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手」在「國富論」中只出現一次,210年來卻不斷地被人提出來討論研究,這雙手的魅力為何應從其來源
開始探索。
在「國富論」第二章裡「……個人不知不覺被看
不見的手引導去追求目的……我從未見過為公益而交易的人能把事情做好。」從這
段話後人對「看不見的手」解釋有上百種,最令大家接受的說法是市場機制;部分
經濟學家認為亞當斯密信奉市場體系並將市場體系稱之為「看不見的手」─市場自
我調控的機制,在社會所能負擔的代價下生產並供應社會需要,其出發點源於自利
心造成競爭,而競爭促使市場買賣雙方達到共識,進而讓市場自我調節至平衡狀態。
但現今經濟狀況的供需關係已異於往常,加上
「看不見的手」調節速度跟不上現今市場變動的速度,使市場呈現不穩定的狀態,
無法達到自行調控的功能;但市場均衡本身就是不停的變動所造成,從經濟演變的
角度來看,新經濟市場中不僅有買賣雙方、還有政府的介入,使市場價格數量的變
動原因不再單純;由於外部性的增加,例如︰智慧財產權的重視,使獨占廠商增加,
這類廠商對於價格有制定權,消費者只能決定買或不買,間接讓「看不見的手」在
新經濟的型態下受到阻礙。
從本質來看,新舊經濟下「看不見的手」仍源自
於自利心和競爭,不同的地方是競爭的型態和外在經濟環境;這是亞當斯密對市場
狀況的一種暗喻、也是他跨時代的創見,210年來不論「看不見的手」擁有那一張面具,其背後意義仍是相同,
它隨著時代變換而修正,即使在短期內效用無法完全發揮,「看不見的手」仍有存
在的價值與必要。縱觀當前局勢,不論影響市場均衡的因素有多少,市場仍能自行
恢復平衡,所以我們深信在新經濟下市場仍具有自我調節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