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亦不欲有所私
今壽春、漢中、長安,先欲使一兒各往督領之。欲擇慈孝不違吾令,亦未知用誰也。兒雖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有所私。
—引自《曹操集》
[譯文]如今壽春、漢中、長安這三個地方,我先打算派一個兒子去督察和治理,想擇慈善、孝順不違背我命令的,也不知道用誰好。兒子雖然在小的時候都被我喜愛,但長大後誰有好的德才,我必定用他。我是說一不二的,不但對部下不徇私情,就是對兒子也不想有所偏愛。
[簡評]曹操(155—220年),即魏武帝,三國時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字孟德,小名阿瞞,譙(今安徽毫縣)人。早年為洛陽北部校尉、頓丘令。東漢末,先後削平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為丞相,封魏王。實行屯田,興修水利,整頓吏治,用人唯才,使統治區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著有《曹操集》。
本文是曹操打算派兒子前去壽春等重鎮治理前寫的家訓和訓令。曹操一貫推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對自己的子女也不例外。兒子們小時侯雖然受到寵愛,但長大後必須有才德方能任用,“兒子亦不欲有所私”,這對子女也是一種激勵和最好的教育。本文也是推行德教的好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