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网情深
Yi Study Online
香港中文大学 人类学课程哲学硕士论文
《语言、宗教与文化认同:中国凉山彝族两个村子的个案研究》
第二章,历史背景与彝族的内部分布
第六节 族源
十九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一些國外學者,主要是英國人和法國人進入彜族地區進行考察,發表了一些有關彜族族源的著作和文章。例如,英國駐印度情報分局局長亨.理.戴維斯(Davies, H. R.) 寫了一本書,書名叫《雲南-連接印度和揚子江的連環》(1909)。提出彜族"混有雅利安或其他外國人的血液"的觀點。法國軍醫呂真達(Legendre, A. F.)發表了《羅羅人的人種學研究》(1909)、 《建昌羅羅》(1911)等文章,認為彜族是一個"被戰敗的優秀人種。"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中國學者對彜族族源問題進行了研 究,提出了許多不同看法。馬長壽認為彜族源於古代的僚人(馬長壽1940),呂思勉認為彜族源於古代的濮人(呂思勉1934),莊學本認為彜族源於盧人(莊學本1941),林惠祥認為源於古代的盧戎(林惠祥1936),陳士林提出彜族是古代楚人的後裔(陳士林 1990),一些彜族學者如羅希吾戈、劉堯漢認為彜族是雲貴高原的土著(羅希吾戈1984;劉堯漢1985),易謀遠提出彜族起源的主源是以黃帝為始祖的早期蜀人的觀點(易謀遠1998)。大部分學者認為彜族源於古氐羌人,持這種觀點的人有江應樑(1958),方國瑜(1984)徐嘉瑞(1978),馬曜(1977)以及雲南民族調查組編印的《彜族簡史》(1963)和國家民委五種叢書之一《彜族簡史》 (1987)。 在漢文獻裏,分佈在現在的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的彜族先民的名稱有多種稱法,在先秦以前概稱古氐羌人。這個名稱包括的範圍很大,實際上是中國西部少數民族的一種籠統的稱法,其中分佈在中國西南的古氐羌人有現在彜族先民的成份,這點可以從史料記載的情況可以推測。比如,現在彜族的姓氏多來源於某一祖先的名字,彜族同姓不婚,但七代以上後,可以通過分祖儀式,把原屬於同一支的人分為兩支,分別取兩個新姓,然後可以相互開親通婚。兄長死後,如果嫂子還年輕,兄弟可以續娶她,稱為轉房。彜語的諺語很豐富,叫"爾比爾吉"(ly byx ly ji), 其 形式生動活潑,人們在平時說話時要時時引用,大家認為用得越多越貼切,表明越有學問。彜族傳統實行火葬。這些特徵可以在古羌人的習俗上找到相似的記載。如,《後漢書.西羌傳》說: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薑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兇,徙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賜支者,《禹貢》所謂析支者也。南接蜀、漢徼外蠻夷,西北接鄯善、車師諸國。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產牧為業。其俗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種號。十二世後,相與婚姻,父沒則妻後母,兄亡則納嫠嫂,故國無鰥寡,種類繁熾。不立君臣,無相長一,強則分種為豪酋,弱則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為雄。殺人償死,死無禁令。其兵長在山谷,短於平地,不能持久,而果於觸突,以戰死為吉利,病死為不祥。堪耐寒苦,同之禽獸。雖婦人產子,亦不避風雪。性堅剛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氣焉。"到了兩漢時期,開始使用"夷"來稱呼這個區域的 族群。最著名的是司馬遷《史記》中專門寫有《西南夷列傳》,較為詳細描寫了當時被概稱為"西南夷"(又稱南夷、西夷)的"邛"、"筰"、"昆明"、"滇"、"夜郎"、"哀牢"等族群的情況,是研究古代西南民族史的重要著作。"西南夷"實際包括了現在彜語支民族哈尼族、栗僳族、納西族、白族、基諾族、拉祜族等的先民。西漢時除稱西南夷外,還稱為"羌",如越巂羌、廣漢羌等。東漢時又有"叟"、"夷叟"的叫法;三國時代的文獻仍然使用"夷"或"西南夷"這個稱法。兩晉南北朝除還使用"夷"外,出現了"爨"這個稱法。"爨"本身是一種姓,這個家族統治的範圍內的人被稱為"爨"。到隋唐時期"爨"這個名稱發展為"東爨"、"西爨"兩個詞,用以表示兩種已經有所區別的"爨","西爨"的漢化程度高於"東爨"。 隋唐時也用"夷"這個詞表示這個地區的人。到了宋朝,文獻上用"夷"外,還出現了"鬼主"一詞,主要是當時管理這些地方的人同時兼作跟鬼打交道的巫師,因此這樣的人叫作"鬼主"。元朝時,根據當時彜族的自稱之一"羅羅",稱彜族先民為羅羅,這是首次使用"羅羅"一詞。"羅羅"是彜族的自稱,現在雲南楚雄彜族自治州的彜族多數自稱羅羅。從元朝開始,明朝、清朝直到中華民國時期,這個區域的彜族先民除被稱為羅羅外,還被稱為夷,羅羅和夷交匯使用,幾乎對等。四十年代,林耀華的一本書就叫《涼山夷家》(林耀華1947;1995),該書是第一部用歐美人類學理論研究彜族的專著。但到了近代,"羅羅"在有些地區逐漸變為蔑稱。到五十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採用"彜"作為族稱。漢文獻上所列的名稱,除元朝採用的"羅羅"是彜族一支系的自稱外,其他的都是他稱,據統計彜族他稱有44種(盧義1993:191;武自立1987)。 彜族是他稱,"彜"字來源於"夷"字的音,取其吉祥的 含義,說"彜"字所含的"米"和"系(絲)"象徵這個民族"有'米'吃,有'絲'穿"。彜族這個名稱是政府權力和國家政策的產物,是國家的權力把這麼多不同支系的人們團結到了一起。雖然各支系有自身內部的亞族群認同,但對統一族稱彜族的族群認同卻是五十年代才開始形成的。五十年代中國政府所識別的劃入彜族的人們,在正式材料中都報為彜族,如居民身份證,工作證,結婚證等等,然而在多個彜族支系在同一區域時,人們口頭上往往發生以自己的自稱作為族稱的情況,比如前文提及的雲南楚雄彜族自治州自稱"裏蘇頗"的人,他們在正式材料上寫的彜族,但在口頭上很多人說自己是"栗僳族"。 彜文文獻《西南彜誌》,彜名《哎哺啥額》,義為"形影及 清濁二氣"。作者是古羅甸水西熱臥土目家一個經師,經師貴州 彜語叫慕史,因此人們習慣稱作者為熱臥慕史。此書原本由貴州省大方縣三元鄉陳朝光家祖傳下來,現藏北京民族文化宮。全書 37萬字,400多個標題,採用五言詩的體裁。該書的《譜牒誌》記錄了彜族的歷史。書中說彜族原住在古蜀地,後來蜀地發洪水,先祖篤慕帶領族人入滇,先來到樂尼白(今雲南東川、會澤一帶)。篤慕有三房妻子,生有六個兒子,每房兩個兒子。這六個兒子從樂尼白出發,分別向四方遷移發展。其中長房妻所生的兒子慕雅切和慕雅考向雲南的滇西、滇中和滇南一帶遷移。繁衍發展為武、乍兩個支系;次房妻子所生兩個兒子叫慕雅熱、慕雅臥,他倆向雲南東北部,四川西部、南部遷移,繁衍到今昭通、涼山、古藺一帶,發展成諾、恆兩個支系;麽房所生子叫慕克克、慕齊齊,向東部遷移,繁衍到今雲南會澤、宣威、曲靖和貴州畢節、興義、安順、六盤水以及廣西隆林一帶,發展為布、默兩個支系。 筆者在實地調查中發現有個民間故事說彜族以前曾居住在成都平原,這與上述彜文文獻的記載是相符的。故事是這樣的: 傳說彜族原來所住的範圍直到成都平原,但後來為什麼只住在這裏的山區呢?這怪彜族自己,並不怪漢人。當初諸葛亮想到彜人不會織布,沒有棉花,沒有衣服穿,因此他建議彜漢合為一家,共同種棉花,共同織布穿,但彜人自視強大,目空一切,不僅不聽取建議,反而在一個彜名叫孟獲亦覺,漢名叫孟獲的人的帶領下反抗諸葛亮。孟擭亦覺先後被捉住七次,直到最後一次,諸葛亮不得已把他殺了 。從此,彜人被趕入山區,四處分散,成為現在的格局。 這次戰役諸葛亮戰勝以後,他很奇怪這些彜人為什麼反抗如此強烈,想知道他們的食物結構。可是打開彜人的腹部,只見胃裏都是草。原來,彜人早已斷糧,只靠野菜維生來戰鬥。諸葛亮卻認為這些人吃草為生,很野蠻無知,不肖趕盡殺絕,於是下令不再追殺彜人,彜人才這樣得以生存下來。(故事講述者期皮思莫是乃伍村村民。記錄時間是1999年8月2日。) 這個故事是彜族從西北遷徙到四川平原,然後遷往雲貴桂各地的一個注釋。符合目前中國學術界多數學者認為彜族起源於中國西北部古羌人的推測。
[回首页 Back to homepage] [上一节Prev] [下一节Next] [回上页Back]
给我来信Email me:wuda999@yahoo.com
上次修改时间:2001-05-23 1:54 AM
版权©香港中文大学;巫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