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立春

立春的習俗


古代立春日有饒富意義的民俗活動-打春牛:

大約漢朝時代,立春日便有塑立土牛及耕人的禮俗。起初是藉以象徵春天來臨,農民必須準備春耕,本是一種靜態的陳列,後來則演變成「鞭打春牛」的活動,而「耕人」也變成勾芒神,勾芒是春神。宋代的「鞭春」,從地方到中央都須舉行,首都地區,立春前一天即須將土牛(春牛)抬進皇宮讓皇帝御覽。第二天一大早,近臣內官便用五色絲杖鞭牛,有人說這是因為牛休息了一個冬天,不鞭策牠會變成懶骨頭。官吏鞭春後,在旁圍觀的民眾便蜂湧而上爭奪「牛肉」;據說搶得到「牛肉」者,表示家有「好采頭」今年會豐收 。

立春吃春餅:

傳統的中國「立春日」是萬物開眼,一切活動的開始。而吃春餅最早溯自唐朝,皇帝在立春日,以酒菜和白熟餅賜予大臣,盛餅的盤中裝飾著染色的蘿蔔,當時稱為「春盤」,後來演變成中國北方在立春日吃餅的習慣,也有人稱為「咬春」或「春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