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保健站 / 日夜輪班引起的睡眠障礙
作者 | 吳耀光醫師/陳濘宏 醫師 |
科別 | 胸腔內科 |
職稱 | 林口長庚醫院 胸腔內科一科主治醫師 |
原載 | 林口長庚醫院 胸腔內科一科網頁 |
對於日夜輪班工作引起的適應問題,不應只是視為單純生物時鐘的改變,它有時會引起包括生理及心理上各種問題。因輪班工作造成適應障礙,主要牽涉到兩個因素:
一、個別的差異:例如年紀較大、家庭負擔較為沈重的人、或習慣早起者,比較會有適應上的問題。其他像兼差性的工作、曾有睡眠障礙,或是有內科疾病、服用藥物、酒精成癮的人等等,也常會有適應不良的問題。
二、工作環境的良窳:例如晚班超過12小時、早班在清晨7點之前開始,或是日夜班輪替時、休息時間不足,也會造成調適的障礙。
事實上對於日夜輪班工作引起的適應問題,應該包含生理週期、睡眠、家庭環境三個因素,而且各因素間常相互影響。 生理週期因素這是最重要的關鍵因素,主要的問題在一般人的生物時鐘無法迅速調整,以順應工作時間的轉換。根據實驗顯示,日夜輪班約須7天左右才能完全調整過來,特別是從日間轉換到夜間工作,在轉換的過程包括心理、生理和工作效率均會受到影響。
影響生理週期的適應問題包括:
一、睡眠被中斷:這類工作者常是處在睡眠被剝奪的情況。
二、心理及生理功能低落:這類工作者醒來時正是心理及生理功能最低落的時候。
三、生活步調被打亂:由於這是一個日間型的社會,縱使是長期的夜間工作,在休假時也常需要在白天起來。
根據研究,人有生理週期,所以輪班工作最容易適應的方式,是所謂前行性(forward)輪替,即白班-->小夜班-->大夜班-->休假。近年歐美學者或主管常主張使用這種排班方式,加上事前的工作轉換教育及明亮的工作環境,讓工作時間轉換的影響降至最低。 睡眠因素根據研究,夜晚工作者睡眠的時間,平均比日間工作者每週少5至7小時,而從睡眠的階段分析,則是減少在快速動眼期(REM)及第二階段(stageII)睡眠期,而深度睡眠期沒有影響。另外,夜間工作者在白天常被小孩及家事等干擾,以致於睡眠被中斷。根據研究,即使在很安靜的環境裡,夜晚工作者睡眠的時間,仍比日間工作者少。
安眠藥物可以改善睡眠品質,短期使用在停用後也不會改變睡眠週期;但長期而言仍不建議使用,因為該藥物會出現依賴性及耐受性,另外它也無法重新設定日夜顛倒的生物節律。 家庭因素夜間工作者的家庭容易受到嚴重影響,特別是女性,而全職又比半職工作影響更深,這些工作人員在配偶、父母、朋友的角色扮演上,甚至在性生活上都容易出現問題,在精神上易有孤單、隔離和不安全感。
最後談到改善的方法,目前並沒有一個萬靈丹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可以從幾方面來著手:
一、教育:應正視這個問題,教育工作人員如何由生理週期、睡眠因素及環境因素來適應,也要教育管理人員去瞭解,這個問題並非工作人員的"個人問題",應設法幫助他們去適應。
二、是健全的輪替系統。
三、管理者應深入瞭解工作型態、換班時間、男女比例、夜晚工作的誘因及工作場所的特質,以定出適當的輪班制度。這樣不僅減少人員的高離職率及缺席率,也可以提高工作士氣及減少經濟損失。
(本文經原作者同意轉載)
請尊重著作權,未經作者同意,請勿任意轉載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