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同志:本為革命用語,1991年香港人林奕華首先使用,成為同性戀者的代稱。
|
 |
Gay:同性戀者,通常用來指男同性戀者。此外,「gay」這個字也被用來形容所有的同性戀團體,例如:Gay people,就是指「同性戀社群」。
|
 |
Lesbian(蕾絲邊):女同性戀者。這個詞源自希臘一個名為Lesbo的島嶼。西元前四百年前,希臘女詩人莎芙(Sappho)在這個島上舉行女詩人同歡會,建立她的學園,莎芙的詩多是敘述兩個女人間的愛情。
|
 |
石牆事件:1969年6月27日,紐約市九名警察進入格林威治村一家名為「石牆」的同性戀酒吧進行臨檢,像以往一樣逮捕了幾名未帶身分證明的男女同志,並驅離顧客。但這次同志們忍無可忍,起而反抗,持續對峙幾天,並引起多次示威抗議,因而廣為世人所知。史稱「石牆事件」。一年後,近一萬名男女同志在紐約舉行大規模遊行,紀念石牆事件,並要求同性戀的法律地位與權利。如今,石牆事件被同志們視為同性戀平權運動的發源。
|
 |
彩虹旗:同志平權運動常使用的象徵標誌。上頭有紅、橙、黃、綠、藍、紫六種顏色,分別代表「生命」、「復原」、「太陽」、「自然與寧靜」、「和諧」、「靈魂」,象徵著同性戀社群的多彩多姿。
|
 |
Homosexual(同性戀):早期性醫學為同性戀所下的「病理性定義」,但1975年4月9日,美國精神病學會正式將「同性戀」自「精神疾病」項目中刪除。
象的性別與自己相反的人。
|
 |
直同志:就是「Straight」(直人,異性戀者)與「同志」的組合,是指認同同志、對同志友善、顛覆性別霸權位置的異性戀者。
|
 |
Bisexual(雙性戀):愛戀與慾望的對象,有可能是同性,也有可能是異性。
|
 |
現身(Come Out):同志常用「在衣櫃裡」(In the Closet)來比喻指同性戀或雙性戀者向親友、社會隱藏其性傾向。相對的,當同志向他人表明同志身分時,稱為「走出衣櫃」(Come out of the closet),簡稱「出櫃」,又叫「現身」。
|
 |
Homophobia(同性戀恐懼症):簡稱「恐同症」。說得白一點,就是指厭惡同性戀的心理。對同性戀抱持偏見──例如同性戀者都是濫交者、是社會風氣敗壞的淵藪──的人,我們稱為「恐同症患者」。
|
 |
T(Butch)、婆(Femme)、不分:「T」是Tomboy的簡稱,指裝扮、行為、氣質較陽剛的女同志。「婆」指裝扮、行為、氣質陰柔的女同志。台灣女同志文化中的T/婆之分,相當於西方的Butch/Femme。「婆」一詞最早是指「T的老婆」,但近年來婆的主體性已經浮現,所以泛指氣質較陰柔者。「不分」從字面上,可以解釋為「不被分類」或「難以被分類」,這是近年來在女同志文化中出現的新名詞,指裝扮、行為、氣質較難以被界定,呈現跨性別曖昧狀況的女同志。
|
 |
公司:男同志聚集的公園,例如台北的新公園(228紀念公園)。
|
 |
T 吧:女同志酒吧。
|
 |
Gay 吧:男同志酒吧。
|
 |
Transgender(跨性別):指以性別二分(男/女)的方式無法界定的人,也就是同時具備或同時不具備男女兩性特徵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