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擇文章: 1. <<三個問題>> (22/4/2002) 今天想討論幾個問題. 一. 有關自殺及謀殺案報道手法 報紙以頭版繪影繪聲地報道家庭慘劇, 自殺案件, 當然不符合全部社會道德. 自殺的念頭, 除了因經濟問題, 感情問題而生, 還有一定的"仿傚"成份. 自從影星瑪麗蓮夢露自殺以後, 美國某地區的自殺個案有顯著增加; 而觀乎本地個案, 都是連串地發生的, 可見這類案件像瘟疫, 部份傳媒可能是媒介, 應當反省報道手法, 此後力求清晰嚴謹, 切忌煽情.
二. 有關資本主義和全球化, 香港出路 個人對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認識不多, 不過, 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行其道, 而共產國家在經濟上都追不上這些國家的發展, 可見現今世界更是由資本家支撐的. 事實上, 反對全國化的人和資本家都預見得到, 在未來世界, 貧富懸殊會日趨嚴重, 所以他們才因利益衝突而動肝火. 而發展中國家人民生活又會在全球化當中得到什麼好處? 生活水平又會否有所提升? 我相信, 這跟採用何種主義治國未必有最大關係. 就算是共產國, 現在為了人民溫飽, 也得參與全球貿易. 只要參與全球貿易, 就會對國家造成沖擊; 進一步開放市場要面對的問題更多, 經濟結構轉型, 制度改進整合, 數之不盡. 就拿中國加入世貿來說, 國企加入全球性競爭環境, 為了提高生產力, 必須減省人手, 失業問題可能更嚴重; 香港呢? 在全球化, 中國對世界開放之中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超曼克頓? 還是給上海取代, 在十數年間沒落? 無論中國, 香港在全球化中扮演什麼角色, 總會有一部分人因此失去工作, 叫苦連天. 我們不能回到"工業時代", 叫大學生到紗廠織布; 坐食山崩, 香港人又可以人人"食綜援"嗎? 所以香港要找條出路, 大家且聽財爺指點迷津.
三. 芝士問題 大部份自殺慘劇, 失業失戀的市民和下崗工人, 都感到自己的芝士給拿走了. 外國的資本家叫我們不要想, 拔腿就跑(去找另一塊芝士). 閒說外界企業炒人大刀闊斧, 沒情講, 不過很多老闆會送一本"誰動了我的芝士"給外國魷魚; 相比之下, 本地機構炒人可算"有情有義", 還成立什麼基金會幫員工. 就因為很多香港人沒了自己的那塊芝士, 就意志消沉, 瘋的瘋, 自殺的叫兒女陪葬. 這當然不能解決問題, 還會在幫"倒忙", 死了, 大家少了一個戰友, 搞不好死者的兒子是個人才, 對香港損失真大; 而且, 我一向認為骨牌一推, 就不能停下來, 只能眼睜睜地看其一塊一塊地倒下去. 徒死無益, 是否應該學資本家所言, "不要問, 找芝士."呢? 大陸有一名女作家寫了本"我能動誰的芝士?", 是"who moved my cheese?"的顛覆版. 我買了未看, 但內容大概是提出"芝士"的新定義. 芝士是很個人化的東西, 就拿愛情來說, 女人跟人家跑了, 男人是否應立即找另一個, 不問情由? 還是應當想清楚女人跟人家跑的原因, 理性的考慮自己對愛情的要求和理想, 找到了新的合適對象, 才動手搶回來? 這就是"動人家的芝士"的道理, 信不信由你. 我個人覺得, 理性思維在逆境尤其重要. 它起碼能幫助我們研究/探討事實的連帶關係和問題的解決方法. 數據, 理論都對分析十分重要, 這就是學術/評論的基礎. 最重要的是, 我們要搞清楚問題的關鍵, 而不是感性地認為問題可以用什麼方法去解決. (22/4/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