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劍橋學說 |
||||||
劍橋學說 方法論 大體上,劍橋學派的經濟分析方法論有以如下的四個重點: 第一,提倡 "連續原理"。也就是說各種經濟理念和現象其實大同小異 ,都在在著連續的關係,沒有特別的區分。 第二,引入物理學中的 "均衡" (Equilibrium) 概念來分析物品和其生產要 素的供求均衡,以及價格的決定。同時在分析時使用 "假定其他因素不 變" ,演變出所謂局部均衡的分析。 第三,引進時間素,將傳統的靜態分析演化成長期和短期的分析,區 別兩者不同的供求狀況所引致的不同的均衡狀態。 第四,假定人的行為是由 "追求滿足" 和 "避免犧牲" 這兩種主觀的心埋 動機所支配,且物區和其生產要素的供求都是由此決定的。 均衡價格論 馬氏的均衡價格論是今天經濟分析中最基本的工具--供求圖表的始作俑 者之中。一方面,馬氏使用 "邊用效用遞減規律" 推出價格和需求量成 反比的需求曲線;另一方面,馬氏又使用 "邊際生產費用遞減規律" 推 出價格和供應量比的供給曲線。而馬氏的理論認為均衡價格就是由這 兩條曲的相交點所決定,就是 "剪刀理論"。 收入分配理論 劍橋學派認為國民收入是各種生產要素共同創造的,而各種生產要素 所佔的國民收入的比例取決於他們各自的供求狀況和均衡價格。 各種生產要素的需求取決於他們各自的邊際生產力,而生產要素則各 各不同:勞力的供給取決於提供勞動的 "負效用" (所要放棄的非勞動效 用);資本的供給取決於資本家對未來收入的 "期望"。 除此之外,劍橋學派亦提倡自由主義,認為充份就業可以透過巿場力 量自動達到。實際存在的失業只是工資缺乏彈性的決果。 (Wage Rigidity) 福利經濟學 整套學說由劍橋學派的庇古 (A. Pigou) 提出。他從邊際效用基數論 (Theory of Oridinal Utility) 出發,提出國民收入愈高和愈平均,社會的經 濟福利就愈大。他還提出 "邊人私人純產值" 和 "邊際社會純產值" 兩個 概念,說明各種生產要素如何達到最適當的一點,令國民收入愈大可 致社會福利的增加。整套思想使劍橋學派帶有濃厚的改良主義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