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課作業
琵琶行筆記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船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闇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迴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絃絃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水泉冷澀絃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闇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鎗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絃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人秋月白。 沈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遶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砍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絃絃轉急;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語譯》 元和十年,我被貶官為九江郡的司馬。第二年秋天,我送客到湓浦口,夜媗巨鴞酗H在船中彈琵琶,樂音鏗鏘清脆,有些像京城樂師所彈的音調。一問之下,才知道她原來是長安的歌女,曾跟穆、曹二位琵琶師學過琵琶。現在年紀大了,容貌衰老了,只好嫁為商人妻。於是我就叫人擺上酒席,請她盡情地彈奏幾曲。彈罷,她感傷地講起年輕時歡樂的往事,而今卻漂泊淪落,消瘦失意,輾轉遷徙到處流浪。我被降職調離京城已經二年,一直覺得安逸自適,聽了她這段話以後,頗有感觸,那一夜才有被貶官遠放的失意感,因此作了這首詩歌送給她,這首長歌總共六百一十六字,題目就叫做「琵琶行」。 晚上送客到潯陽江頭,秋風吹得楓葉和荻花索索地響。身為主人的我下了馬,客人已等在船中,我和客人餞別時,對舉著酒杯要飲酒,可惜卻沒有音樂助興;我們為著將要分別而感到縱使醉了也不能使我們歡笑,在這行將分別的時候,祇見茫然廣闊的江面上,沈浸著一輪明月。 這時忽然聽到水面上傳來一陣琵琶聲,使我忘掉了回去,客人也不想啟程。我們追尋著聲音,在昏暗中探問這位彈琵琶的人是誰?琵琶聲停了下來,彈琵琶的人好像要說話,卻又遲遲不作聲。我們乘著船向她的船靠近,邀請她和我們見面,我們添了酒,移過燈來,重新開宴。經過再三的催請她纔出來,出來時還抱著琵琶半遮著臉兒。她才轉動絃軸,調整盤音高低,順手撥彈了兩三盤,雖然還沒彈出曲調,卻已流露出感情,一絃一絃低沈的調子,聲聲充滿無限的情思,好像在訴說生平的不得意。她低著頭隨手繼續彈下去,說盡了心中無限的心事。左手手指在絃上輕輕按捺,慢慢揉動,右手或往下揮動,或用指尖挑起。先彈霓裳羽衣曲,再彈綠腰曲。那人絃發出的聲音繁多嘈雜像陣陣急雨,小絃發出的聲音低細柔慢像私語;繁雜的聲音和低柔的聲音交錯摻雜地彈著,聲音圓潤清脆,就像那大珠小珠落在玉盤上。像黃鶯般清脆的鳴聲輕輕地在花下滑過,那低沈微弱的絃聲,又像泉水流過淺灘的聲音,有如人在悲泣哽咽一般。然後那凝滯欲絕的絃聲,就像寒冷的泉水凍滯不通;不久絃聲由凝滯欲絕,不能持滔,終於暫時停息了下來。這時使人覺得另有一種深藏的愁緒與憾恨產生;此時的靜默無聲耐人尋思凝想,更勝於有聲。不久絃聲突然彈出,就像銀瓶突然迸裂水漿射出去一般,又像身披鐵甲的騎兵突然衝出,一陣刀槍交鳴的聲音。最後在曲子終了,要收住撥子停止彈奏時,在琵琶的中心奮力一畫,琵琶四根絃同時發出一聲,聲音清厲得像撕裂絲帛一樣。這時四周的船隻都靜悄悄的沒有一點聲音,祇見江心倒映著一輪潔白的秋月。 一曲琵琶彈完,她沈思不語的將撥子插在絃縫間;然後整頓衣裝、收斂儀容站了起來。自己就說:「我本是長安女子,家住出產名妓和美酒的蝦蟆陵。十三歲時就學成了琵琶,我的名字還編排在教坊之中的第一隊呢。曾經一曲彈完後教那琵琶師傅讚服,菃磥妨嶀]常被美女妒忌;京師附近的富貴子弟爭著贈送纏頭彩,以示討好,每當唱罷一曲,不知得到多少彩綢;那時生活非常富裕,兩頭鑲嵌有金花寶節的雲紋梳子常因用來打拍子而敲碎,鮮紅色的美麗羅裙常因酒杯翻覆而污損。一年又一年的歡笑,秋月春風的美好時光就在不留意之間過去了。我弟弟從軍走了,我阿姨也去世了,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我的容貌衰老了。門前的來客也冷清了,車馬也稀少了。年齡既已老大,只有嫁作商人的妻子!商人只重賺錢,從不把別離當一回事,數月之前他到茶市浮梁買茶去了;讓我在江口守著這艘空船,圈繞著船外的,只有一輪明月映著一片寒冷的江水。夜深時忽然夢見年輕時的往事,禁不住在夢中啼哭,淚水和著胭脂交織縱橫了滿臉。」 我聽到她彈的琵琶聲,已經夠感傷歎息了,現在聽了這一番話,更是讓我一再歎息!想到彼此同是被人遺棄、流落天涯的人,雖說初次相逢,彼此已互相了解,又何必以前曾經相識呢!我從去年離開京城,貶官到了潯陽城,經常臥病在床上。潯陽地處偏僻,沒有音樂,一年到頭聽不到樂器的演奏。並且住處又靠近湓江,地勢挺低又溼,黃蘆、苦竹繞著屋子叢生;在這種環境堙A早晚能聽到什麼呢?祇能聽到杜鵑淒楚啼叫和猿猴哀鳴不已的聲音。每當春天江岸花開的時節,秋天月光餃潔的夜晚,我往往只是拿了酒自飲自酌。難道連個山歌村笛都沒有嗎?有是有,只是嘈雜繁亂得雞以入耳。 今夜聽了妳的琵琶樂音,好像聽到仙樂一樣,使我耳朵一時清明起來。請你不要推辭,再坐下來彈一曲,讓我來為你填寫一首琵琶行。她被我這番話感動得站立在那埵n久,纔退回座位坐下,收緊琵琶的絃,琴聲轉變為急調;樂音淒涼,不像先前的盤調,在座的人再聽了都感動的掩面而泣。座中淚流最多的是誰?是我這個江州的司馬,已被淚水濕透了青衫。
題解: 這是白居易著名的一首長詩,內容是寫他和一位琵琶女的邂逅相遇、琵琶女的彈奏,以及他們兩人各自的身世遭遇。這首詩寫於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白居易貶官江州的第二年。白居易因寫諷諭詩而得罪了權貴,被貶官做江州司馬,因而更體驗了社會的殘酷和世態炎涼。他有滿腔的怨憤正無處傾訴,恰巧在那裡遇到一位彈琵琶的歌伎,她當年曾經在京城紅極一時,後來嫁給一個商人,商人重利輕別離,她深感孤獨。白居易同情她的遭遇,欣賞她的演奏,並且把她的遭遇和自己的遭遇聯繫起來,說:「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還為她的演奏所感動而落淚。 在封建社會裡,一個士大夫能夠把自己和一個下層的歌伎相提並論,是很難得的。這說明白居易對婦女抱著同情和尊重的態度。
賞析: 這首詩有大段的音樂描寫,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形容琵琶的聲音,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如「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白居易不僅寫聲音,還寫無聲:「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此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周身不自在,对浔阳城、浔阳江并无好感。一开头点明“浔阳江头夜”而“枫叶荻花秋瑟瑟”,传达的便是厌恶之情。这里荒凉落后,非有为者、有能者所宜居。 “无管弦”:最基本的文明生活条件也没有。 “茫茫江浸月”:多好的月夜也没用——没有音乐,一片苍白。 “琵琶声”出自“无管弦”的苍白的江中,神了!而且这琵琶竟弹得如此高水平,令极有音乐素养的白居易赶紧去寻觅! 要注意,此诗一开头即有天涯沦落的意味。 “添酒回灯”,期望甚高,亦已含何必曾相识的意味。 琵琶女的出场极富神韵:她本无情绪交结新知,因为她正沦落天涯。 弹琵琶一段,是高水平听众对高水平演奏的记录。既听出琵琶女的全情投入,也听出她的技术处理认真一流。能作如此记录,也表明白居易已完全进入了音乐境界。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其时白居易的神态也一定进入了琵琶女的视野,使她也产生了遇到知音的感觉。如果没这种感觉,就没有下面那段自我介绍。从“千呼万唤始出来”到主动“自言”是个转折,这转折应有充分的心理依据。而白居易则以描写她全情投入弹琵琶来暗示这心理依据。 先是“沉吟”一番,然后“整顿衣裳起敛容”,正是在作出一种遇到知音的判断时的表现。究竟要对这位不速之客采取什么态度?略一犹豫,略一定神,终于下定决心相信对方。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琵琶女显然不想失人,于是把自己天涯沦落的经历倾情一诉。 琵琶女先是在京城拥有无限风光,一朝失去依靠,便只好沦落。这样的经历在白居易听来,很自然会和自己的经历相比较。他自己也是在京城风光无限过的。如今同在天涯,对琵琶女自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理解,自有一份由衷的热切的同情。 但白居易不可能和琵琶女一样大谈自己的经历,他有他的身份。这就刚刚好,琵琶女谈“沦落”的苦况,白居易谈“天涯”的情味。 在一番对话之后,琵琶曲调已r退居次要地位了。他们在进行的是直接的心棶N绪的交流。心有棫R,论琵琶Y出什么\,都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题的演绎。我们可以想象琵琶女忽遇知音那种}V,可以想象白居易忽遇机缘尽情一哭那种痛快。 2. 《涉江》的浪漫主義表現在什麼地方? 《涉江》對屈原被逐後由湖北入湖南的旅途生活有極真實的描寫,被認為是《離騷》的。微型。它運用了大量的神話、歷史典故和比喻,使詩人的感情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1. 運用比喻: ² 屈原在詩歌開首,透過自己的奇裝異服來突出個性,“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高冠長劍,寫的是儀容,實際表明自己凜然不受侵犯,堅貞不屈的樣子。 ² “被明月兮珮璐”:這些高貴而瑰麗的裝飾,象徵詩人具備高尚的品德和才學。 ²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以芳香的草木死在山林,象徵懷才不遇的賢士卒之鬱鬱而終。 ² 惡禽、 臭物以比讒佞;靈脩、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 。 2. 運用神話: ² “吾方高馳而不顧”和“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屈原表示自己要駕駛著青虬和白螭跟舜一起遊覽仙境,暗示要超越渾濁的現實世界。 ² “鸞鳥鳳皇,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以古代傳說中的吉祥鳥遠離類比喻為高潔的賢士遠去了,又以燕雀烏鵲佔據著殿堂與祭壇,說明小人充斥朝廷重要位置,可見屈原的想像力異常豐富。 由此可見,《涉江》運用大量神話和比喻,增強了詩歌本身的感染力,和更能表達對現實生活中小人當道那種憎厭之情。全詩反映出詩人具有超卓的想像力和對光明世界的熱烈追求,故堪稱為中國文學「積極浪漫主義」詩風之奠基者。 《涉江》--本篇對屈原被逐後由湖北入湖南的旅途生活有極真實的描寫,屈原的流浪曲。從篇中的文字,可以看到一個苦難的詩人,在旅途中流浪無定的影子。 屈原<涉江>的內容
第二段寫屈原南行流放的行程和心情
第三段寫躓的惡劣環境和屈原在此的心情
第四段借古代忠賢重申自己的決心
這是一首記述詩人在放遂途中艱苦的歷程的作品,其中特別對他在苦難中意志堅定、心情痛苦作出了描寫。作品寫詩人「好奇服」、「帶長鋏」等高尚品格,他堅持美德,仍被放逐,由此開始了一段漫長而艱苦的路程。篇中寫出環境縱使是何等惡劣,詩人仍表明他思想上的堅貞不渝,字埵瘨′y露他「懷信侘傺」那無可奈何的心情,以及對小人得志的憤懣。
. 歡迎各界先進參觀在下的Blog並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