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
張先生是一家外商金融機構的中階主管,原以為到這個年紀已經可以等著領退休金了,沒想到,公司由於經營問題,要從台灣撤離,讓他一下子面對中年失業的危機,幸好,憑著在業界這幾年的人面與工作經驗,他轉進另外一家銀行工作,雖然位階類似,薪水也沒有減少,但是,承辦的業務並不是他最在行的,而且比以前的工作繁雜。 上班這幾個月來,他發現自己失眠的次數增加了,上班到了下半天,越來越常出現頭痛及頸部酸痛,有時對於下屬或家人,都變得沒有耐性,甚至於情緒失控;
對於工作,他充滿了從來沒有的倦怠與無奈.....在門診,他忍不住向我求助....
|
什麼是工作壓力? |
- 當工作的要求,與工作者本身的能力、資源、或需求不能契合時,個人所對應產生的不良情緒、及生理反應。
- 工作壓力不同於挑戰(challenge),後者會在心理及生理層面激勵我們,並促使我們學習新的技巧,讓工作操作更順利,一但完成挑戰時,心理上獲得的是放鬆與滿足,所以,挑戰是工作中重要的部分,可以使工作更具生產力,這也就是有人所說-適當的壓力是好的。
|
工作壓力的來源 |
工作壓力來自於工作者與工作環境的互動。因此,人的特質(如人格、問題解決方式)與工作環境都是影響工作壓力的重要因素。
- 職務本身的設計
:
工作負荷過重,缺乏適當休息,工作時間過長,時效急迫性高,需要輪班,單調性的職務,缺乏技術性,或者工作者對於工作的自主性低
- 組織與管理型態 :
勞工無法參與決策,組織中缺乏溝通,公司政策無法讓員工兼顧家庭
- 人際關係 :
社交環境不良,無法由上級或同僚獲得協助及支持
- 職務角色 :
角色衝突,責任太大,工作權限模糊,不確定的工作期待
- 個人生涯規劃
:
工作沒有保障,缺乏陞遷或成長的機會,工作環境變動太快
- 物理環境因素 :
令人不悅或危險的生理環境,如擁擠、噪音、空氣不佳、或人因問題
- 組織外壓力源 :
如產業政策、政商經濟局勢等大環境因素
|
工作壓力對於個人健康的影響 |
- 情緒層面的壓力反應與症狀
- 焦慮、緊張、易怒、挫折感
- 情緒容易激動
- 人際溝通出現障礙
- 退縮、憂鬱、情緒壓抑、冷漠
- 與人隔離與疏遠
- 對於工作產生厭煩、不滿意
- 疲勞、精神無法集中
- 失去自發性及創造力
- 身體反應及症狀
- 心跳加速、血壓增高、冒汗
- 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分泌增加
- 神經緊繃、
肌肉緊張
- 疲勞、頭痛
、失眠
- 行為症狀
- 生活習慣改變
- 逃避工作、工作績效與生產力降低
- 食慾減退、體重減輕,或飲食過量、導致肥胖
- 酒精與藥物濫用
- 出現危險行為或攻擊性行為
- 人際關係不良
- 企圖自殺
|
工作壓力對於組織的影響 |
- 曠職、怠工、缺勤、罷工
- 離職率高
- 易發生工作意外或職業災害
- 品質降低、生產力減少
- 決策效能低落
|
職場壓力與疾病的關係 |
- 心理疾病 :
輕微的症狀有焦慮、緊張、易怒、憂鬱、注意力不集中等,嚴重時甚至會有情感性精神病、身心症、物質濫用的情形產生
,某些行業存在較高比例的心理問題,可能部分來自於工作壓力的影響
- 心血管疾病 :
工作負荷過重及工作時間過長,可能與心血管疾病有關,高度勞心的工作也可能增加
風險
- 肌肉骨骼疾病 :
工作壓力會增加背部及上肢的肌肉骨骼疾病
- 腸胃道疾病 :
潰瘍、腸躁症候群、及便秘,可能與壓力有關
- 其他疾病 :
有的研究認為,壓力與癌症、氣喘、免疫功能受損、甚至於糖尿病有關
- 意外事故 :
有研究指出,工作中的壓力會影響安全操作,而使傷害風險增加
|
如何處理工作壓力 |
- 壓力管理 --
這些訓練課程可以迅速幫忙員工減少壓力所帶來的身體症狀,如焦慮、失眠等,但是,可能缺乏長遠效果
- 教導員工認識壓力,以及壓力對於健康的影響
- 辨識壓力的來源
- 學習減低壓力之技巧,如時間管理、鬆弛運動、思考方式、態度觀念,以及情緒管理
- 組織變更 --
降低壓力最直接,且治本的方法,但是,牽涉到變更工作表、生產流程、或組織結構
- 確定工作負荷與員工的能力及資源相符
- 工作要能提供明確意義、激勵、及機會,讓員工能夠發揮所長
- 明確界定勞工的角色及責任
- 給予員工參與決策的機會
- 改善溝通,減少工作中的不確定性
- 提供勞工人際互動的機會
- 訂定合適的工作時間表,最好能兼顧員工職務以外的需求及責任
|
如何預防工作壓力 |
- 準備工作
- 對於工作壓力之預防建立共識,如原因、控制方法、費用等
- 確認管理高層的承諾及支持
- 在各個階段都要考慮員工的介入及貢獻
- 確定執行計劃的技術能力,給予現有員工特殊訓練,必要時尋求專家諮詢
- 步驟一 ;
找尋問題所在。依照組織大小及資源豐富與否,選擇適當方法
- 與勞工進行團體討論
- 設計評量方法
- 測量勞工對於工作的感受、壓力、滿意度、及健康情形
- 收集客觀資料,如缺勤、病假、流動率、及工作表現,做為粗略的指標
- 分析資料,找出問題所在以及壓力來源
- 步驟二 - 設計並實際進行介入性計劃
- 鎖定需要改變的壓力源
- 提出介入的策略,並且擬定優先順序
- 與勞工溝通擬定之計劃
- 施行計劃
- 在施行任何計劃之前,都需要與員工溝通
- 步驟三 -
評估計劃,了解計劃有無達到預期效果,是否需要作進一步修正
- 建立短期及長期評估的架構
- 進行短期及長期的追蹤評估
- 測量員工對於工作感受、壓力、滿意度、及健康情形的改變
- 找尋客觀之評量指標
- 重新考量介入性計畫之策略,並回到步驟一
|
其他參考資料 |
本網頁"隨手參考書"中,有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編製的"職業壓力預防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