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
根據《荊楚歲時記》中說:離冬至一百零五天有大風暴雨,稱這一天叫做「寒食」,要禁火三日,到清明節重新起火,叫“新火”。人們到郊野墓祭,從寒食節便開始了。由於寒食節的日子與清明的日子相近,因此古人在寒食的活動,往往沿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而到今天寒食節更已經被清明節所取代了。
關於寒食節的起源,民間流傳是源於一個古代忠臣的故事。
相傳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因國難而流亡在外,期間歷盡艱難苦恨,唯緊隨其身邊的忠臣介子推,竟在自己身上割肉給君主充饑,後來重耳重返晉國稱帝,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在他登基後立即封侯賜相,但是介子推竟然不接受俸祿,並離開朝庭與其母隱居深山,後晉帝親臨深山尋找介子推,並想利用放火來迫他出山,但是介子推情願與母同被燒死也不出來。
相傳自西周開始,清明時節到墓前祭祖或掃墓的習俗已興起,及至唐朝,掃墓祭祖之風盛極一時。在民間,上至達官貴人,下至百姓庶民皆對此習俗甚為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