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巴利文字彙一覽表

 

 

下列為本書中出現的巴利文重要佛法名詞;[ ]內為唐譯

巴利文

中文

anapana [入出息]。呼吸。Anapana-sati [入出息念] 覺知呼吸。觀息法。
anatta [無我]。與無常、苦同為現象的三項基本特性。
anicca [無常]。與無我、苦同為現象的三項基本特性。
anusaya [隨眠]。潛藏內心的不淨煩惱。anusaya-kilesa[隨眠煩惱]
arahant [阿羅漢]。(梵文為arahant)已祛除內心所有不淨的人。
ariya [聖者]。內心淨化至已體驗涅槃者。
ariya

atthangika

magga

[八聖道]歸併成三學(三種訓練)︰

1.sila[戒]。道德。身體行為以及言語行為的淨化。

samma-vaca[正語] 正確的言語

samma-kammanta[正業] 正確的行為

samma-ajiva[正命] 正當的職業

2.samadhi[定]。專注,心的控制、心的自主。

samma-vayama[正精進] 正確的努力

samma-sati[正念] 正確的專注

3.panna[慧、般若]。智慧。淨化內心的一種洞見

samma-sankappa[正思維] 正確的思維

samma-ditthi[正見] 正確的知見

ariya sacca [聖諦]。四聖諦是︰1.[苦諦]苦的真理 2.[集諦]苦產生的原因 3.[滅諦]苦諦的止息 4.[道諦]止息苦的途徑。
bhanga 消融。內觀法的一項重要歷程。體驗到整個身體上粗重的感受消融成微細的振動,持續地生起、滅去。
bhavana [修]。禪修。分兩部份︰

1.samatha-bhavana[修奢摩他]、[修止]。可以得定samadhi

2.vipassana-bhavana[修毘婆奢那]、[修觀]。可以得慧panna

bhavana-mayapanna [修慧、修所成慧],經由體驗所得到的智慧
bhikkhu [苾芻、比丘]。女性稱比丘尼bhikkhuni
Buddha [佛]。覺者,發現解脫之道、實踐解脫之道。並經由自己努力達到最高目標的人。
cinta-maya-panna

citta

[思慧、思所成慧]。由思維得來的智慧。

[心]。cittanupassana觀心

dhamma [法]。(梵文為dhamma)現象,心的對象。法則、自然的法則。解脫的法則(正法),此即覺者的教導。dhammanupassana觀法︰觀察心中所呈現的現象。
dukkha [苦]。與無常、無我合為現象的三項基本特性。
Gotama [瞿曇]。(梵文為Gautama)喬達摩,佛陀家族的姓。
Hinayana [小乘]。後期大乘佛教對原始佛法的眨稱。
jhana [靜慮][禪那]。修習奢摩他,有八階的禪那狀態。修習成功,可獲致安寧與喜悅,但無法根除內心深處的不淨煩惱。
kalapa [極微]。次原子粒子,事物最小無法分割的最小單位。
kamma [業]。(梵文為karma)行為,特指日後將產生果報的行為。
kaya [身]。kayanupassana觀身。
Mahayana [大乖]。佛滅後五百年興起的佛教,流傳於蒙、藏、漢、越南、韓國、日本。
metta [慈]。慈愛,無私的愛和善念,純淨心的特性之一。Mettabhavana慈心觀,有系統地培養慈悲的一種方法。
nibbana [涅槃]。(梵文為nirvana) 從苦解脫。苦的止息。
Pali 巴利文。記載佛陀教導的文字,此後成為這種文體的語言。史學、語言學、考古學的研究顯示,巴利語是佛陀當時北印度使用的一種語言。後來,佛經也翻成梵文通行於北印。
panna [慧、般若]。智慧。三學的第三項。智慧有三種︰

1.[聞慧]suta-maya panna--聰聞而來的智慧,是經由接受得來的智慧。

2.[思慧]cinta-maya panna--理智分析得來的智慧。

3.[修慧]bhavana-maya panna--從個人直接體驗的智慧。

這三者,唯有第三種修慧才能完全淨化內心。修慧是從修習內觀(毘婆舍那)的訓練而來的。

paticcasamuppada [緣起]。因果鏈。由於無明,因此而有流轉不停的生死歷程。
samadhi [定]。三學的第二項。定學的極致,可以達到禪那(jhana),但仍無法完全解脫內心煩惱。
samma-sati [正念]
sampajanna [正知]。時時徹知無常。對整個身心現象,在感受的層次上,洞見無常的本質。
samsara [正知] [輪迥]。
sangha [僧]。比丘僧、比丘尼僧,是佛法中的出家眾。聖僧,指體證涅槃的僧眾。
sankhara [行蘊]。指心理方面的習性反應。與受蘊、想蘊、識蘊合為心法四蘊。
sankhara-upekkha/sankha-rupekkha [行捨]。行捨是對感受保持平等心以祛除舊的行蘊,為內觀之一境界,是「消融」後之體驗。

原本潛藏於潛意識的舊有煩惱,在消融後仍會浮現到意識表層,並顯為身體的感受,對這些感受保持平等心,內觀者便不會再造作新的行蘊,而舊的行蘊便得以根除。如此修習,漸能將所有舊的習性反應根除掉。

sanna [想蘊]。判別、辨別。與受蘊、行蘊、識蘊合為心法四蘊。

想蘊通常受到個人過去行蘊制約,因此會扭曲事實而做出錯誤的判別。在修習內觀時,想蘊轉化成智慧,對實相如實地了知,經由觀照無常、苦、無我,以祛除對事物的錯覺。

sati [念]。覺知。anapana-sati--覺知呼吸,samma-sati--正念,八聖道之一。
satipatthana [念住]。覺知的建立。念住有四個相互關聯密切的部分。

1.身念住kayanupassana,2.受念住vedananupassana,3.心念住cittanupassana,4.法念住dhammanupassana。四者都包含感受的觀念,因為感受直接與身心相關聯。

Siddhattha [悉達多]。釋尊的名字,意指完成工作的人(義成)(梵文為Siddhartha)
sila [戒]。道德規範,戒除身、語方面傷害他人的行為,三學的第一項。
suta-maya panna [聞慧、聞所成慧]
sutta [經]。佛陀或其大弟子所指導的教示。(梵文為sutra)
tanha [愛]。依字面意思是渴愛。包括貪愛以及與貪愛相反的瞋恨。佛陀在其首次開示轉法輪經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 即明顯指出︰愛為苦本。佛陀指出,在因緣流轉中,渴愛是由感受生起的。
Tathagata [如來]。修道者達到終極實相。特指覺悟的人,通常指佛陀他自己。
Theravada [上座部]。上座系統的佛法,意指長者的教導。佛陀的教導,經由此系統流傳保存於南亞地區(緬甸、斯里蘭卡、泰國、高棉、寮國)。一般認為這是最久遠的佛法。
Tipitaka [三藏]。(梵文為Tripitaka)佛法的三大部類︰

1.律藏Vinaya-pitaka,寺院規範的彙集。

2.經藏Sutta-pitaka︰開示的彙集。

3.論藏Abhidhamma-pitaka︰高級教學,特指有關佛法哲學論題的系統論集。

vedana [受蘊]。感受;與想蘊、行蘊、識蘊合為心法四蘊。佛陀指出受蘊同時兼含身、心兩範疇,因此受蘊提供一種管道去檢視身心整體。佛陀指出,在緣起流轉中,愛為苦本,受為愛本。學習客觀地去觀照受蘊,便能避免引生新的愛、惡。並且能直接體驗自己內在無常的本質,這種體驗對培養放下執著的能力是vedananupassana--受念住--觀照身體的感受。
vinnana [識蘊]。認知;與受蘊、想蘊、行蘊,合為心法四蘊。
vipassana [觀]內觀。能完全淨化內心的向內觀察;特別指觀眾到身心無常本質。vipassana-bhavana--修習內觀--經由觀察自己身心實際的感受,有步驟地培養內觀能力。
yatha-bhuta [如實]。
yatha-bhuta-nanadassana [如實智]。

*本網站註︰因欠缺巴利文字體軟件,本站只能表示巴利文其中的「英文符號」,請注意並見諒。

上一頁/回主頁/下一頁

歡迎廣泛傳閱 請勿自行増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