欲將這個情敵處死以便獨佔。後來托斯卡利用警長不備時把他刺死,但畫家也因 史卡畢亞的陰險而慘遭槍斃,痛心之餘托斯卡跳樓自殺殉情。
  「托斯卡」受了寫實主義的影響,把陰暗的悲劇主題,藉著普契尼特有的戲劇 樣式,用優美流暢的旋律點綴起來,成為頗具特色的歌劇。
  「托斯卡」是依據法國作曲家薩杜(V. Sardou)頗受歡迎的劇本改編而成, 由伊利卡和賈可沙合作改編。全劇共分三幕。
  此劇首演的成績不盡如人意,樂評家的反應相當冷淡,但觀眾卻越來越熱烈, 北義大利幾家歌劇院的演出都大獲成功。同年七月,「托斯卡」在倫敦柯芬園上演 ,次年二月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搬上舞臺,自此普契尼的「托斯卡」一直在歌劇大 受歡迎。時至今日,批判性的爭議依舊存在,但觀眾的熱烈支持卻從未動搖,音樂 本身更讓許多偉大的歌唱家有機會大顯身手。

■名曲

  「為了藝術,為了愛」(Vissi d'arte, vissi d'amore)是本劇最受歡迎的 女高音詠歎調。第二幕中,卡瓦拉多西被警長逮捕並遭酷刑,他的名歌唱家愛人托 斯卡為了營救情人,向警長哀求饒命,但警長卻要托斯卡愛他,作為交換條件。這 時托斯卡悲痛地唱出這段著名的詠歎調:「我為了藝術,為了愛情而活,對於任何 生靈我從未傷害過……我始終信仰真誠,忠誠地禮拜禱告。始終真誠地在祭壇上獻 花,但在我痛苦的時候,為什麼,上帝竟然如此報答我?……你要我在你跟前懇求 ?」
  「托斯卡」第一幕是在安德雷亞教堂內所展開的。畫家卡瓦拉多西正在為教堂 畫聖母像,但管理員卻發現,這張像很像每天都到這裡祈禱的一位姑娘,卡瓦拉多 西很坦率地承認了。接著便開始工作,可是突然停筆,從口袋中拿出愛人托斯卡的 小像作比較,接著唱出這首著名的男高音詠歎調「微妙的和諧」(Recondita armonia):「不同美麗的奇妙和諧!……我熱情的戀人佛洛莉亞(托斯卡)是棕 色頭髮,而你,神秘的美女,有一頭金髮,有著藍色碧眼,而托斯卡卻是黑眼珠。 各式各樣的美感,都融化到藝術的神秘中。但我畫她的時候,心裡想的只有妳,托 斯卡!」
  除了「微妙的和諧」外,男高音在第三幕還有一首更為出色的詠歎調「星光燦 爛」(E lucevan le stelle)。第三幕黎明前,被捕的卡瓦拉多西一小時後就要 被處死刑,於是便寫一封信打算向托斯卡告別,畫家寫了不久,把筆放下墜入沈思 中,並開始唱出本劇最著名的詠歎調:「星光燦爛……大地飄香……她滿身芬芳地 進來,跌落在我的懷裡……啊!甜蜜的吻,銷魂的親撫,我顫抖地揭開她的面紗, 顯露她美麗的容顏!可是我這愛情美夢已永遠消褪。時光流逝不復返,我將在絕望 中死去!儘管直到現在,我還是那麼珍惜生命!」
  「星光燦爛」不只是一首表達情感的歌曲,說它是情感的本身似乎更為貼切。 歌曲一開始應以耳語般的清唱開場而非吟頌,才能將普契尼心中蓄意營造的「偉大 情操」氣氛表達出來,而不至於陷入歇斯底里。歌詞已不再是自口中吐出的字句, 乃是從靈魂深處自然流露的情感。

蝴蝶夫人

■全劇簡介

  「蝴蝶夫人」刻畫1900年時,美國軍官平克頓與日本妻子蝴蝶之間的愛情關係 。蝴蝶是這段婚姻是永久的結合,但平克頓卻只當作是偶然的姻緣。平克頓遺棄蝴 蝶,最後帶著美籍妻子凱蒂回來。蝴蝶為平克頓生了一個兒子,被迫交給凱蒂之後 ,蝴蝶自殺身亡。平克頓的角色沒有什麼英雄色彩,主要的注意與同情不可避免地 都集中在年僅十五歲的藝妓蝴蝶身上。蝴蝶把美國過渡理想化,本身的視野卻純粹 是日本式,而平克頓則完全不瞭解她單純的生活觀點。只有美國領事夏普利斯對整 個是件以及可以預見的結局保有平衡的看法。
  為了完美地傳達出劇中的情景,普契尼刻意使用了優美的旋律與豐富的色彩去 譜寫,試圖把故事中的異國情趣與魅力充分表現出來。由於必須刻畫出東洋氣氛, 他便適度地取用五聲音階,以及日本的歌謠,如「越後獅子」、「我皇治世」、「 櫻花」等,做出巧妙的轉調和動機的處理。在樂器的使用上,打擊樂器與管樂器高 音的使用等,都頗具效果。
  「蝴蝶夫人」全劇可說是為了女高音而構思的,因為普契尼最擅長描寫像蝴蝶 這種純情又可憐的女性,據說他在作曲時自己經常感動得流淚。因此,這部歌劇儘 管有許多日本旋律,可是在蝴蝶敘述自己的想法時,普契尼都用自己那魅人的旋律 寫作而成。在和聲上也到處散見他對新音樂的嚮往。
  「蝴蝶夫人」的故事取材自隆格(J. L. Long)的小說,美國名劇作家貝拉斯 可(D. Belasco)將此暢銷小說改成戲劇。
  後來,普契尼在倫敦欣賞了此劇,儘管他幾乎聽不懂英語,卻仍被舞臺上的情 景感動。回到米蘭後,就請前幾次合作相當成功的伊利卡和賈可沙協助把它編寫成 歌劇劇本,再經幾番波折,普契尼終於完成譜曲工作。
  不料,首演是一塌糊塗,普契尼當然無比憤怒和失望。眼看著心血結晶首演失 敗,他於心不甘;改寫之後,此劇於1904年5月28日在布雷夏特亞托羅大劇院再度 上演,這時才終於獲得了它應有的成功。

■名曲

  第二幕剛開始時,女僕鈴木對離開三年的平克頓已漸漸絕望,但蝴蝶則告訴跪 在佛像前祭拜的鈴木說不可以懷疑,然後唱出這首洋溢著深情的女高音詠歎調「一 個美好的日子」(Un bel di vedremo):「在一個美好的日子裡,我們會看到一 縷清煙在海平面的盡頭升起,然後出現一艘船。白色的船艦進到港口,高聲鳴響致 敬。……我要在山上等待,但不因久候而心焦。而,城市中的人潮中,竄出一個小 小的白點往山上奔跑。他是誰?當他到達時,又會說些什麼?……他會有些憂慮地 喊著:芬芳可愛的小妻子!……這一切都將會一一應驗,我保證。即使你在擔憂, 但我卻充滿信心。」
  這首說給鈴木聽,也是安慰自己的歌曲,是普契尼名曲中的名曲,很難找得到 有其他的作曲家能像普契尼這般用音樂來描寫心靈的變化。而且拿捏的恰到好處。
  在「蝴蝶夫人」中,有一首十分特殊的合唱曲:「嗡鳴合唱」(Humming Chorus)。第二幕(第一場)結束時,見到美國林肯號靠岸的蝴蝶,興奮地等著平 克頓上山回家,可是苦候至深夜,依然不見平克頓的身影,孩子和鈴木已經睡著, 只有蝴蝶仍塑像般站著往外守望。這時,由遠處傳來女高音和男高音以哼聲唱出來 的合唱曲。整首曲子沒有歌詞,只是用嗡鳴似的鼻音來哼唱,旋律十分優美,配合 著舞臺上夜闌人靜,沒有任何動作的景象,令人有一股寂寥的感受。
  「蝴蝶夫人」中讓男高音表現的機會並不多,唯一的一首男高音詠歎調,是「 再見,可愛的家」(Addio, fiorto asil)。第三幕中間,平克頓重訪昔日的愛巢 ,但是他沒有勇氣和三年來忠心耿耿等待他的蝴蝶見面,平克頓一面痛苦地自責, 一面落淚唱出這首告別的詠歎調,然後羞愧地迅速離去:「再見了,花團錦簇的幸 福與愛情庇護所,她甜美的容顏將永遠痛苦地折磨我。再見了,花團錦簇的庇護所 ,我再也不能忍受你的陰森!我要逃離,我要逃離,我是惡棍!」
  這首唯一的男高音詠歎調,充滿著義大利風味,這是重新演出時追加的歌曲, 表現出平克頓本人的性格。

杜蘭朵公主

■全劇簡介

  「杜蘭朵公主」是敘述冷酷無情的中國公主杜蘭朵猜謎招駙馬的故事,杜蘭朵 公主將所有答不出謎語的外國王子處死,以報復從前外族對其祖先的凌辱。但韃靼 王子卡拉富卻正確地猜出答案,準備迎娶公主,誰知公主竟然食言,不願下嫁,卡 拉富王子於是也出了一道題,只要公主找出他叫什麼名字,他便隨公主擺佈。公主 遂下令全北京城的人都不准睡,直到找出王子的姓名。後來,王子的熱情終於感動 了公主冷酷的心,公主也承認愛上了王子卡拉富,全劇在歡騰的大合唱中落幕。
  「杜蘭朵公主」是普契尼的最後一部作品,充滿了中國風味。雖然法國作曲家 雷哈爾(Lehar)的歌劇「微笑之國」其實指的也是中國,但在旋律上,跟中國並 沒有多大關係。所以一般均公認,「杜蘭朵公主」是西洋歌劇當中,唯一一部完全 以我國為背景的作品。不過,「杜蘭朵公主」的故事不見經傳;冷酷公主猜謎選親 ,未能猜中者一律斬頭處死,過份殘酷,也不合我國民情,這是小小的缺點。雖然 如此,但普契尼憧憬中國之情,躍然紙上,劇中不但仿效我國的五聲音階古調,更 多次使用了純樸可愛的中國民謠「茉莉花」的旋律,使我們聽後倍感親切。   這部歌劇是普契尼作品中規模最大的,而在音樂方面則做了許多新奇的安排, 巧妙地融合抒情性、英雄性格、滑稽味和異國色彩,而且充分考慮到全劇的統一。 在旋律、節奏、和聲與樂器音色上,普契尼均以異國的色彩而做了特別的安排,這 點比起「蝴蝶夫人」和「西部姑娘」又更為成熟。人物性格和樂器音色的搭配,也 做得十分妥切。
  在劇本方面,此劇就像「波西米亞人」的咪咪、「托斯卡」中的女主角「托斯 卡」、「蝴蝶夫人」中的啾啾桑,同樣出現了作曲家所偏愛的純情又可憐的女性─ ─丫環柳兒,我們與其說女主角是杜蘭朵,不如說是柳兒較為恰當,因為二角的戲 份實在是難分軒輊。柳兒在劇中有獻身式的愛,為了救所愛的王子卡拉富,自己卻 犧牲了。這種深植人類心中的「愛」與殘酷無情的杜蘭朵所呈現出的「憎」有強烈 的對比。
  「杜蘭朵公主」的故事,是源自威尼斯作家卡羅•葛齊(Carlo Gozzi)的五 幕寓言劇「杜蘭朵」。1920年夏,普契尼決定請劇本作家阿達米和席莫尼將描述男 女間愛與憎的葛齊戲劇「杜蘭朵」改寫成歌劇。普契尼晚年的四年間,都和兩位劇 作家為完成「杜蘭朵公主」而努力,任何細節都很用心推敲。1923年六月,好不容 易進行到第三幕的作曲工作,可是為了使公主和卡拉富的「愛的二重唱」場面,在 戲劇和音樂方面都掀起高潮而絞盡腦汁。1924年九月底,因嚴重喉痛而苦惱萬分的 普契尼,仍在史卡拉歌劇院的某一房間裡用鋼琴彈奏並說明已完成的部份,當時在 場的人士包括托斯卡尼尼在內。可是喉痛轉成喉癌,變化太快,來不及手術,普契 尼於11月29日病逝,未完成的草稿由阿法諾代為補筆。
  當普契尼的「杜蘭朵公主」在1926年四月25日於史卡拉歌劇院第一次跟觀眾見 面時,這位作曲家已經逝世一年半了。首演由托斯卡尼尼指揮,是夜,在場的觀眾 均隨著歌劇的進行而有不同的心情起伏。到了第三幕,柳兒為了保護她所愛的主人 卡拉富,舉劍自刎的場面,正當觀眾在為柳兒惋惜時,托斯卡尼尼卻悄悄地放下了 指揮棒,轉身面向觀眾說:「就在這裡,普契尼放下了他的筆。」當晚為了紀念普 契尼,歌劇到此便落幕了。全劇的演出則從次夜才開始。
  普契尼的三幕歌劇「杜蘭朵公主」雖然未能完成,可是在這部大歌劇之後,世 人再也創造不出比它更宏偉的義大利歌劇。

■名曲

  「杜蘭朵公主」當中,最著名的詠歎調,當推「公主徹夜未眠」(Nessun dorma)了。這是一首男高音的詠歎調,在第三幕開始時,傳令者在北京城的大街 小巷宣佈公主的命令。杜蘭朵命令在沒有查出年輕人的名字以前「誰都不准睡」, 因為卡拉富要公主在黎明前說出他的名字。卡拉富聽到傳令者的聲音後,便唱出這 首詠歎調,傾吐對公主的熱烈思慕之情,卡拉富自信滿滿地唱道:「……眾星啊, 請躲藏。當黎明到來時,我將是勝利者!我將成為勝利者!」
  男高音除了「公主徹夜未眠」之外,在第一幕中所演唱的「柳兒別哭!」( Non piangere, Liu!)也是十分動人的一首詠歎調。卡拉富因被杜蘭朵的美姿所 迷,不理父親和柳兒的哀求與勸阻,仍然應徵這危險萬分的猜謎求婚。儘管柳兒激 動地流淚勸阻,卡拉富還是決心一試,於是唱出這首詠歎調來安慰柳兒:「別哭了 ,柳兒!……請妳減輕父王旅途的辛勞吧!可憐的柳兒,這是我向妳的忠心所發出 的祈求,即使我不能再對妳微笑。」
  而促使卡拉富唱出這首詠歎調的,乃是柳兒所唱的「先生,請聽我說!」( Signore, ascolta!)這是一首女高音詠歎調。暗中深愛王子的柳兒,流著眼淚, 苦勸卡拉富不要冒生命危險,唱出這段著名的詠歎調:「王子,請聽我說!柳兒實 在是不能忍受了,心痛如絞。……你年輕的生命明天就要被裁定,年老的父王將痛 失愛子,我將失去微笑的影子。啊,請可憐我們吧!」

[建構中...]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