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報導

     <乳鐵蛋白> 腸病毒的超級殺手…

攝取自母奶及牛乳 能消滅腸病毒 71型

幼兒只需事先服用 就可以預防

      奪走國內數十條幼童的生命的腸病毒71型,可望有預防的方法了! 林口長庚兒童醫師研究團隊發現,人乳及牛乳的乳鐵蛋白,可以百分之百殺死腸病毒71型,讓細胞完整不受侵害,這也是醫界首度發現對抗腸病毒71型的成就。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今日在台灣兒科醫學會年會發表【乳鐵蛋白對抗腸病毒71型】研究,同時也將申請進行人體臨床試驗,計劃規模在上千人次,時程一年,由於乳鐵蛋白為天然食物,未來小朋友們可望只要服用乳鐵蛋白,就能發揮有如【疫苗】效果,預防常引發重症死亡的腸病毒71型。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這項研究計劃是由院長林奏延主持,參與研究計劃的感染科醫師邱政洵表示腸病毒71型較少侵犯六個月以下的嬰孩,推估可能與嬰孩仍具有母親抗體,或與喝母乳有關,因此,研究人員首先針對乳品中,已被證實可對抗沙門氏菌、大腸菌的乳鐵蛋白進行細胞實驗。

       在牛乳中的乳鐵蛋白方面,細胞只要被加上50 ~ 100微毫克的牛乳鐵蛋白後,外來腸病毒71型就會被100 %被【立即】殺光。

      在人乳的乳鐵蛋白實驗中,細胞被加上四百至五百微毫克的人乳鐵蛋白,外來的腸病毒71型,也會被完全殲滅。邱政洵表示,在細胞實驗中,證明乳鐵蛋白對腸病毒71型,可發揮完好的保護能力,但是若細胞已受腸病毒71型的侵犯,乳鐵蛋白則無法對不可逆的傷害進行〔治療〕。

      邱政洵表示,實驗中雖然顯示牛乳中的乳鐵蛋白,殺死腸病毒71型的效力,勝過於母乳的乳鐵蛋白5 ~ 10倍 ,但市售多種奶粉、鮮乳,多不含乳鐵蛋白,這可能是其製為產品加熱、殺菌等過程,破壞了乳鐵蛋白,而母乳是直接餵哺,乳鐵蛋白不會被破壞,在人體試驗尚未完成前,多喝母乳仍是增加寶寶抵抗力、對抗腸病毒最自然的方法。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已向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報告這項成功竹實驗,現今不僅台灣對腸病毒71型的流行束手無策,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也陸續傳出腸病毒疫情,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的研究成果,若在一年後的人體試驗也證實其療效,將可一併嘉惠其它國家病童。

(中國時報 89/11/10 星期五)

 

 

 

 

 

 

 

     <乳鐵蛋白> 具有強烈抗氧化功能…

     乳鐵蛋白能治胃潰瘍、防止老化

       國科會主導的研究團隊昨天宣佈成功

培育帶有乳鐵蛋白及人類第九凝血基因的

基因轉殖豬,未來如果成功地從豬隻中大

量生產乳鐵蛋白,不僅可以改善市面上奶

 粉的營養成份,也有助發展預防老化及血

管硬化的抗氧化劑。

       國科會生物科學處處長陳建仁表示,改變家畜經濟性狀是全世界畜產界的熱門發展方向之一,例如抗病、抗熱、肥瘦控制、生長速率、飼料效率等,豬乳鐵蛋白即是其中一種主要應。

      養豬科學研究所應用生物系研究員楊天樹指出,乳鐵蛋白因具有吸附鐵離子能力,可以在腸道中形成靜菌作用,可以減少仔畜下痢,更是治療人類胃潰瘍有效的成份之一。但乳鐵蛋白不易取得,例如豬乳在哺乳期間只有初乳的前二天含有豐富的乳鐵蛋白,牛乳中的乳鐵蛋白則很少。

     楊天樹說,人乳中的乳鐵蛋白含量較多,但人乳來源有限,取得更不易,如果透過基因轉殖法,讓豬乳持續產出具有乳鐵蛋白,對養豬業及人類都有相當有幫助。事實證明,國內培育的基因轉殖豬豬乳持續含有豐富的乳鐵蛋白,未來技術更成熟後,可以添加成為奶粉裡鐵的來源。

      楊天樹表示,現在已知人類的很多疾病都與自由基有關,自由基會危害人體的健康,市面上抵抗自由基的藥物,絕大多數本身其實就是抗氧化劑;而乳鐵蛋白具有強烈氧化功能,有助清除體內自由基,是最自然的抗氧化劑,對保健及老化、血管硬化等功能性退化症狀有正面效果,未來在生物技術製藥產業上相當具有潛力。

(聯 合 報 87/01/15星期四)

吳信志…基因轉移 可治血友病

負責乳鐵蛋白基因轉植豬研究工作人員之一的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吳信志,談起基因轉植技術的未來,眼中露出燦爛的光芒,因為基因轉植技術不僅對豬有益,也可望對人類有極大的幫助。

他說,同樣的乳鐵蛋白基因轉植技術,如果是以人的乳鐵蛋白基因植入乳牛身上,那麼也可以產生對人有益,富含乳鐵蛋白的牛乳,目前這項技術在國外已發展致至成熟,一般大眾也可望受益。

此外目前在基因轉植豬上,不僅成功地培育出乳鐵蛋白,甚至還有〔人類第九凝血因子〕,而第九凝血因子是治療血友病最重要成份之一,過去這只能由人體血液中提煉出來,如果能透過基因轉植方式轉植方式大量製造,對於血友病患是極大的福音。
             他說,基因轉植技術的成功最大的意義在於預示了一個〔活的生物製藥廠〕時代來臨,透過在動物上進行基因轉植的方式,將可望培育出許多醫療上的用品,這是科學研究與醫療應用層面的重大突破。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