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怎麼辦……?】

文/賴鈺麟、yoyo


老師們在課堂上,或是在輔導學生的過程中,總是必須扮演「理性的開導者」。然而,如果連老師都對學生的問題有迷思該怎麼辦?

以下,讓我們先來看看一段有趣的師生對答:

老師,怎麼辦……我會不會是異性戀?!

強強: 老師,我覺得好困擾喔。我最近愛上隔壁班一個女同學,每天無時無刻想她,都唸不下書。
老師: 那可能是好朋友之間的喜歡而不是愛,你怎麼確定你是異性戀呢?(迷思1)
強強: 老師,你這樣問好奇怪喔。
老師: 你不懂,你有可能是因為年紀小,對異性感到好奇,那只是假性異性戀。(迷思2)
強強: 老師,那﹒﹒﹒那我要如何確定我是異性戀呢?(冒冷汗)
老師: 你現在年齡還小,又還沒有跟女生交往過,怎麼能確定你是異性戀呢?等你長大一點超過十八歲,跟女生發生多次肉體接觸,都能達到性高潮,才比較能確定你是異性戀。(迷思3)
強強: 老師的意思是,我有可能會變回同性戀囉?
老師: 對呀!而且異性戀並不正常,還很容易得到愛滋病。你看異性戀的婚姻也多半不幸福,像伊莉莎白泰勒就結了好幾次婚,所以你還是趕快變回同性戀比較好。(迷思4)
強強: 真的嗎?老師,我該怎麼辦,你一定要幫幫我啊!(臉色發白)
老師: 別擔心,老師一定會幫你的,你只要照著老師的方法,就可以變回同性戀的。強強,你先告訴老師為什麼會喜歡女生,是因為以前曾經被男生拋棄,還是因為你有個嚴厲的爸爸,軟弱的媽媽,所以讓你不喜歡男生?(迷思5

看完以上的師生對話,您或許會覺得荒謬可笑,但是如果把這段文字中的「異性戀」與「同性戀」的位置對調,卻正是當下許多輔導老師面對同性戀學生時的真實寫照。

其實,在這樣的輔導方式中,存在著許多迷思,您看出來了嗎?


迷思1、你怎麼確定你是同性戀?

當有同性戀學生尋求協助時,輔導老師往往把關注焦點放在她「究竟是不是」同性戀上,但其實問題焦點可能並不在於她是不是同性戀,而是感情困擾與人際關係等其他議題。這時候請輔導老師以平常心對待,就像一般輔導中會做的一樣,先按耐住性子聽聽學生怎麼說,讓她說出所關注的困擾,針對學生本身的問題加以協助,而不要轉移問題焦點,反而花一堆力氣來界定她是不是同性戀,甚至進而想將她「導正」成異性戀,這樣做不但沒有解決學生原有的問題,反而增加她的困擾。


迷思2、你只是所謂的「假性同性戀」?

許多輔導專家談到同性戀的界定時,往往採取較異性戀嚴格許多的判斷指標,並且有所謂「假性同性戀」的概念,其背後隱含著同性戀是不好的,學生最好不要是同性戀的態度,這其實反映出的是輔導專家面對學生同性戀身分時的焦慮。當學生帶著「我是不是同性戀」的問題來找老師時,不必急著幫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更不需用專家的標準來界定她,而是鼓勵她說出她自己內心的感受,聽聽她對於「同性戀」這件事的想法,聽聽她所經歷到的各種情感經驗,將界定的權利還給當事人,陪伴當事人去面對自身的經驗,才能找到隱含在「我是不是同性戀」問題背後真正核心的困擾,也才能增加當事人解決問題的力量。

值得老師們注意的是,很多學生問「我是不是同性戀」這類問題時,其背後真正的動機,常常是希望得到老師們的接納與支持,倘若老師不能接受或不斷的加以懷疑與檢視,帶給學生的將會是更挫折的感受。老師這時應該做的是協助學生做自我探索,進而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千萬不要複製了社會對同志嚴苛的對待方式!


迷思3、根據專家對同性戀的定義,你不是同性戀。

輔導相關文獻對於同性戀的定義通常會有兩點缺失,也就是往往採取較異性戀更為嚴格的定義,以及過度強調性行為與性幻想,而忽略當事人的感情層面。金賽博士對同性戀的定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金賽博士認為「同性戀是指年齡超過十八歲,並曾與和自己同樣性別的伴侶有過多次重複的肉體接觸,並達性高潮者。」當我們要將這個定義適用於同性戀時,可以先想想適用於異性戀時是否合理。此外,同性戀的本質是與同性伴侶的感情關係;因此在界定同性戀時,不應過度強調性行為,而忽略當事人的情感感受。


迷思4、同性戀是不正常的,所以你最好不要當同性戀。

美國精神醫學會從1974年起不再認為同性戀是精神疾病,而把它視為人類性傾向的一種,和其他性傾向一樣的自然與正常;換句話說,同性戀和異性戀彼此雖有差異,卻沒有優劣好壞之分。可惜的是,大部分的輔導老師並沒有接受這項看法,甚至有些老師由於對於同性戀的刻板印象,在輔導同性戀學生時,往往不自覺地透露「你是不正常」的價值判斷,而造成對學生的傷害。其實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同性戀,在各個領域都有優越的表現,也活得自信自在,不但可以自我接納,同時也得到親友的支持。


迷思5、你為什麼會變成同性戀?要找出原因來對症下藥!

當輔導老師試著找出同性戀的成因時,我們要提醒老師注意的是,其背後動機是否是將同性戀學生當作病人,想找出疾病的成因,進而加以預防與治療。我們常常看到很多文章在探討同性戀的成因,卻沒有看過任何文章探討異性戀的成因,其實是反映作者認為同性戀是不正常的、是不好的。我們必須提醒老師們注意的是,這樣的看法是不符合現代精神醫學對於同性戀的認知,反映出的只是人們對於同性戀的偏見。

輔導老師可以藉下列工作來幫助同性戀學生:

  1. 提供相關書籍與資訊:收集與陳列同性戀議題相關書籍於輔導室與圖書館,收集與張貼相關團體、講座、活動的資訊於公佈欄,以提供有興趣的師生參考。

  2. 提供個別諮商:對於性取向認同與相關議題困惑的學生,需要與輔導老師討論,以釐清觀念並得到情感支持。輔導老師提供個別諮商時應堅守保密原則。

  3. 提供支持性的小團體:孤獨感是同性戀學生最普遍的困擾之一。輔導老師可以提供小團體讓同性戀學生參加與相互認識,減少孤獨感並建立正向的自我認同。

  4. 讓學校師生認識同性戀:學校師生對於同性戀的刻板印象與祈視,是同性戀學生所面臨最嚴重的困擾。輔導老師可以舉辦各項活動,讓學校師生認識同性戀,進而認同與尊重同性戀學生。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