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
〈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研究的對象是經濟世界,認為經濟的出發點是利己心〈Self-interest〉。
在經濟生活中,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為人性的一面,也是一種自然現象。
【國富論】的全名是「國家(民)財富性質及其原因的探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全書分為五
卷,其大要為:
第一卷:「論勞動生產力改進的原因,及其生產
物分配於人民各階級所依照的順序」。
勞動→﹝註1﹞分工→交換→〈交易〉貨幣→物品價值→勞動工資→資本利潤→土地地租。
第二卷:「論資財性質、積蓄及用途」。
資財的性質及分類→〈資本貨幣〉積蓄的方法→利息的升降→資本的各種用途。
第三卷:「論各國富裕的不同演進」。
富裕的自然演進→羅馬帝國沒落後,歐洲古代各國農業的衰微→羅馬帝國沒落後,
城市的興起與發展→城市商業對於促進
農村對社會的貢獻。
第四卷:「論經濟體系」。
重商主義體系的不合理→重商主義為確保目的使用各種方法妨礙分工自由發展的批
評→論殖民地→農業體系(重農學派)。
第五卷:「論統治者或國家的收入」。
國家的支出:國防、司法、公共設施、教育、統治者養尊費等→收入來源:賦稅、
郵政、利潤、公債→國家的債務等。
(註1):文中「○」表各點在國富論中的論述順序。
自私的作用與分工
【國富論】一書內容所涉甚廣,並非以經
濟財政為限。亞當斯密認為,每一個人行為的動機,主要是在為自己求得利益,致
富的慾望不過是其中一端而已。自私的行動與誘因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幕後推動力。
亞當斯密認為,這並不是值得反對或摒棄的事;他相信,個人自私可以有助於整個
社會福利。
亞當斯密認為,現代化工業建立,來自於精密的分工、資本的累積。他對於
這兩種現象,都用「自求利益」作為解釋。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舉出製造針
為例來說明分工的好處。經由分工,將整個製造程序「分為十八個階段,每一個階
段都雇用技藝熟練的好手……我曾看到一家很小的工廠中,一共只雇用十個工
人,但每天可以生產四萬八千根針。」他指出,「這是由於正確的分工和將他們困
難的作業適當編組起來的結果。」
對廣大勞工同情
【國富論】討論到貨幣與商品價格時,亞當斯密的原則是「勞工是
最後的、真實的標準,所有商品價值,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依這個標準來估計、
來比較﹔這就是它真實的價格,貨幣僅是名義上的價格。」
亞當斯密一方面確認勞工的重要性,同時又指出在勞資雙方討價還價的實力
不平衡。在對勞工表示同情下,【國富論】中有一段話指出「如果一個社會裡大多
數人都陷於貧窮不幸之中,則這個社會就難保繁榮安樂。」亞當斯密指責產業中人
認為提高工資就會抬高物價,使貨品銷路減少的觀念。「可是,他們從來不提他們
自己過高的利潤。」
勞工與土地改革
亞當斯密試圖區分「生產性」勞力與「非生產性」
勞力的不同。「……非生產性的人平日無所事事,……由於他們的糜耗,到後來可能使得生產性的勞工
難以維生……。」亞當斯密對於使用奴工也提出警告「凡一個
人不能購置財產,……做起工來,也就愈少愈好。」因勞工問題,亞當
斯密繼而討論實行土地改革,他認為政府不明智的干預和過時的法令阻礙進步。故
亞當斯密建議准許土地自由買賣,廢除一切妨礙土地買賣的法令,如此以使地盡其
利。
反對殖民地政策
【國富論】中有一篇專談殖民地問題,這一章分為三部分:
第一:討論建立新殖民地
的動機
第二:
討論新殖民地趨於繁榮的因素
第三:討論「發現美洲」與「新航路」這兩件事對歐洲各國利益
亞當斯密主張自由貿易,所以對於殖民地國家在殖民土地造成經濟獨佔,表
示反對。故殖民地採行「重商主義」在他看來,對殖民地及其統治國雙方都是有害
無益。
力主不干涉主義
【國富論】最重要部分是卷四<<論政治經濟制度
>>。其中討論兩種制度,一是商業制度,一是農業制度,同時揭櫫「不干涉主義」
(Laissez-faire),亞當斯密強調唯有對內對外的商業不受任何限制,
方能使一個國家得到充分的發展與繁榮﹔亞當斯密也反對若干專業公司的獨佔壟斷。
亞當斯密認為貨幣僅是一種工具所以力斥「貿易平衡」的重要性,「……財富是在於貨幣所能購買到的,其價值所在是其
購買力。」亞當斯密另外又主張,國家與國家之間像個人與個人之間一樣,也應該
分工,極力倡導自由貿易,同意在某些特殊條件下,自由貿易應該受到限制,而另
一個限制必要考量是與國防有關項目,因為「國防遠比發財重要。」在貿易部分上
主張採用保護稅來保護國內新生工業,但就長遠目標而言,亞當斯密是極力贊成自
由貿易的。
政府的主要職責
亞當斯密對於政府職責的規劃具體而狹隘。他認為政府主要的任務,在於對
外抵禦敵國,對內執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個重要職責,是「創建並經營某些公共
工程。」這也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公共事業」的各種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