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了哲學系的一個通識---死亡與不朽。其中一堂是透過分析《搏擊會》(Fight Club)來解讀弗洛依德的原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論。這套在我眼中超暴力但又超有魅力的電影, 最初吸引我的只是畢彼特。上這課之前已看過幾次了, (好似有點誇, 但的確是看了好多次)。經教授的一番解說之後, 才發現它是如此有深度。(當然, 有心去作一番詮釋的, 總會找到一些深度。)一直想再認真寫一篇《搏擊會》的非專業影評, 奈何一靜而坐下就想到別處去了。
暴力在電影中可以帶來很大的震撼。(當然這是因人而異)。當我投入其中, 彷如捱打的是自己, 竟然會替劇中人感到痛。(尤其是我喜歡的帥哥捱打時, 真是心痛死。不過, 如果是我討厭的壞人角色受罪, 倒是心涼得很。)另一方面, 有時又會替劇中的打手感到有一絲快感, (爽呀!) 彷如釋放了一股怒氣。《搏擊會》帶出的一個信息就是, 跟據那位教授的分析, 現代人精神空虛、心靈失落, 而劇中人就透過暴力的表現去釋放壓抑的情緒, 就如打沙包出氣一樣, 恢復人性最原始的求生本能。
據說, 劇中充滿潛意識的暗示, 因為劇中表現的性和暴力都是在潛意識中發揮作用的。男主角不單是精神分裂, 有自毀傾向, 更有毀滅傾向。聽說有些精神病的人, 因為不滿現實中的自己太平庸, 就在精神上分裂出另一種性格出來, 而且越來越瘋狂。我想就是這劇中男主角的情況吧。在物質文明下, 心靈失落, 空虛的人迷失自己, 不知生存的意義, 甚至發展到只有肉體的痛楚才知道自己還是存在著。結果卻一步步走向毀滅, 不單是自毀, 還具有毀滅別人的破壞性, 那些狂癲變態的人就是這樣走上不歸路的吧。
想到這些「深度的詮釋」, 不禁有一絲悸動和嘆息, 替那些「不幸的精神病者」感到可憐。這可能就是電影要帶出來的訊息, 叫人反省一下, 也要注意一下, (可別走上他的路耶)。
(寫於2003.2.7 媒體 性與暴力)
(2005.9.24 重整)
今天看的是《天國驕雄》(The Kingdom of Heaven), 民說這戲一般, 網友們也說連《亞歷山大大帝》也比不上。不過還是去看了。
簡單來說, 對這戲是失望的。前半部講述主角如何從一個鐵匠成為一個男爵。沙漠一戰, 殺死回教騎士, 但當時只有一個「觀眾」, 這樣就說他因而聲名大噪, 有點牽強。只有守城一幕是比較精彩的, 但我卻對此卻興趣不大。總覺得主角沒有想像中富傳奇色彩。整體來說, 沒有張力, 沒有想像中的緊張刺激。
不太喜歡這戲, 其實也許是因為對這段歷史不熟悉。十字軍東征, 一點印象都沒有。只是中一、二稍微接觸過。當年用英文學的, 好似除了「十字軍東征」五個字之外, 什麼都沒吸收到。中四、五學歷史已脫離了這段遠古的歷史。
不過我也依稀記得有說十字軍東征打著宗教神聖的旗號, 做過很多搶掠之類的壞事。其實說得多麼好聽, 戰爭都是殘酷的, 人們只會殺得性起, 哪還有什麼騎士精神、仁義道德? NO MERCY!
比之, 我更喜歡《TROY》, 也許亦因為我對那個故事比較熟悉。從金萍果, 到拐帶事件, 到特洛伊戰爭, 到木馬屠城, 還有阿基里斯的神話。《TROY》雖然沒有呈現整個故事, 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很容易就會喜歡上, 再者《TROY》的阿基里斯、赫赫托和帕里斯都十分帥氣。
印象最深的對白: 不要人說什麼就做什麼, 要問你一己的良知。
終有一天, 你會知道什麼是成大善不拘小惡。
(寫於2005.05.11)
今天, 最於看了《無痛失戀》(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感覺完全不像是占基利的電影。一洗他以往浮誇的作風。
這是一個十分沉實的故事, 沒有波瀾起伏, 甚至沒有令我感動的一刻。師兄曾極力推介, 網路上亦不乏好評, 我卻看不出個究竟。也許是因為我未嘗愛戀, 所以不了解所謂的失戀感覺和戀愛回憶。
所謂「無痛失戀」是藉著洗腦清除對過去愛人的記憶。然而, 在清除記憶的過程中, 男主角祖卻覺得很痛苦。他後悔自己的衝動, 他想留住過去的回憶。走進自己的記憶地圖, 他又看到了很多美麗的片段。與她在一起的時候, 曾經有過這麼一刻: 令他由衷地說「這是人生最快樂的時候」、「即使現在就死了也無憾」。
記憶越深, 痛苦越深。這是誰說的? 忘了。現代人都很善忘, 唯有戀愛的回憶, 經常欲斷難斷。它夾雜著許多苦澀的滋味,它又揉合著很多甜蜜快樂, 最是折磨人, 又最是令人回味, 所以才如此欲斷難斷。以為想忘記的, 其實不想忘記, 所以最是忘不了。世上沒有無痛失戀, 失戀一定是痛的。忘記你, 等於也忘盡了歡笑。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沒有污點的腦海中最後的陽光。即使記憶消散, 對你仍有感覺。
很多人不明白失憶的人有多痛苦, 一片空白的過去, 彷彿人生失去了曾經生存的意義。記憶是一種負擔, 亦是一種回饋。死亡與不朽的第一課導修就是討論「記憶」這個問題。
有些人, 在我生命中走過, 曾帶到我很多傷感的回憶, 但我卻從來不想忘記。罷了, 越想忘記, 最難忘記, 就當是一次歷史的教訓吧。他, 的確曾經在我生命中出現過。人生, 本來就是悲喜交集。
(寫於2005.01.02)
放假在家, 接連看了兩套西片。先是會一會魔間行者(CONSTANTINE), 然後是看看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如何渡過。本來以為前者會更精彩, 結果後者卻更吸引我。
CONSTANTINE是故事男主角的名字。剛開始看的時候, 還以為是土耳其的君士坦丁。據說故事的藍本是取材自是美國一套漫畫。在完全沒有認知背景下看得有點迷惘。當中也涉及太多上天下地的天使惡魔, 看得一頭霧水。加上劣質的BT效果和小螢幕、小喇叭的演繹, 欣賞指數固然大大下降, 更甚的是字幕出得慢, 當然準確性也備受質疑。篇末字幕組還打出「翻得不好的, 隨便看吧, 反正BT看的也是隨便看的。」對, 認真看的應該去戲院看嘛。
主角是奇洛李維斯, 某程度上是增加了可觀性, 雖然這個角色並不討好, 經常煙酒不離手, 咳個不停口。戲本內容好像有點單薄, 配不上劇力萬鈞這個形容詞。氣氛營造應該是不錯的, 尤其是地獄之行呈現的火焰, 在大銀幕前、杜比音響效果下, 感受應該會更加震撼。
對我來說, 魔間行者最大的賣點只是奇洛李維斯。而另一套戲, 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 對我來說最大的賣點當然是希特拉。雖然有興趣, 但總是拿不起書本, 對於德國史和二戰史實在太陌生了。不過故事還算相當簡單, 只是那些人名分不清而已。德語對白, 一句也聽不來, 幸好有質素較高的字幕, 不然五分鐘就會把它刪除。
終於還是把它看完了。描述戰爭的不多, 但也有幾個轟炸的場面, 倒是我最不喜歡的部分。最喜歡是看到希特拉歇斯底里地罵人, 完全就是我心目中希特拉的形象。陽說戲中大部分是雕堡下議事的文戲, 一般人感覺可以有點悶, 我卻十分喜歡。
片頭和片末是一位女士在訴說什麼的, 應該也算是一個回憶錄式的論述。據說這戲是根據希特拉一個秘書的回憶錄拍成的。不過, 整個故事不是以第一人稱敘述, 亦沒有什麼旁白, 不太似是紀錄片, 另一方面, 它又沒有太多的戲劇性元素。也許是因為我對這段歷史陌生, 有時候會覺得這是真實的歷史, 至少它某程度上能給我一種真實的感覺。當然, 真實的希特拉是怎樣的? 大概沒有人知道。
雖然我不熟悉這些歷史, 但有時我會覺得, 他是太熱愛自己的民族了, 以致極端民族主義令他有點瘋狂得過火。希特拉、拿破倫、毛澤東, 你可以說他們是世紀破壞王, 但另一方面, 我覺得他們都是熱愛自己的民族、熱愛自己的國家, 只是矯枉過正, 走歪了路。曾經, 他們是政治強人, 使自己的國家穩定下來, 日漸強大, 人們都擁護他、愛戴他。漸漸地, 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權力令人腐化, 他變成一個偉人、一個傳奇, 甚至是一個神。他開始目空一切, 唯我獨尊, 甚至失去理智, 親手毀了千秋功業。
戲中希特拉不願承認失敗, 不願投降。將領們說他在指揮沒有的部隊, 但沒人敢說真相。他是因為收不到真實的軍事情報而作錯誤決定, 還是明知道還自欺欺人? 不過, 即使他知道真相, 他也不會投降, 這點我是相信的。寧死不屈也似是德軍將領的信念。自認為是最優秀的亞里安人, 曾經橫掃歐洲的德軍很難承認自己的失敗吧! 在這帝國的最後十四夜 (注: 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 帝國在他死後兩日後投降), 許多德軍將領選擇自殺。這也算是殉國吧! 也有人選擇縱情聲色, 先快樂了這最後的十來日。當然也有人選擇投降, 或者用希特拉的話: 背叛了帝國。
希特拉認為沒有國家, 就什麼都沒有了, 人民的性命也不再值得苟存, 所以有所謂的焦土政策。這是自大和自私的想法。不過另一方面, 也的確有德國人民認為沒有國家, 沒有國家社會主義的地方生存也是沒有意義。到了最後一刻, 還有人是熱切真誠的相信希特拉, 幻想著還有東山再起的一天。也有人要抗爭到最後一刻, 也有人寧願與帝國、與希特拉同存亡。人的思想, 真是很難去理解。
印象最深的對白: 年少無知不是藉口!
(寫於2005.03.27)
.痴人夢話.
|
.編織夢幻.
|
.華語夢工場.
|
.經典夢工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