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立春


大寒後十五日,斗指東北,維為立春,,時春氣始至,四時之卒始,故名立春也。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也是春回大地的第一天。草木開始萌芽,農人也開始忙著播種。舊時代的社會,有「迎春」的習俗。高拱乾修《台灣府志》記載著:「立春前一日,有司迎春東郊,備儀丈、綠棚,優伶前導。看春仕女蜂出雲集,填塞市中,多是春花、春餅之屬,以供娛樂。」政府訂定立春這一天為農民節,可見這一天的重要性。 「種田無定例,全靠著節氣」,我國以農立國,民間自古普遍流傳這句俗話至今未改,可見節氣受一般農民重視的程度。節氣是我國所獨創,用來指出一年中氣候寒暑變化的周期規律。由於我國是農業發達的文明古國,對農業社會的人而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年中的大事,因此對氣候與季節變化,須有一套準則或方法來遵循,以指導農業生產,二十四節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制定出來。江南一帶習俗,由小寒趕到穀雨為止,八個節氣中,每個節氣選出三種常令的花卉,共二十四種,代表每個氣候的花期,應期而吹來的風,稱花信風。其中立春是迎春、櫻花、探春。

中國二十四節氣       立春的習俗       立春水的變化

節氣諺語       立春的植物