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再現性」似乎還算不錯,不論是印度的,或是非洲的寧
樹,都可從中分離得到azadirachtin。19990922
這項成果是由荷蘭Groningen大學的Ben Feringa、日本Tohoku大學的Nobuyuki Harada及美國Boston學院的RossKelly所領導的三個研究小組所完成,並發表於1999年9月9日出刊的自然雜誌上。 Ross Kelly研究小組合成出能做120度轉動的有機分子。由一個如三葉水車般的triptycene部分,加上由[4]helicene組成的煞車部分,以碳-碳單鍵相連。水車及煞車上各加一個「鉤子」,再加入「燃料」(ClCOCl),使兩者自動連結,帶動水車轉動120度,然後停住,如圖一至圖六所示。 Feringa及Harada共同建立了可連續轉動的元件,其做法是先用紫外光讓分子轉180度,並處於較高能量狀態,之後控制溫度,使分子改變立體結構,達到較穩定的狀態,此過程為不可逆反應,故轉動只會沿單一方向進行,同樣過程再重覆一次,即完成360度轉動,如下圖所示。 改寫自科技新知---分子馬達
「分子馬達」是一種能夠像馬達一般,在給予適當能量後,做出單向轉動的化學分子,其尺寸只有蚊子的千萬分之一。
圖一、水車、煞車端的「鉤子」(NH2、O(CH2)3OH)及「燃料」(ClCOCl)
圖二、水車上的鉤子發生變化(由NH2變為N=C=O)
圖三、水車些微轉動,兩端鉤子接近
圖四、鉤子相接
圖五、帶動水車轉動120度(注意藍色部份的位置)
圖六、加入試劑 (NaBH(OEt)3)使鉤子分開,水車停止轉動第一步, (P,P)-trans -> (M,M)-cis
從側面對著雙鍵方向來看,可用上圖A1、B1來示意此變化情形,轉動的淨效應相當於使分子繞著雙鍵旋轉約90度(C1)。第二步, (M,M)-cis -> (P,P)-cis
此步轉換的淨效應也是使分子繞著雙鍵旋轉約90度(C2)。第三步, (P,P)-cis -> (M,M)-trans
第三步和第一步一樣,是照光反應,使分子沿轉動軸作180度旋轉,同時產生螺旋反轉,整個轉變的淨效應是使分子又做了90度的旋轉。第四步 (M,M)-trans -> (P,P)-trans
第四步是在攝氏60度下,使(M,M)-trans-1螺旋反轉,成為(P,P)-trans-1,同樣地,此乃不可逆反應,只能單向進行。淨效應也是一個90度的旋轉。結果
綜合以上所述,若把反應條件設在攝氏60度以上,則四個步驟可連續進行,成為一個順時針轉動的分子馬達(如上示意圖C1->C2->C3->C4)。19990929
Discovery online Brief 19990909;
Nature, 401, 150-152;
Nature, 401, 152-155。
詳細內容在 SciSc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