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yoyomybaby生活館…

《產科超音波》

婦產科醫師的第三隻眼 


    超音波為高頻的聲納波,動物中如蝙蝠、鯨魚、海豚即是以聲納波作為行進間的導向定位,而早在人類應用於臨床前,聲納波已廣用於工業及航海用途。

     早期的產檢,子宮內的胎兒對產科醫師而言,可就是一個深邃莫知的黑箱,胎兒的大小、胎位、是否有異常、羊水多寡、有無前置胎盤均不得而知;常要到小孩出生那一剎那,才知胎兒的性別;持續的產前出血,也無法斷定是否因葡萄胎、或有前置胎盤;連最起碼胎兒是否存活良好或已胎死腹中也無法知道。

     幸好科學的進步也連帶導致醫療的進展,台灣在1969年婦產科陳皙堯教授引進一台醫用超音波,子宮內的胎兒對產科醫師不再是無法探究的黑箱。由於電腦相關科技的進展,實時間、都卜勒、彩色甚晚近出現的立體超音波一一登場,自此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的一舉一動均可細膩的被觀察。

     目前產科超音波應用的時機,分述如下﹕

1.在懷孕的前三個月,可以超音波觀察著床位置(是否有子宮外孕)及胎兒心跳,另外胎兒在此時為線性速度成長,對於無法確定受孕日期及胚胎實際大小者(如月經週期極不規則的婦女),可在此時藉測量胚體頭臂徑而換算出實際週數及預產期。

2.在懷孕十一到十四週可藉由量測胎兒頸後透明區帶以早期篩檢唐氏症篩檢或羊膜穿刺時也須藉助超音波,二十二週附近可檢查胎兒是否有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如水腦、無腦兒),心臟、肺部、腸胃系統、泌尿系統是否有構造上的異常,是否有神經管缺損,是否有侏儒症或肢體的重大缺失,胎盤著床位置及臍帶是否有結構異常等等。

3.在胎兒七到八個月大時,可再以超音波追蹤檢查一次,看看胎兒生長狀況是否與週數符合、胎位是否異常不會在之前的超音波篩檢出現(如十二指腸阻塞及部分的胎兒水腦),此時可再加以觀察。

4.至胎兒九個月大接近臨盆時,再追蹤胎兒的生長是否有過大或太小等異常,以給予適當之處置。

     胎兒超音波雖可幫助產科醫師了解子宮內的胎兒,但也非萬能的工具,譬如智商、視力、聽力等生理功能就無法得知,臨床上也遇過新生兒的父母責難為何未在產前以超音波診斷出胎兒有胎記,令人啼笑皆非。事實上超音波的目的乃在儘早發現可治療的胎兒異常,給予適當的諮詢,或會同小兒科、心臟科或小兒外科參與治療計劃,讓新生兒可在一出生即獲得最好的照顧,絕非為發現任何問題(事實上也辦不到)即終止胎兒的生命。

     另外胎兒超音波也有死角照不到的地方,例如手指頭(因胎兒大部分均在握拳的狀態)、肛門,而超音波的解析度對於小於一至二mm的病灶(如小的心室中隔缺損)也不易偵測出,尚須考慮胎兒姿勢無 配合(如持續趴著)、週數太大(骨頭鈣化使得音波無法透過)、羊水過少或母體脂肪過厚均可能使準確度大減,還有一些疾病在胎兒期絕對不會表現(如開放性動脈導管),因以上的因素使得胎兒超音波的準確度最高僅可達50至80%左右。

     至於超音波的安全性則無庸置疑(因為純粹為聽不見的聲音),倒是在十週前最好慎用波型都卜勒超音波做過久的檢查,其他的超音波檢查則無安全上的疑慮。(作者/台大醫院公館院區婦產科醫師)

                                                共 2 頁 → 【1】【2】  回主頁


   本站的醫學健康訊息僅提供一般網友知識性幫助及了解,並無代表任何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